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洲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zhujushi 《装备环境工程》编辑

博文

经史合参读《大学》第三——能知先后近大道 修齐治平本末生

已有 3772 次阅读 2015-10-12 21:5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学, 天下

经史合参读《大学》第三——能知先后近大道  修齐治平本末生

 

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今天我们继续读《大学》。说了这么长时间,才说了不到五十个字。我的本意就是借着这次机会把以前混淆的概念尽我自己的力量纠正过来。现在继续说“本”和“末”。“本”是什么意思呢?为了说得更清楚,我再引入一个字“根”。“根本”,这两个字平常大家经常说,但是叫起真儿来还真不好说。

如果用一棵树来比喻的话,“根”就是地下的根须,“本”是指树干。论语上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因此,这个“本”必须立起来,才能谈下一步的事情。

具体到“物有本末”这句话上来,任何事物都有重点,也都有细枝末节。用哲学上的观点来说,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因此,在做事之前抓住这些重点才抓到本。

“事有终始”和“物有本末”相结合来说,将对个体的分析和对过程的分析进行了综合。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哲学上讲的一句话“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可见一切都是相通的。

认识到事情的开头和结尾之后,才会慎终追远。也就是说谋划很重要。欲慎其终,必追其远。《中庸》中讲的“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所以才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名言。

另外一个方面,凡事都分轻重缓急。当然这是经验之谈,但是我们都有这种经历:重要的事情往往不会着急去做,而火急火燎地去办的事情又往往不重要。当然,也有又重要又着急去办的事情。但是,这种事情不能太多,如果太多了只能说明要么效率有问题,要么策划有问题。

这就落实到了“知所先后”这句话上了。如果知道什么时候去做什么事,又都能做好,那不就是我们都很羡慕的吗?因此,“近道”也就自然了。这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我们都在顺应潮流做事情。

下面曾子明确的提出了大学之中的八个重要概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八目”,指修炼大学境界的八个条目。这八个概念涵盖了从如何认知世界,到治理世界的全部过程,并且全过程地贯穿了对人的要求。此节的逻辑关系,大家一读就明白,因此不再多说,重点说一下“八目”。

“格物”是一个动词,说白了就是要如何认识物?前面讲“七证”之中的“知”时候,提到要知什么。在这里,曾老夫子在《大学》中没有明确地给出,但是前辈先贤的经历倒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

心学大家王阳明,在格物时“格”的是竹子,就是整天对着竹子去“格”。至于怎么格,典籍无从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结果却有记录,最后王阳明头昏眼花身体羸弱,没办法就只能不格了。

这一点和释迦摩尼佛祖悟道之前的经历相似,而且结果也一样,他也把身体搞坏了,最后喝鹿乳才慢慢恢复,才有后来菩提树下的睹明星而悟道。

王阳明后来悟道了,释迦摩尼佛祖更不要说了,从这两位古人的经历来看,他们都是经历了对外道刻苦地学习和修炼,后来认识到这个外道不是真正的道而舍掉了,用古文的话很优美“知非即舍”。要注意,他们最终悟道只是结果,我们不能说他之前修习外道就一点用处都没有,也许就是那些修习外道的经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对天道有了把握呢?

从这一点来看,现代人有了过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知识,导致许多知识都是来自于别人的经验,或者书上说的,至于是不是真正就是书上说的那样或者别人说的那样,对不起我不知道。既然别人说那是错误的了,我就认为是错误的,我就不使用这个方法了,就不走这条道路了,这样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是一点帮助都没有的。

另外也有另外一种观点说“格物”。古人用阴阳、五行、八卦这些概念来对事物进行分类。这些概念并不是仅仅针对具体的事物,而是针对事物之间的本质。比如按属性来划分,龙可以归类到乾卦,鸡可以归类到坤卦,鸭子可以归类到坎卦。这相当于我不看事物的具体表现,而只是观其内涵。

这一点在中医中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中医用药从来不按照药物的功能划分,而是按照药物的四性五味来辨别。用西方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川穹就是治头痛的,你头痛我就给你开点川穹,这一点便于初学者学习记忆,但是也会形成本本教条。用这种理论,就浑然忘了中药也是分为君臣佐使的。

好了说这些有点多了,我们暂且不谈。但是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如果我们现在再谈“格物”,也应该把握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这一点在科研管理之中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在谈金属腐蚀时,与其讲材料的腐蚀现象,不如分析材料成分,探究成分与成分之间、成分与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

而且在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在翻译西方典籍时,把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统称为“格致之学”。接下来我们说“致知”、“诚意”、“正心”。

“致知”,在我们说“知”的时候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解释,“知”什么的问题和怎么“知”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下面重点说“诚意”和“正心”两个问题,关键是“意”和“心”。前面我们说过“心”在传统文化中代表了神明,包括了心脏,但又不仅仅是指心脏。那么“意”呢?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后天生成的意识,或者是学到的知识。心则是是本能。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心”和“意”的区别。

选女婿的时候,丈母娘和女儿是完全不同的态度。女儿对女婿第一个要求就是“一见钟情”,至少也得让她动心。虽然动心的手段有可能是金钱,也有可能是气质。但对于一个对自己终身负责的女人来说,首先关注的是他爱不爱我。因此动心动的是本能。这个本能不是指性欲的本能,而是指女人的神。

丈母娘选女婿就不一样了。首先关注的是有没有房子。不能让女儿嫁过去住破瓦寒窑吧?其次关注的是家庭状况如何?是否有兄弟姐妹?老人身体如何?最后才有可能关注这个男人是否喜欢自己的女儿。这一点从许多父母代替子女去相亲就可以看出来。你想人家正主儿都没有来,老人家只拿着照片去介绍情况。那肯定选的不是绩优股了。

从这个例子来看“心”和“意”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那么“意”要做到“诚”,这个“诚”在《中庸》里面通篇都在讲,后面我们也会讲。“心”要做到“正”,人们在生活中有五种心态会干扰到“心正”,在后文也会提到,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接下来,我们说“修身”。“修身”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个层面是要借用中医的观点来说明。我们经常说身体,但是身体到底是指哪些部分?“身”是指躯干,“体”是指四肢,“四体不勤”说的就是手和腿不勤快,“五体投地”说的是双手、双膝、还有头着地的状态。而这个躯干又是什么呢?我们讲,头以下腿以上的部分,这个腔体里面包括了维持人体正常运行的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六腑。我们的“修身”就是要修这个,让脏腑的功能协调,维持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

第二个层面是儒学讲的人伦层面。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不再细说。

那么怎么去修这个“身”呢?在后文中讲到“亲爱、贱恶、敬畏、哀矜、敖惰”五种情况对修身的影响,在下面的分享中我们也会说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学》之中的“修身”主要体现了我们前面说的第二层意思。

下面我从第一层意思出发,谈一下自己对修这个肉身的理解。传统文化中强调人身是一个整体,阴阳协调才能促进肉身的健康。中医的脏腑学说也是如此。然而如何利用中医的一些医理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呢?相信是每个人都是乐见其成的。

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中提到“一粒金丹腹中得,方知我命不由天”。一方面说明养生确有成效,另一方面确实也说明在健康的大道上个人主观努力的必要性。

那么如何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呢”?按照中医理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气为元气,后天之气为胃气。大腿上分布着两条重要的经络,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这两条经脉的重要性对人们的健康来说可想而知。另外还有一条足厥阴肝经,我们知道肝是排毒的。这三条经脉交会之地是一个重要的穴位——三阴交,三条阴经交汇的地方。常按摩是很有好处的。另外多练练腿,拉拉筋也大有裨益。

“修身”还仅仅是从个人的层面来讲,要讲到对社会有利,体现出个人的价值,这需要讲求外用,也就是把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经过实践之后变成对别人也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外王,或者叫外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前五个针对个人,后三个针对别人。但针对别人的前提是自己要做到。现在流行的话叫: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先不做。“八目”之中,“修身”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晴耕雨读,等待着天下的时机,一旦风云际会则鱼跃化龙。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像诸葛亮出山前的场景呢?实际上这就是“修身”的状态。

终于有一天“修身”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要道济天下了。不过还是从周围的人开始吧。这就提到了“齐家”。

“齐家”中的“家”不是我们现在的三口之家,甚至连父母、岳父母都算在内都称不上是“家”。这个“家”用现在的“家族”来比喻倒是正好。

家族的观念在农村还比较看重。因为毕竟有其存在的基础。当然我们现在看大多都是一些负面的信息。经常某某村与某某村因为抢水或者什么事情发生械斗,这个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家族的力量。农村一个村子往往就是一到两个姓氏,每个姓氏实际上都是一个大的家族。虽然也有经济利益隐藏在里面,但是我们说维持这么大的场面,不仅仅靠的是经济利益,还有家族血脉的东西在里面。

城市则不然。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血脉关系,大多数是利益关系,比如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这些是经过一连串的事情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关系。因此城市中人与人形成的不叫“家”,被称为“团体”或者“组织”更合适。

在国外仍然存在着依靠血脉而形成的家族,比如克林顿家族、布什家族等,这些家族和我们说的农村的“家”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像《教父》的家族一样,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当我们分析了“家”的概念之后,那么“齐”又是什么意思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讲的就是“齐”的概念——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那么到底是怎么“齐”的呢?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虽然各有区别,但不能过度重视区别,要看到同一性。这个“同一”就是“齐”。换句话说,“齐”就是万事万物背后相同的本质。人生不过百年,森林中一棵大树随便一长就是百年、千年,但是如果在宇宙的尺度上衡量同样都渺小如微尘。

有这种思想会产生两个后果。其一,反正都一样,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这样就会产生消极厌世的思想。其二,生命如此之短,要怒放出灿烂的花朵,反而不会用随侯之珠距弹千仞之雀。

上面多说了一些“齐”的思想。总而言之“齐”就是要看到同一。所以,对于“齐家”而言,目的就是把家族成员的想法和行为凝聚在一起,怎么凝聚?那家族成员当然都看大家长。所以这个大家长在“修身”上一定要成为楷模,所谓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才显得重要和可贵。给大家族成员做了好的榜样,然后再利用一套管理的方法,就能让家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有了这股力量还有什么事不能解决的呢?

推而广之,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一个组织能够兴旺发展,领军人物十分重要。因此一个好的组织必定有一流的文化,文化是可以代替血脉关系而成为形成长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纽带的。治国如是、平天下亦如是。当然在后文,曾老夫子给我们开出了药方,在以后我们会详细的提到。

曾老夫子讲的大学之道,是个人修身以后的外用之道,任何人都能使用。因此,在讲完“八目”的逻辑关系之后,马上就进行了总结。

大学之道的主体是从天子到庶人的整个阶级,包括了天子、诸侯、士大夫、手工业者、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到。这种思想和孟子“人人都可以为尧舜”以及禅宗“人人可以成佛”的观点是相同的。

每个人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潜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当时所处历史环境中的英雄。为什么呢?从后面的一句话就能得到答案: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不成功是因为修身没有达到成就英雄的资本。

同样,曾老夫子在论语中还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请大家注意,这两句话中相同的地方是都包含有一个“本”字。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本”是躯干的意思,是重要的、关键性的东西。因此,老夫子将“修身”提到这样的一个高度来说,可见修身的重要性。

那么如果不以修身为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曾老夫子下面做了一个假设,“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也就是说,自己坚持的那个东西或者修身都没有修好,妄图去做一番事业,那是不可能的。《周易》第十二卦就是否卦,叫做天地否。天在上地在下的一个像。有人说天上地下这不是很好的像吗?不是要顺应自然吗?其实我一说你就明白了。万事万物都要成动态才有变化才能发展。就像哲学上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在中国的哲学里面,光动还不行,要在运动中产生关系才行。我们知道,天为清气,它的本性是向上的,地为浊气,它的本性是向下的。而在天地否卦中,在上位的向上走,在相位的向下走。两者相向而行,互相不产生交互,自然也就没有关系了。所以否才是不好的意思。

在这里稍微多说几句,否卦前面还有一个泰卦,卦象是地在上天在下。从这个卦象上看出来是,在上位的向下走,在下位的向上走,二者形成了交互。这象征着处于上位的领导能够下基层,接触百姓的想法,而下层的百姓也可以努力走到上层社会。这就是一种良好的互动和循环。从两卦的卦辞也可以看出,泰卦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否卦是“君子道消小人道长”,两卦的孰优孰劣一看便知。

前面说了“本乱”是不可能达到“末治”的。曾子又举了一个例子。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意思是本应该关注修身,结果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上网打游戏、纵情声色犬马等,结果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修身上。可是当你去“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才发现缺少修身的修养和道术。那就悔之晚矣。

知本,我们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不再重复。知之至也,实际上就是在前面说的“知”和“止”两个概念时提到的“止”的状态,也不再细说。

到这里,实际上曾老夫子怕他讲大学之道我们不懂,就提出了“三纲”的说法。提出“三纲”之后,还有人不懂,结果又说出了“七证”。“七证”之后,还有学生提出来“老师,我们实在是笨,你再发下慈悲给我们讲明白吧”。结果,曾老夫子没有办法,又说出了“八目”,而且把这八个条目的逻辑关系从正到反从反到正地痛痛快快说了一遍。说完了之后看着下面如饥似渴的学生的眼神,曾老夫子叹了一口气,看来我还要把这八个条目如何去做还要仔仔细细地说一遍。那么曾老夫子是怎么解释这八个条目的呢?下一次我们再仔细分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6298-927694.html

上一篇:经史合参读《大学》——自序
下一篇:与咏竹居士十年论道有感
收藏 IP: 183.228.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