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08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ara0807

博文

大学室友公司都上市了,这位创造30亿元经济效益的院士却说:乐趣还是在大学当老师

已有 2184 次阅读 2019-11-20 11:14 |个人分类:德先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大学室友公司都上市了,

这位创造30亿元经济效益的院士却说:

乐趣还是在大学当老师


上世纪80年代,7名来自同一宿舍的学生从浙江大学材料系毕业。分道扬镳后,有6位同学陆续下海经商,只有一人继续读书,后来成为我国首位半导体硅材料博士。


多年过去,当年经商的6人早已成为叱咤商海的知名企业家,其中一位还是上市公司老总。而那位选择留校任教的博士生,也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半导体材料权威专家。


1.jpg

杨德仁


这位放弃成为亿万富翁机会而选择从事科研的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其实,杨德仁的“产出”也很丰厚,他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已经为企业带来了3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1964年,杨德仁出生在江苏扬州。杨德仁童年、少年时代都在扬州读书,17岁离开扬州,先后赴杭州、德国、日本求学,最后又返回杭州,扎根在杭州。


上学时的杨德仁从没想到过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一名老师,他最初的打算也是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博士毕业前,有两家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分别是上海的一家证券公司和深圳的一家知名IT公司。


面对杨德仁这样难得的人才,他的导师阙端麟院士极力希望他能留校任教,为科研事业尽一份力。被老师的真诚深深感动的杨德仁,放弃企业的高薪,在浙大做了一名老师。


2.jpg

杨德仁与导师阙端麟院士


导师的挽留,一位与企业擦肩而过的学术巨星由此诞生,但是他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已经为企业带来了3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在浙大工作一段时间后,杨德仁去了德国。1998年初,又是阙端麟院士的一封信让杨德仁义无反顾地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举家回国。


杨德仁长期从事半导体硅材料的研究,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材料,太阳能光伏硅材料、硅基光电子材料和纳米硅半导体材料。


多年来,他以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三等奖及其它科技奖6项;以第二获奖人获得省部一、二、三等奖各1项。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检索论文730多篇,SCI论文他引12380多次,H因子58。


他领导的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研究小组是国际上最重要的硅材料研究小组之一,他的原创理论,全世界都在应用。

然而杨德仁的科研工作并非一开始就一帆风顺。上世纪80年代,杨德仁的导师阙端麟院士利用氮保护气生长直拉硅单晶,广泛应用在电子行业。


然而氮原子进入硅晶体后,会如何影响硅晶体的性能?当时国际主流观点是“硅材料越纯越好”,杨德仁却另辟蹊径,要研究硅单晶中氮杂质的作用,这项研究在当时还是一片空白。


由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主流观点相悖,杨德仁曾饱受质疑,似乎这是一条看不到希望的路,也是一条少有人同行的路,杨德仁却坚持走了下来。


杨德仁带领团队在阙端麟院士的支持下,实现了通过硅晶体研制中掺入氮元素、“以毒攻毒”的方式制备更好质量的硅晶体。这项关键技术也被称为“掺氮直拉硅单晶氮及相关缺陷的研究”。


2005年,“掺氮直拉硅单晶氮及相关缺陷的研究”项目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在硅材料中“掺入氮杂质调控缺陷”的观点开始逐步得到国际上的认同。


与此同时,为了研究硅材料在芯片中的应用,早在2000年,杨德仁团队就开始了以硅为核心的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布局研究。经过十余年的攻关,团队在国际上首先制备出了纳米硅管和纳米硒管,并提出了两种新的制备氧化物和硫化物一维纳米半导体材料的普适方法及其机理。这个项目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由于硅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杨德仁领导的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非常突出。


2002年,杨德仁尝试把锗原子掺入到硅晶体中,然后研究其材料的基础特性和优点。后来,这种掺了锗原子的硅晶体被应用在了微电子和太阳能领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材料。两家合作企业由此获得了10亿多元的销售额。


他研究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掺氮、微量掺锗、重掺磷等成果已经在我国企业规模实际应用,不仅满足了国内半导体产业需求,而且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新增销售超过30多亿元人民币。


此外,杨德仁课题组研制的特殊硅晶体,应用在了神舟、嫦娥、天宫系列的航天器和国家其他重大工程上。


利用太阳能发电,是硅材料实验室正在尝试产业化的项目之一。杨德仁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小小的风车模型,有阳光时会无风自动,阳光越好,转速越快。


这个“太阳能风机”模型,动力来源于一块小小的硅太阳能电池。杨德仁希望20年以后,以硅为基础的太阳能,能成为我国和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


杨德仁说:“我的导师阙瑞麟院士和同事们创建实验室之初,就想着研究一定要有应用,要对国家的半导体硅材料产业以及信息产业有促进作用,这个信念一直没变。我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部分地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浙大“工科男”到今天“创造”了很多财富的知名学者。从莘莘学子到学界精英,在杨德仁看来,最快乐的事还是做一名老师。


在他声名鹊起后,曾有国外上市公司高薪聘请他去任职,但都被他拒绝了。杨德仁说,大学老师的乐趣就在于,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下一个问题,“只要做下去,就不断会有新理论、新技术、新发现,这样怎么会厌倦呢?”


舍不得学校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里有很多“宝贝”———杨德仁的学生们。


杨德仁做事勤奋并且严格,身边的人和学生也不好意思偷懒。即便如此,杨德仁还是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和爱戴。


3.jpg

杨德仁指导学生做实验


至今,杨德仁先后指导了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50多名,以及众多的本科生。他讲的课程深受学生们喜欢,课程评价满分是5分,他的课总保持在4.9分。老师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是杨德仁能想到的最幸福的事。


杨德仁的学生,都知道一句话:“做我的学生,两条高压线不能碰——不准伪造实验数据,不准论文一稿多投。”每年新学生入学,杨德仁都要给他们上课,强调学术研究中诚实品质的重要。


杨德仁工作起来身先士卒,学术和经济上又处处给年轻人机会。没了后顾之忧,同事干劲更足。他领导的硅材料研究小组,成果多,人心齐。从这个研究小组出来的人才,世界各个实验室都抢着要。


2017年,杨德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光伏届获得科学院院士第一人。面对荣誉,杨德仁看来,这是国家给予科学研究人员的荣誉和鼓励,对团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杨德仁说,这是他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不易。


参考资料:

http://zdxb.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1529838

http://www.cnpowder.com.cn/news/43843.html

http://silab.zju.edu.cn/2019/1108/c15275a1741394/page.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51291-1206853.html

上一篇:智车科技第44周自动驾驶周刊 | 2019中国智能车挑战赛顺利闭幕;特斯拉从容避让鸭群;Uber被罚6.5亿美元
下一篇:英伟达发布自动驾驶故障推理测试平台DriveFI
收藏 IP: 159.226.1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