|||
BY J. Henry Fair
世界上最悠久的国家级地质学会是1807年成立的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由于地位无人能及,通常提到它时,名字中的London都省了,the Geological Society成了其专名。国内戎嘉余、汪品先、丁仲礼、徐星都是其最高段位的会员honorary fellow。
学会有许多奖项。比较有影响的是纪念地质学创始人的Lyell Medal,在Charles Lyell去世后第二年(1876)开始颁发。与之相当的是Murchison Medal,偏重于矿物学和岩石学,1873年首次颁发。
学会最古老的奖项是Wollaston Medal,也是学会的最高奖。该奖项1831年首次颁发时,Lyell的Principles of Geology才刚刚出了第一卷。获奖名单中,我们熟悉的名字包括,William Smith (1831), Louis Agassiz (1836),莱伊尔Charles Lyell (1866),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76),戈德施密特Victor Moritz Goldschmidt (1944),许靖华 (1984),勒皮雄Xavier Le Pichon (1991),更有古气候领域的两尊大神Wallace Broecker (1990)和Nicholas John Shackleton (1996)。这些地质学中灿若星辰的名字早已标定了Wollaston Medal独一无二的尊崇。国内偶尔提到该奖时冠以“地质学诺贝尔奖”,实在是辱没了它,——Nobel首次颁发的时间整整比它晚了70年。
过去183年中,所有获奖者有一个共同点:男性。今年3月3日,Wollaston Medal迎来了第一位女主人:Maureen Raymo. 几乎所有古气候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位女科学家:她和博士导师William Ruddiman一起提出并完善了“抬升-风化”假说:认为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40Ma开始抬升,造成了印度季风出现硅酸盐风化加强,导致大气CO2降低,进而全球变冷。论文在Nature发表时,她刚刚32岁,立刻成为全球古气候领域的焦点。时至今日,这一假说尽管仍有些许争议,但构造抬升对全球变化影响深刻早已是学界共识。2002年,她入选DISCOVERY杂志选出的“最重要的50位女科学家”之一。
有意思的是,构造尺度的抬升-风化假说只是Maureen古气候研究中的插曲,却被很多人当成了高潮。做古气候的人都知道,对晚新生代冰期研究最有影响的其实是Milankovitch假说。这个假说有个大bug,过去80万年对太阳辐射影响最小的偏心率周期在气候系统中表现最强。1976年,Hays, Imbrie & Shackleton合作在Science上发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中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迄今悬而未决。Maureen一开始就在这块耕耘,研究生期间在ODP108航次做过随船的古生物学家,学术生涯的第一篇文章即是关于松山负极性时的偏心率周期(Ruddiman, Raymo & McIntyre,1986 EPSL)。有影响的工作包括LR04曲线(与博士后Lorraine Lisiecki合作)、提出并解释了松山期的4万年难题(与其第一篇文章有关)、重新解释上新世海暖期平面变化。下个月EGU年会上,还要给她颁个Milankovitch Medal。至于10万年周期,革命尚未成功,大家继续努力。
插补一段:Maureen的上新世海暖期平面变化结果发表在2011年的Nature Geoscience。同期配发的News & Views中,英国杜伦大学的Ian Shennan直接重新解释了数据。Maureen也没直接反驳,在自己Publication list中,给这篇文章加了标注:see accompanying News and Views although note we do not agree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our results as given by that author. 当年在伯尔尼召开INQUA大会,她应邀做大会报告宣讲这一结果,也被前排的大牛们暴虐。
网上能看到她的硬照,应该出自专业摄影师之手。真人差很远,在人群中认不出来。
她的几个数据:论文数60+,被引13,000+,H-index 40+,Erdos number=2。
p.s. 当初匆匆写完此文曾小范围分享过。重贴是因为文中提到的风化假说最近有了重要进展,解释了风化为什么没能冰封地球。下回有空再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