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岩论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ugj     眼见为实, 眼见未见得实!

博文

中国变质地质学奠基人董申保逝世

已有 6145 次阅读 2010-2-28 10:22 |个人分类:地学人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人生, 人物, 董申保, 变质地质

中国变质地质学奠基人
董申保先生逝世


中国变质地质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董申保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2月19日18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董申保先生1917年9月17日生于北京,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1年在西南联大攻读硕士学位,1944年毕 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转入克莱蒙费朗大学。1951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副教授。1952年,参加组建东北地质 学院工作,1953年任东北地质学院教授。历任东北地质学院地勘系副主任、主任(1952-1959)、院长助理(1959-1966)。 1978-1983任长春地质学院院长。198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调回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任教授。1978年,在中国科学 大会上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7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

董申保先生于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1983年任首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980-1984年任吉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1979-1988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以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1936年,董申保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1937年,时局危难,是年底,董申保辗转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大继续学业。

作为地质系学生,野外地质考察是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一课。在西南联大读书时,董申保经常跟着老师去野外实地考察。当时,教授董申保的老师有孙云铸、袁复礼、冯景兰、王恒升、曾昭抡等。

出野外,很苦很累。上世纪40年代,许多地方还是无人区,交通极不发达。联大老师以实践带学业,经常带领学生出野外考察。没有公路,车进不去,带个包、锤 子就进山里去了,“晚上裹个被单睡在农家是常事,但心中却培养了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情感,知道了老百姓的疾苦”。董申保把当年的“苦累”视为小菜一碟。

出野外,还会碰上危险。在边远山区考察,有时饿得走不动,就很可能在森林中被饿死;渴了,喝下雨后马蹄印里存下的水;而从山上摔下来多少次,董申保已经记 不清了。最怕的是碰上土匪,“解放前碰到过好几次,牺牲了几个人”。说到这些危险、困难,董申保轻描淡写地说:“那时年轻,怕什么!”

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董申保率先在山东、辽宁、吉林及河北等地开展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学研究和区调工作,提出了变质建造概念和混合岩化成矿理论,对开展我国变质岩区的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董申保组织和领导的中国第一代变质地质图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中国变质地质图(1∶400万)及其说明书》(中、英文版)和《中国变质作用及其与地壳 演化的关系》等系列成果于1986年出版。这些成果系统论述并划分了中国的变质作用类型、变质相、变质相系、变质旋回及变质地质单元等,探讨了中国大陆变 质作用与形成演化历史。国际变质带编图分会主席H.J.兹瓦特教授对中国变质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图优于国际上同类图件的水平。该项成果于1987年 获全国优秀图书奖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8年,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会后在《国际变质地质学杂 志》(JMG)上出版了论文专辑,从此中国变质地质学研究走向了国际舞台。

上世纪90年代初,董申保开始研究以蓝闪石片岩相为特征的低温高压变质作用,在国际上较早地注意到蓝闪石片岩的成因不局限于洋壳俯冲带,也可能出现在与陆 壳俯冲有关的板内环境中。他发表于《地质学报》(1989)及《地质学报(英文版)》(1990)的文章,被译成俄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董申保领导 的课题组对扬子克拉通北缘的蓝片岩和有关榴辉岩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陆壳俯冲型高压变质作用的一个典型实例,发表了专著The Proterozoic Glaucophane-schist Belt and Some Ecologites of North Yangtze Craton,Central China(科学出版社,1996),并获得199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0年来,董申保又致力于花岗质岩石的研究。总结了近年来花岗岩研究的主要进展,提出了“花岗岩拓扑学”的理论,强调以地质环境为前提,通过对花岗岩 系列中不同岩石类型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从整体上反演花岗岩自然体系的源区状态及演化过程,揭示花岗岩形成时的大地构造环境。

作为一名教师,董申保非常重视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在原长春地质学院工作的32年中,董申保培养了数万名学生;尤其在变质地质学领域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使我国变质地质学研究从无到有,享誉国际。

20世纪80年代初,董申保回到北京大学,古稀之年,仍然为研究生授课,指导了十余名从事变质作用研究的青年学者,使得北京大学“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研究团队成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董申保喜欢用蚕宝宝吐丝来比喻学习知识。他说,知识学得过多了,就会成为书呆子,就成了作茧自缚了。“一个人搞学术、作研究,要深入搞一门专业,这样积累 越多,成就也越大,但是你会发现束缚也越大,不光有自身的,还有来自外界的。慢慢地自己的思维就跳不出固有的圈子,成就就只能限于一个方面。”

董申保说,搞研究,首先要进行深入研究,就应该静下心来。但一个人学习知识应该是兼容并蓄的,不仅要掌握业务上的基本知识,还要经常学习其他一些知识。比 如说地质,就应该学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搞业务研究,还要能举一反三,结合其他知识,开阔思路。“蚕应该变成飞蛾,能够破茧而出,学以致 用,那才是达到了新的、较高的境界。”

董申保经常谈起自己大学期间的一段往事:“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上大学时没有下定决心学地质。如果我不走这个弯路,取得的成就与同时代的国外专家 相比,(即使)超不过他们,至少也能与他们相当。但现在是差了一截。”董申保一再告诫学生们不要走这样的弯路,同时搞研究也不要光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董申保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在一些评审会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决策上,敢于坚持原则、直言利弊。董先生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与正直 人格是我国科学家的典范,更激励学界后辈们奋发努力,不断攀登。董先生一生辛勤耕耘,得桃李天下;潜心治学,赢硕果累累;淡泊名利,求正直人生。

中国变质地质学奠基者董申保逝世

2007年9月19日中科院院士董申保做客腾讯,漫谈求学经历,与网友展开互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739-298332.html

上一篇:"土鳖"宋叔和:白银厂铜矿等发现者
下一篇:何当采撷藏矿花,且待东风与便时!
收藏 IP: .*| 热度|

13 杨学祥 廖永岩 陈海春 陈儒军 鲍博 许浚远 魏东平 苗元华 马志飞 侯振宇 zhaowanfu FighterOne WC101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