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08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ara0807

博文

航天巨匠孙家栋:被钱学森亲自点将的中国“卫星之父”,75岁高龄再挑探月工程重担

已有 13500 次阅读 2019-2-3 19:42 |个人分类:德先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航天巨匠, 孙家栋, 钱学森, 中国“卫星之父”, 75岁高龄 |文章来源:转载

原创: 小德   德先生

长征五号复飞、嫦娥五号登月采样返回到“北斗”完成7箭10星发射、长征十一号海上首秀……在农历春节前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计划实施30余次宇航发射,将发射航天器50余颗,开启航天发射的新纪元。


回顾中国航天事业从零起步的历程,有一个人的贡献是不容忽略的。翻开他的履历,一颗颗璀璨的中国“星”熠熠发光——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总负责人;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师;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再次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在中国自主研发的前100个航天飞行器中,有34个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由此,他被人们誉为造“星”大师。

image.png

孙家栋

他就是被业界公认为中国“卫星之父”和“北斗之父”的“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

与航天结下的不解之缘

1929年,孙家栋生于中国辽宁省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小学时,由于他左撇子的习惯不为当时的社会习俗所接受,两周后便被学校退学。一年以后,通过他的努力,孙家栋终于会熟练地使用左右手,且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

 

1942年,孙家栋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那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但中途却因抗战而“失学”。

 

几年后,他考入国民政府的锦州大学。由于时局动荡,当时在锦州上学的青年学子们有不少人跟随国民党溃败的军队撤向关内,撤向天津以及北平。但是孙家栋却坚决逆向而行,转道沈阳,要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去。

 

在沈阳时,孙家栋遇到了同自己已离散多年、互无音讯的三哥。在三哥的指点下,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当时已经解放的哈尔滨,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

 

孙家栋入校后,被编在预科班学习俄语。当时,哈工大由苏联人管理,俄语是重中之重的基础课程。孙家栋如饥似渴,拼命学习,很快成了班上的高材生。

 

1950年的元宵节,孙家栋在饭桌上听到了校领导宣布的新中国空军的招人启事。从天而降的意外喜讯,如一道极强的闪电,使同学们个个目瞪口呆。

 

孙家栋的第一个反应是:报名参军!能入伍已经无上光荣,何况又是与蓝天白云为伍的“天兵天将”呢!不满21岁的孙家栋当即填报了从军申请,当晚他便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去报到。

 

1950年1月,正式成为一名身着蓝军装、头戴制式帽的军人,从此踏入了航天大门——因为这顿红烧肉的机缘,孙家栋多年都记得,并且一辈子都爱上了红烧肉。

 

远洋留学:留学苏联,学成凯旋

1951年9月,孙家栋入选中国第一批留苏空军学员,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

image.png

1951年留学苏联前夕的孙家栋,时任空军俄文翻译

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业,在校门最显眼处竖一个光荣榜,凡成绩为“好”和“优”者,不仅榜上有名,还张贴照片。照片不但以“好”“优”多少分大小,同时还分高低。随着照片越来越大,能在“明星榜”上出现的照片数量也将越来越少——最上面的照片,将会获得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奖章”。

 

面对全然陌生的行业,孙家栋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日子并不轻松,然而,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入学5年后,他便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最高奖——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他的照片也被挂在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状元榜的最上面,这在中国留学生中屈指可数。


1958 年,孙家栋学成回国,投入我国的导弹研制工作,参与研制了东风系列导弹,显示了在航天领域的突出才华。

 

尽管处在一个“领导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年代,但当时的孙家栋脑袋里也还是转不过弯:“我学了这么多年的航空,去搞导弹?”这让孙家栋这批人感觉到压力很大,“当时周围的同志,有学力学的、数学的、化学的、纺织的、文史的……就是没有学导弹理论的。”孙家栋回忆说,他所学的航空理论,还算与导弹专业离得最近。

image.png

年轻时的孙家栋在工作中

没有更多的想法,他们一头扎进了导弹研制的相关工作中,这一做就做了9年,“那时候导弹才研发到中程,仅一两千米的射程,我们的目标是要搞洲际导弹。”孙家栋说,为此,他们这批人已下定决心,未来一二十年均为此而奋斗。

 

那时,中苏关系还算友好,苏联不仅提供了很多图纸、资料和专家,还来了一个导弹营给孙家栋他们做培训。后来,中苏关系变冷,一个晚上的时间,苏联专家带着资料都撤走了。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想起之前没日没夜的辛苦,孙家栋等人对他们恨之入骨、咬牙切齿。但这不仅是刺激,同时也是鼓舞,这让孙家栋等人明白了研究高科技需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钱学森点将,研制中国首颗人造卫星

1967年,孙家栋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辉煌。中国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担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这一年他37岁。已是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他,再次放弃自己熟悉的知识,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那时候想法也很简单,叫去就去吧”,孙家栋说。

 

在要资料没资料、要经验没经验、要专家没专家的窘境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卫星。难到什么程度?孙家栋说:“第一、不知道这个事怎么干;第二、大家都没干过;第三、你要干这件事情,要用的东西没有。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但当时,国外卫星纷纷上天已成事实,时不待我,再晚就要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孙家栋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

 

孙家栋为之一生的卫星事业,由此展开。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新中国的第一颗卫星,其意义显而易见。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不少研究项目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如何把这些零散的项目整合成一个卫星放上天,却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不到40岁的孙家栋身上有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他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卫星研制情况的基础上,跑了两个多月,详细考察了各部门有特长的技术骨干,而后从中选出了18名航天干将。

 

在孙家栋等大批航天科研人员的努力下,1970年4月24日21时34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升空以后,孙家栋的名字就常常和中国卫星事业的首次连在一起。1971年3月中国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孙家栋为技术负责人;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1984年,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两次孙家栋都是总设计师。1986年4月,他还担任中国第二代卫星“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中巴合作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的总设计师。此外,孙家栋还是中国北斗导航卫星、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等的总工程师。

 

75岁高龄再挑探月工程重担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举国沸腾、世界瞩目。

 

时针拨回15年前,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他却冒着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

 

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孙家栋最为繁忙的一年。他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协调工作,有时候一周内要去多个城市;这一年,年近80岁的孙家栋10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场指导了5次卫星发射任务,主持参加了近百个与航天有关的会议,一年磨坏了好几双布鞋。

image.png

孙家栋指导探月工程各系统的调试工作

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在偷偷擦眼泪。


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在偷偷擦眼泪。

 

回想起这一段往事,孙家栋说:“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啊,多少还赶上了点旧社会的尾巴,那时候小,听大人们说话,抽烟叫洋烟,火柴叫洋火,上海的人力车叫洋车,所有的都带‘洋’字。‘嫦娥一号’成功了,我当时突然就想到旧社会洋车、洋火的时代,感情一下就上来了,我想,老人们讲的这个‘洋’那个‘洋’的时代,终于过去了。”

 

很少人知道,为了探月工程,孙家栋养成了“看月亮”的习惯。有好几次,有时是半夜,有时是凌晨,老伴醒来发现床上的老头不见了,细听房间没有一丝动静,吓得她大喊。孙家栋却很沉稳地说:“你睡你的觉,不要大惊小怪。”

 

原来,孙家栋夜里起来看到窗外挂在空中那明亮的月亮,总会身不由己地到阳台上看上几眼,他仔细看着月亮在慢慢地移动,心里在默默琢磨月亮与工程总体的一些技术方案的联系。有时他在窗前一站竟是几个小时,折腾得老伴也睡不踏实,一会要给他披衣服,一会要给他搬椅子让他坐在那里看。老伴打趣地说:“月亮真这么好看吗,看够了,看出名堂了吗?

 

面对赫赫功勋,孙家栋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居功自傲。“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 孙家栋说。在以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和一批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带领下,第一代航天人开启了中国航天的艰辛探索之路,孕育了伟大的航天精神,此后这一精神代代传承。这位当年钱学森先生“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如今也在践行钱老做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庄严承诺。孙家栋说,钱老给我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也要像他那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如今,年事已高的孙家栋已退居二线,但他仍像一颗卫星一样旋转不停。对于孙家栋来说,神秘的太空还有着太多未解的谜题,在等待着中国航天人去探索和解答……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51291-1160619.html

上一篇:27岁破解世界难题,包揽国际数学界所有大奖:中国有个丘成桐!
下一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永坦:“双料院士”的书香与剑气
收藏 IP: 111.35.200.*|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