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08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ara0807

博文

[转载]北大教授渠敬东:只想“赢”的教育,会让年轻人过早“夭折”

已有 3614 次阅读 2019-8-7 09:17 |个人分类:德先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北大教授渠敬东:只想“赢”的教育,会让年轻人过早“夭折”



 

文章 | 渠敬东(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ID:pkusge)


本文系渠敬东教授在北京大学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上的演讲,略有删节。不代表德先生观点。


1.jpg


我在北大教书,原来也在清华教过10年书,这些年来确实有点体会。我来谈谈我的感受:我现在觉得,教育要不断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刚才朱卓君校长讲得对,“学生要刻苦,但不要痛苦”。我说的健康,就洛克说的那句“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当然,今天这个健康多层的含义。


2.jpg

 

图片来源:Unsplash,@jeshoots

“重回学生的健康”

第一,身体的健康。我的一个本科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做了34篇作业,他能健康吗?要是换成我,也会得拖延症的。在这种训练的强度下,他会有持久的对一项事业的喜爱和热爱吗?


今天不同于以往,北大学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觉。年纪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债现在都要还的。我的意思是说,大学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这样的节奏里,我们能培养出为了一项事业保持长久的兴趣并献其终身的学生吗?大学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证明他是未来能够坚持50、60年的人才吗?我们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这些事情。


刚才各位说的经验,我真不觉得是成功经验,说不定都是教训。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一句话,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


3.jpg

图片来源:Unsplash,@glennoble


第二,心理的健康。今天的孩子们很脆弱。几年前,有一个清华的孩子写了作业给我看,我一边打电话一边说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这样来写。那边学生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头晕,感觉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马上把电话挂了。心理脆弱如此,确实是惹不起的。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


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有一个学生去芝加哥大学念书,临走之前我跟他聊会儿天。他说这些年去看了很多次心理医生,我说你为什么看心理医生?他说:我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因为我们整个学校没人跟我说话。


今天,孩子们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就自己呢?


第三,精神的健康。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


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是谁的勇气和担当。如果我们只是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我认为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4.jpg

图片来源:Unsplash,@catvideo


“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处于竞争之中”

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学校在校与校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全面的竞争状态。


我们的绩点制度,让学生在每一个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自我管理上,都要获得成功。哪有谈恋爱的时间,哪有发呆出神的时间,哪有到哪个地方溜达溜达的时间……


竞争精神涉及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儿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最终胜出。我个人认为,当每个人在每一刻都想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


5.jpg

图片来源:Usplash,@element5digital


标准化的制度、大学的排名、各个系的评估指标等,都助长了这个竞争机制。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在竞争中的很多人,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


竞争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标准系统里和其他每一个人做出区分。你愿意在这个世界里活着吗?反正我不愿意。


我们必须跟每个人都不同,每时每刻都要赢。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这样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么样呢?作为北大的教授,我一点都不care这个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关心的工作。


我认为,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


6.jpg

在广西南宁市一所中学门口,几名校外培训机构宣传人员在发放暑假培训招生宣传单。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教育不能让位于各种辅导班

我最后想说的话,可能校长们听了会不高兴。我想说的是,“快乐童年”可能是“异想天开”。现在,孩子们在学校快乐成长,一出校门就马上被家长领着进各个辅导班。不进班怎么办?孩子将来命运没法预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着毫无出路。


我觉得今天教育的一大问题是,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退出了教育。教育任何时候都是立国之本,现在的教育却让位给“孩子一出校门就进的各种班”,全面让位给市场化经营的教育企业。


接下来,家长作为孩子的经纪人,要把大部分的积蓄都投入到针对孩子的教育市场里。家长们必须得不断研究各个年龄段、各种教育资源的比对和匹配,俨然成了一辈子的经营项目的CEO。但这个CEO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以大笔的花钱为目标。


真正研究教育的人,应该好好地看一看每一个家庭,看看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为市场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价。


庞大的资本市场攫取了家长重要的经济资源,越是这样,越让孩子提早进入到一个残酷的竞争世界里,孩子从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资源换来的。


7.jpg

图片来源:Unsplash,@coleito


真正的教育要回归单纯朴素的心

在这种思路下,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到中学,最后交到大学老师的手里,还如何保持对知识的纯真兴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持久热爱?


孩子们长期经历的这个过程,使他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


说句实话,真正的教育,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而是在于你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生当中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如果我们大学的老师,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抚育他们成长的话,你就不会成为他所尊重的榜样。


如果我们成了只会写论文的动物,不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那么学生们的内心里究竟还会留下什么?


我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的,是那些不太考虑自己,却一心为了孩子,一心为了一个科学目标或一心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人。他们最终能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种力量,可以感召他们、影响他们,而不是在二十年后留给他们的是虚无感、厌恶感、无聊感。


8.jpg

图片来源:Usplash,@climatereality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或卡夫卡,但很难读懂像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种博大的世界和胸怀。


卢梭说得好,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


所以,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51291-1192741.html

上一篇:智车科技第31周自动驾驶周刊​ | 美国国会将就自动驾驶汽车行业征求立法反馈;交通部发文推动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技术研发
下一篇:【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发展:从工业自动化到知识自动化
收藏 IP: 159.226.177.*| 热度|

8 刁承泰 段含明 赫荣乔 姚伟 郑永军 刘钢 晏成和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