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w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thurw321

博文

民国大医生之末代国医陈存仁 精选

已有 14939 次阅读 2014-11-7 11:17 |个人分类: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中医, 民国, 陈存仁


陈存仁是谁?

一、 独向医林张异军

右一

陈存仁原名陈承沅,小名阿沅。他是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四大名医之一。地道的上海人,家中以在上海南市开绸缎庄为生。在陈存仁的父亲时还算是世家大族,到了陈存仁这一代家道中落,小时候家里穷啊,父亲姐姐相继去世,就剩一个母亲带着三四个弟弟妹妹在大上海过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但是嘛,上海人的那种小聪明还是有的。

小聪明是什么?就是睁大眼睛,把握一切机会。小时候没钱上学,他四伯父支持他一直到上大学。中学毕业以后,本来陈存仁是要去读南洋医科大学的。这个学校与余云岫无关,但是依然是几个留日的西医开办的。其反中医之理念可见一斑。这大学比较贵,40块银元呢。

但是仅仅读了一年,不小心得了伤寒病。学校里一大堆西医楞是没治好,一个中医仅仅5服药,治好了。这位中医就叫丁甘仁,是孟河人。孟河医派作为一个流派,可以追溯到东汉三国。就这么一个江苏武进临近长江的小村镇,从葛洪开始,到宋代许叔微,明代王肯堂,直到清代的费、马、巢、丁四大家,世代名医。丁巢二家皆出于马家,陈存仁的医术从源流上出于马培之。到丁甘仁已经兼长内外喉三科,正是上海滩排名第一的大名医。

伤寒病治好了,陈存仁眼睛一转。这西医也不过如此嘛,到最后还得靠中医。那我还学什么西医?于是立马退学加入了丁甘仁的中医专修学校。当然,学中医还有俩原因。一是当西医要各种设备,要是自己开业还要别人投资,不如开中医方便,啥设备都不要,就看看舌头摸摸脉就行。二是中医学校才二十四块大洋,比西医便宜多了。那还不学中医?多省钱!

没几年毕业了,也就数他运气好,当然写字也漂亮,还没毕业就开始给丁甘仁抄方,还没毕业丁甘仁就死了,于是又给丁甘仁的儿子丁仲英当徒弟。毕业了吧,也就是个小中医。没名气没经验没实力没人际关系,啥都没有。当时吧,中医界都讲究个家学渊源,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这个,这是魏晋世家大族开始的陋习,但是也不能说完全不对。毕业这年他才19岁。19岁就当医生别人怎么信?于是陈存仁故意穿深色长褂戴瓜皮帽,一年四季拿着折扇,不到20看起来像40的,这才有人让他诊治。

二、眼中诸子只推陈


陈存仁虽然可以说自己是名家弟子,但是怎么也没有什么家学渊源,祖传秘方更没有了。怎么办?他专门办了一家《康健报》,这是中国第一份普及健康和医药知识的报纸,请各种名家中医来撰稿,还请武侠名家向恺然在上面以小说笔调写验方,语调轻松通俗,什么古文啊专业词汇啊全都不要,阴阳五行玄之又玄更是不要,结果一下子卖到1万多份,大家都知道上海有个名中医“陈存仁”了。其实说实话,这时候的陈存仁只能说是小有名气,而且也不是治病的名气,只是办报纸的名气而已。

但是陈存仁这个人很聪明的,他因为上过一年西医学校,所以中西医都懂,后来有钱了又给自己专门请了个西医医生上了两年课,一点也不排斥西医。一开始吧,车夫啊店员啊这些下级阶层的人去找他看病,看好了他也不是很收钱。本来定好是一元二角的诊金,到最后给几个铜元也就罢了。于是慢慢的,车夫店员的老板也来了,老板的老板也来了,这就给陈存仁带来了财源。由此足可见陈存仁真的很聪明。

当然,因为他没有祖传秘方,于是他另辟蹊径,以收藏各种书籍甚至医学古籍为癖好,经常不收钱也要人家的书,长此以往“名医”的名声渐渐大起来。

陈存仁家的妻子叫王定芳,也是一位大家闺秀。不过在此之前,他还喜欢过一位姑娘,只是姑娘要出国,只好把他抛弃。陈存仁的妻家有一个亲戚叫曹汝霖,算起来应该是他姑丈。至于曹汝霖是谁,略微了解五四运动的都知道。在学校的时候他都不敢告诉别人,生怕人家把他和这个卖国贼联系在一起。但是工作了就不怕了,为了收藏各种古籍反而大张旗鼓承认。当然因为曹汝霖的关系他也确实收获了很多古籍。

民国时期的大上海,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想出名,不难,也挺难。

如果陈存仁是老老实实当医生,出名挺难。但是他钻了俩空子。先办报纸,后收古籍,于是不但有医名,还有贤名。

但是此时陈存仁依然不能算名医,20出头,只能算有点名气。就算自己开了诊所,每天也不过两三个病人,与他老师动辄每天上百个病人真是不能比。为了出名,他又打算钻第三个空子。

这就是,给名人治病的人,肯定也要出名。于是他努力结交民国各种政要人物,从章太炎开始,因为陈存仁的老师姚公鹤是章太炎的朋友,当初拜姚公鹤为师,是因为陈存仁要学中医,自觉古文根底不足,所以就找到了姚公鹤这位常州名儒。姚公鹤是章太炎至交,二人经常互通信笺,陈存仁给姚公鹤送了几次信听了章太炎几堂课就敢去登门拜访,更敢从此自称章太炎入室弟子。当然,这也多亏了章太炎对中医感兴趣,章太炎一开始以为陈存仁是姚公鹤的书童,后来听说陈存仁是学中医的,大感兴趣,又听说他要学国学,立刻就要他拜师。此时他还没想到,原来余云岫也算是章太炎的学生。

三、灵方别有心源得


陈存仁与吴稚晖

在此之前,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陈存仁有个同学小名叫阿挺,其兄是一大富翁,当时上海的妓院十之七八是他家的。有一次,阿挺因为一个妓女肖红(花国大总统)移情别恋而吞生鸦片妄图自杀,经医院洗胃依旧疯疯傻傻,陈存仁尽力施救,机缘巧合阿挺又恢复正常,此后又尽力劝说,最后使阿挺放弃肖红而转爱别女,此事令阿挺其兄甚为开心,乃帮助陈存仁遍邀各处名人,《康健报》还没开始办就收到了一千多银元的广告费,这都是陈存仁开办自己的诊所和《康健报》的本钱。由此足以说明,陈存仁确实运气不错,当然,本事也是有的。后来,陈存仁又认识了于右任吴稚晖等一群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尤其有意思。此人不吃药,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有一次生病了就自己硬熬,爬山晒太阳就好了。于是从此不吃药。有一回拉肚子,实在不行了,家人把陈存仁拉去了。吴稚晖还嘴硬,说医生是“牛头马面,阎罗王的帮凶”,结果陈存仁投其所好,让吴稚晖吃山楂石榴。一不小心就好了。回头问起来说为啥呢?原来山楂消食石榴止泻,就这么简单。

一来二去,陈存仁才二十多岁就几乎认识了上海所有上层社会的人。更不用说成天和一帮老名医混迹了。

这一年,余云岫主持的废除中医案突然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在此之前汪精卫就已经满世界宣传要废除中医才算革命,但是直到余云岫的这个提案,中医们才感到真正的威胁。

民国以前,中医叫国医。就像国学,国文,国语,国粹之类的意思一样,这就是中国的东西。但是随着西医传入中国,国医不再被称之为国医了。正所谓国将不国,西医从业者把西医称为新医,而中医称为旧医。

当陈存仁一听说废除中医提案已经通过,就立马活动起来。他通过《康健报》向全国订户发出邀请,每个省邀请两三人或者直接邀请其中医团体。之后又参与创立全国中医联合会,身兼几个组的组长,同时又出任赴南京请愿五人小组之一。经此一役,陈存仁才真正的全国闻名。其实陈存仁那时还只能算年轻中医,其实这事本来轮不到他,都是他一个劲张罗出来的。此事史称“三一七国医抗争运动”,以后三月十七日都定为国医节。从此,陈存仁真的成为了上海滩“名医”。

四、占尽江南一角春


足以说明,陈存仁这人,爱名不爱财。虽然小时候家里穷,但是陈存仁并不是那种唯利是图的人。相反,为了出名,他花钱如流水也无所谓。他的理论是,大人不可一日无权,小人不可一日无钱,我是小人,但是只要我出名,钱自然跟着就来。于是他一门心思求名声,钱什么,从来不在意。

陈存仁如此求名得名,不求利而得利,他的儿子都说他:“他爱慕名声甚至到了虚荣的地步,当时为了竞选上海参议院议员,天天在饭馆里摆着流水席面请客吃饭,当年的参议员都是荣毅仁一流,根本没有中医会舍得这么做”.但是他的这种名气只终止在了建国前。上海解放前他匆忙跑到香港,临走什么名贵的东西都没带,就带了几张照片。结果香港没人认识他,于是他又发挥了自己的传统,免费给报纸写专栏叫《津津有味谭》,专栏一开就是17年之久,靠这才打开名声。

1990年,因心脏病突发,陈存仁逝于美国。陈存仁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曾经把他的前半生写成了两本书:《银元时代生活史》和《抗战时代生活史》。其中记载的生活细节异常详细,这都是他喜欢记日记的结果。在民国中他还主编出版了《中国药学大辞典》和《皇汉医学丛书》,除此之外,还创办了国医研究所,担任中国医学院的常务董事。建国后他接受了韩国庆熙大学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也可谓得其所哉。

陈存仁之前,中医是国医。陈存仁之后,中国再无国医。说陈存仁是末代国医,并不过分。到了今天,中医存废之争依然如此激烈,殊不知,在百多年前,中国早就发生过一场“中医战役”了。

文章到此为止。至于中医应该存还是废?应不应该恢复国医称号,我也不知道。

《银元时代生活史》

王学泰:“名”医陈存仁

1929年请愿的中医代表陈存仁传奇

陈存仁诞辰100周年

80年前的中医存废之争(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76008-841775.html

上一篇:药王孙思邈,长寿数他强
下一篇:材料大侠师昌绪
收藏 IP: 221.3.53.*| 热度|

19 胡九龙 蔡小宁 武夷山 魏武 姬扬 李发堂 应行仁 黄永义 钱程 马德义 王显生 周向进 王苗 zhngshai yunmu biofans lynn94 changtg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