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岩论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ugj     眼见为实, 眼见未见得实!

博文

共和国史上两次矿产地大发现

已有 6214 次阅读 2009-4-17 00:58 |个人分类:地学课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政策, 大跃进, 矿产资源, 矿业开发, 民采

共和国史上两次矿产地大发现
刘继顺
2009-04-17

共和国史上,矿产地的两次大发现,都与诟病多多的两次大事件有关。你说怪不怪?
第一次是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第二次是胡耀邦提出“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之后的大民采时期。

一、大跃进时期
大跃进时提出的口号是:产钢一千零七十万吨。
炼钢要有原料铁矿石。没有铁矿石,怎么办?发动群众,漫山遍野地找。找到了就挖,不管是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还是菱铁矿,品位是高还是低,规模是小还是大。挖出来了,不论品质,也不管炼不炼得出钢来,就全都往炉子里倒。
那时找矿挖矿的队伍可谓庞大,各县都有地质队,还有专事群众报矿的管理机构,因为在此之前,1954年8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批准了《地质部接受群众报矿暂行办法》。
在这一轮近于“疯狂”的全民找矿挖矿的过程中,基本上奠定了共和国除金矿以外的矿产地分布的大致格局。
由于部分铁矿是铁帽型褐铁矿,通过找铁挖铁而发现了许多大型的铜矿、铅锌矿、镍矿、锰矿等金属矿产地。据统计资料,1958-1965年共发现铁矿床 830个,铁矿石140亿吨,其中大多数就是大跃进时期发现的。甘肃金川超大型铜镍矿,是汤中立根据群众报矿线索发现的,中国第一大云浮硫铁矿也是如此。
那时人们的工作热情是今天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在西部荒漠高原,在西南横断山区,在人迹踪灭之所,在驴子都上不去的峭壁,居然打有钻孔。如云南澜沧江边有个官房铜矿点,就是在大炼钢铁时发现的,比高近两千米的陡峭岩壁上,竟然打了4个钻。此后,近50年再无人打钻。
大跃进时期留下的简单的踏查报告,至今还在为后人的找矿工作提供线索。

二、1985年后的大民采时期
这一大民采事件,大都说是胡耀邦直接推动的。
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文山,针对矿业开发作出了“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指示。他将采矿看作山 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多个场合表态支持农民采矿,并为之大声疾呼。1986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矿产资源法》,第五章是“乡镇集体矿山企 业和个体采矿”,据说这一章是胡耀邦直接干预的结果。1985年末,当他得知即将提交人大通过的矿法草案对小矿(指集体和个体采矿)做了许多限制时,把一 位人大副委员长和地矿部分管矿法起草的副部长朱训叫去听取汇报,之后要求他们把矿法草案从人大拿回去修改。正是在胡耀邦的支持下,地矿部确立了对小矿“放 开、搞活、管好”的方针,在矿法草案上恢复了“小矿”一章,名称变为“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
放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这样的指示对搞活经济,加快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使相对单一的矿业开发模式形成了多元化格局,矿业开发规模扩大,国家矿业 收入有所增加,老百姓的脱贫致富步伐有所加快。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和合理的规划,大家一切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上,很快,“大家一起上”的开矿模式 很快就显现出了“后遗症”,各类矿山出现了个人与国营争矿,集体与个人争矿,集体与国营争矿的“散、乱、差“混乱局面。尤其是没有规划和开发标准约束,各 类矿山无证开采、越界开采、采富弃贫、污染环境的现象十分严重。
但无容争辩的事实是:这又是我国矿产地第二大发现时期。
失业者和农民,凭着祖传的看矿经验或地质队流出的只言片纸,上山到处挖矿。他们看到一点铁,看到一点氧化矿露头,不管三七二十一,用锄头和镐钎往下挖,有时一无所获,有时越挖越大。
那时地质队日子难过,找矿只能成天跟着民采跑。上级吩咐:不论是搞科研的,还是搞普查的,第一要务是调查民采点。如果有人挖出了好矿,人们蜂涌而上,打架凶杀时有耳闻。地质队也去凑热闹,将那一地区登记,要把民采赶跑。民采当然不干,这样就产生了大大小小的矛盾。
特别是石英脉型明金矿和砂金的发现,大多是民采出来的,如湖南的靖县平茶金矿、黔阳的雪峰山金矿、河南的小秦岭金矿区等。海南岛琼西地区的金矿,最早也是 抱伦农场周边的村民开采地表金矿时发现的。这一金矿现已发展为探明金资源储量64.39吨,预测资源量280吨的超大型金矿田。

三、启示
1、开发小矿与中大型矿,应该区别对待。中大型矿可以探、采分离分阶段。小矿应该本着“就矿找矿、边采边探”的原则,打破踏勘、普查、详查、勘探四个程序。否则,小矿大公司不感兴趣,小公司又不让采,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当然,规范小矿的探采是必要的。
2、“文盲”也能找到矿,极少数学富五车的大牛,只能去“文盲”的采场和矿堆,捡点标本,总结“文盲”的找矿经验,炮制SCI论文。
3、理论再深,水平再高,没有工程也是白搭。
4、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意想不到的发现,可能就在眼前。
5、看问题不要太绝对,遇事要多个心眼。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尹子明
(本文作者是中共湖南省邵阳地委第一书记 )
原载《红旗》1958年第9期
湖南省邵阳专区群众性的炼铁炼钢的运动,正在一浪盖一浪地向前发展。到九月十日止,全区 已建立土炉一万二千三百七十八座,投入生产的有四千八百一十六座,出铁正常的有三千八百一十七座,日产量已突破两千吨的大关,达到了二千四百零六吨,最高 的日产量曾达到二千四百三十八吨,按投入生产的炉子计算,每炉平均日产量半吨。铁产量的飞跃发展,在最近一段时间表现得特别显著。从九月一日至十日,日产 量就翻了三番多 (九月一日的日产量是五百九十五吨)。现在全区已经产铁五万吨,不但获得了“大面积丰收”,而且邵东县金华铁厂“土炉王”还创造了日产五千八百三十六斤的 最高纪录。目前,各地抓钢铁的劲头越来越大,提出的措施越来越具体。可以预计,不久的将来,在钢铁生产方面还会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邵阳专区的钢铁生产,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成绩,最主要的是由于,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认真地贯彻了全党全民炼钢铁的方针,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钢铁生产不是一个单纯的业务问题,而是一个带动各项工作的政治问题,因此书记出马全党动员,是运动迅速开展的首要条件。邵阳专区各级党委都明确树立了“以 钢为纲,推动工农业生产全面跃进”的指导思想,把钢铁生产摆到了第一位。各级党委第一书记都亲自上阵,并率领一万一千四百一十六名干部和九十三万劳动大军 向钢铁进军。下厂下车间的干部,人人都搞起了“试验田”,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由于领导带头干,不但影响了群众,推动了生产,而且领导干部自己也由外行变 成内行。目前,全区各级干部共搞试验炉二千三百五十二座,试验煤井五百个。涟源县已有十五个县委委员,二十九个乡党委书记,学会了炼铁的全套技术,新化县 九十多个乡党委书记大多数同志的衣服被铁水烧成千眼万孔。隆回县委副书记谢国同志,在石门搞试验炉,连续二十二次不出铁,但他不灰心,坚持勤学苦练,最后 使五座土炉,炉炉流出了铁水。邵东县牛马司乡乡长赵林甫,守炉餐、伴炉眠,一月如一日,经过二十一次的反复试验,终于使每座炉的日产量由三百斤飞跃到二千 二百五十斤。现在,群众也纷纷地搞试验炉。参加搞试验炉的,有社干部,也有社员,有青年,也有老年,有男的,也有女的,有工人、农民,也有机关干部和部队 战士。许多农民表示要作到“既能办社,又能办厂;既会种田,又会炼铁”。
在开始搞钢铁生产的时候,许多同志只想搞“大”的、“洋”的,对“小”的、“土”的兴趣不大,有“坐等高炉设备”的思想。这实际上是一种少慢差费,冷冷清 清的办工业的路线。在中央和省委及时的指导下,我们坚决地批判了这种路线,认真地贯彻了政治挂帅,全党动员,和发动群众大办钢铁工业的路线。在建炉开始, 全区就开展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宣传运动,并以“为什么要发展钢铁生产”“如何才能发展钢铁生产”“钢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题,开展了群众性的大鸣、大放、 大辩论。通过鸣放辩论,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群众的干劲鼓起来了,纷纷向党表示决心,几天中,全区就收到来自群众的决心书与保证书五十多万件。全民意 气风发,斗志昂扬,千百万颗心都为了一个目标——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产铁三十万吨的任务而奋战。
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过去认为难以解决的资金、原材料、设备、燃料以及资源不清等等问题,在群众面前一下子都解决了。新化县的人民为了向党的生日献礼,组 织了一支六万七千人的建炉队伍,大干三昼夜,建炉一千零二十五座。许多人听到办工业,自带粮食行李,扛着木料竹料从几十里、百多里外赶来工地;四都乡有五 十三对夫妻争着报名搞工业。全县几天之内就筹集了一百六十多万元资金,有个五十多岁的妇女,把积蓄多年的二百多元拿来投资办工业。群众还自动献出了生猪一 千二百八十头,蔬菜七十多万斤,草鞋十八万多双,慰问参加工业建设的人们。田坪乡的群众为了解决厂房问题,一个上午就自觉地腾出了五百多间住房。群众从各 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汇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很快就把土炉建立起来。群众编了一首诗歌颂道:“共产党真英明,三天建炉一千零;群众力量真伟大,美帝见了夹尾 巴;中国人民超英国,东风永把西风压。”
资源不清,男女老少就一齐上山找矿、挖矿。湘乡县有七万九千多群众上山探宝和挖煤,有人泄他们的气,说这是狗咬耗子——白费力,但他们用坚强的声音回 答:“就是把地球挖穿,也要找出矿挖出煤来。”经过群众性的查矿报矿运动,极短的时间,全区就查出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大煤矿、大铁矿,仅新化一县就报出蕴 藏量在五百万吨以上的大铁矿十四处,四百万吨以上的大煤矿八处。曾经被某些人认为缺煤少铁的洞口县,经过群众报矿找矿,证明煤铁蕴藏极为丰富。
由于一批一批的土炉迅速建立,原来就很薄弱的技术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怎么办呢?如果按老规矩,学徒要三年才能出师。是停着炉子等三年,还是打破 常规,发挥群众智慧,迅速突破技术关?邵阳专区是采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首先发动群众,开展了报名当“专家”的运动。许多青年农民 都自告奋勇报名参加,有的人保证,勤学苦练,五天学会全套炼铁技术,十天带好十个徒弟。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加强对老炉师的思想教育,要求他们知道多少教多 少,不留后手;同时采取老厂带新厂,师傅带徒弟,先来带后来的方法,一教十,十教百。其次,是采用“三匠改行”的办法。铸匠,铜匠,铁匠与炉师是“同宗异 行”,除了安排一部分继续留在农村流动服务外,其他的都调到钢铁战线上来。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召开现场会议和举办技术训练班的办法,大批训练技术人员。这 样,炉司的队伍就象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几个月的功夫,就从三百多人扩大到二万六千七百四十三人。新的技术力量虽然很快成长起来,但他们暂时还不能解决各 种难题,因而我们又以技术高明的老炉师为主,组织了“钢铁医疗队”,巡回检查,解决难题,传授技术。对于带普遍性的技术问题,就组织“群英会诊”,把老炉 师、新炉师集合在一起,共同研究,交流经验。由于全区各地都普遍采用这些方法,因此我们基本上把“出铁关”突破了。
为了达到炉炉高产,提高产量,我们在操作技术和炉型上还进行了许多技术改革。邵东县在大批土高炉投入生产之后,就抓紧“技术上马”,实行了“五改” (炉型由小改大,由矮改高;改倒水炉为放水炉;改单风箱为双风箱,改双风箱为动力鼓风;改单层炉为双层炉;改烧木炭为烧枯炭 ),使一般土炉日产量由八百斤一跃而为三千斤。新化县把所有机关闲置的煤气机、柴油机、汽车头,以及农村目前不用的抽水机等动力设备,安装成土炉鼓风设 备。在有水的地方,就利用水力鼓风,没有水的地方,就运用畜力万能转盘机鼓风,这样不但节省人力,而且提高了产量。涟源县安平铁厂改进鼓风设备,把冷风变 成热风,作到“土炉”产“洋铁”,这都说明打破了迷信,解放了思想的广大群众具有丰富多采的创造性。
当炉子大批投入生产之后,突出的矛盾就是燃料供不应求,许多土炉出现了“家无隔夜粮”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各级党委都采取了迅速坚决的措施,以抓钢铁生 产同样的劲头,大抓燃料。一是发动原有煤矿工人挖潜力、找窍门,加劳力、加措施、加任务,一班改三班,日夜开采,人停井不停。二是发动群众,大开小煤窑。 全区最近已新增煤窑五百个,日产量增加九千吨。除了增加原煤生产外,还大搞土法炼焦。八月份土焦窑已由四百九十五座增加到七百座,日产量由四千吨提高到五 千六百吨。邵东县金玉亭炼焦窑创造回收率百分之八十五的最高纪录,盖过了全省闻名的国营牛马司煤矿。另外,还发动群众烧一部分木炭作为辅助燃料,全区现已 烧木炭四万多吨。就这样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扭转了燃料供应紧张的局面。
节约燃料,就地取材,广泛使用代用品,对打破只有“焦炭、木炭才能炼铁”的迷信,起了巨大作用。涟源县金鸡坑铁厂工人创造了末煤炼铁的办法,武冈县用白煤 炼铁获得了高产,以及许多地方采用吃“杂烩菜”的办法,即用白煤,枯炭,或少许焦炭、木炭混合炼铁获得了很好的成绩,给多出铁,多采煤,开辟了广阔的前 途。
由于南方多雨,常常会影响采矿和运输,所以煤与矿砂不但要保证日常供应,而且要有一定数量的储备。同样,土炉也必须有储备炉,以便轮番修理,使土炉“长寿 延年”。风箱和搅棍也必须有备货,才能使开炉数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否则,就可能骤减骤增,影响日产量。现在全区已开展了备炉备料工作,迄今为止,涟源县已 新建六百座预备炉,邵东县十天来共开采四万多吨煤,七百吨木炭,二千八百吨焦,为六百座土炉预备了三十七天的“粮食”。
土炉投入生产后的另一个矛盾,就是资源、劳力、技术力量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有矿无煤,有的地方有煤无矿,有的地方有资源缺劳力。这就要求我们本着“我为 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大破县界、乡界,主动协作,互通有无。这种共产主义大协作的思想已经开始开花结果。新化县全县范围的大协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这个县在五十二个已建炉的乡中,二十三个乡有铁缺煤,四个乡有煤无铁,一个乡无煤铁有劳动力,二十四个乡有煤铁但缺劳动力,因此很多土炉不能投入生产。根 据这种情况,全县开展了一次“共产主义大协作”的全民大辩论,在思想战线上彻底地扫除了本位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全县划为十二个协作区,劳动力统一调 配,原料燃料互相支援,这样,便把许多问题圆满地解决了。禾青乡原来要到五十里路以外的地方去运煤,大协作后,就在邻近的砂石乡开采,既节省劳力,又保证 了供应。化溪乡原来只有两个技术较高的炉师,维山乡虽有一百五十五个炉师,但技术不高,双方都不能满足需要。通过协作,互相调剂,取长补短,两个乡的炉师 问题都解决了。思想上的大丰收,带来了钢铁生产的大丰收,全县一千八百五十六座土炉中,投入生产的炉子由大协作前四百五十七座,上升到一千七百五十六座, 正常生产的炉子由二百七十四座,上升到一千五百四十一座,日产量由六十吨激增至八百九十多吨。
发展钢铁生产是全党全民的政治任务,全区各个部门也从四面八方支援钢铁生产。机械工业大造冶炼设备,商业部门作好收购供应,运输部门组织百分之九十的车辆、船只,运输矿砂和燃料,卫生部门派人巡+医疗。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钢铁生产的高速发展。
射“卫星”,插红旗,是发动群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有效方法。由于高高地插上红旗,树立榜样,群众也就自觉地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的高潮。
九月以来,邵东县金华铁厂的“土炉王”,一跃再跃,日产量由二千九百斤跃到三千四百斤。附近的周下桥铁厂工人认真学习了金华铁厂的经验,急起直追,日产量 迅速上升到三千八百八十五斤。本来这两个厂是“师徒”关系,金华铁厂的工人集体研究了一通宵,决心不让徒弟盖过师傅,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改进操作技 术,苦战三天三夜,产量终于上升到三千九百零七斤,五千斤与五千八百三十六斤,又盖过周下桥铁厂,成为全专区的一面红旗。这样一个群众性的热热闹闹的夺红 旗的生动场面,激起了许许多多炼铁工人的积极性,立即掀起了一个“学金华,赶金华,超金华”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目前,这个运动,已扩展到各个方面,插炼 铁红旗,插挖煤红旗,插技术红旗,插管理红旗,插领导红旗,插思想红旗,一句话,事事插红旗,人人插红旗,遍地插红旗。因此一个生动活泼的“插红旗,射卫 星”的群众性运动,已经在全专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739-226555.html

上一篇:青海无名高地古柏吟
下一篇:当年高考如昨 三十旧梦依稀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赵星 陈儒军 鲍博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