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08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ara0807

博文

自动驾驶寒意来袭?听听业内专家怎么说

已有 2001 次阅读 2018-6-17 23:33 |个人分类:德先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动驾驶, 专家


2015 年底,原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离职创立自动驾驶公司「驭势科技」,从机场、商场等特定场景探索到乘用车。驭势科技成立以来拿了 2 轮融资,包括格林深瞳、创新工场、真格基金、华夏幸福创投等。吴甘沙本人对于无人驾驶行业有哪些新看法?驭势科技未来的方向如何?


2018 年的自动驾驶,你既能听到商业化的春雷,另一方面又有倒寒。


春雷是好消息,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要来了。倒寒是有些融资能力偏弱的公司,可能会碰到困难,要调整路线。


这个时候其实蛮关键的。我们心里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想法:第一,智能驾驶的终局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要 5 年、10 年。这 10 年,你不可能靠 VC 买单,你希望靠自身造血机制活下去。第二,确实很多场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机遇已经来了。


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自动驾驶商用的领跑者。今天的商业化有 2 个目的,一是活下去,跑这个长跑需要足够的耐力。第二,不断累积数据。快速盈利不是我们的诉求,我们的诉求是,让越来越多的车装上我们的系统。


今年 3、4 月份开始,我们在世界最大的机场之一测试行李物流车。原本这种物流车,7 天 24 小时运转,一辆车要配 3 个司机,一个司机年薪 20 几万,工作环境恶劣。如果有好的无人驾驶方案,不仅解决了成本的问题,还解决了招不到人的问题。乘客的体验大幅提升,原来等行李可能半个小时,现在 10 分钟。未来晚上 11 点的航班,不用在远机位坐大巴,通过无人驾驶技术,可以自动把占住廊桥的飞机推出来,新飞机接上去。


机场花了半年时间做技术评审,在各个机关局「敲章」。测试到 9 月份,年底会做出量产的决定。一般像这样的机场,需要 1000 到 2000 台车。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个场景,都是 10 亿到百亿美金的市场。


我们第一阶段是进入场景化的商业应用,第二阶段是进入乘用车。只有进入乘用车,才能上量。上量了,成本降低了,又可以降维到各个不同的场景中去。我们的目标是 3、4 年实现百万台。


在跟乘用车、主机厂合作方面,我们应该是走的最深入的,我们和大概 8 家车厂建立了合作的联盟。


车厂的需求是相对比较保守的,(他们跟我们合作的主要)就是 L2/L3 和自动代客泊车。尤其是后者,车开到停车场附近,自己停进去。这个是第一个真正可以商业化落地的技术,别的自动驾驶公司也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拿下的合同,都经过了 PK。


我们在自动代客泊车的基础上加一系列的功能,跟分时租赁服务商合作,做自动取还车。分时租赁,我倾向于认为一定会成,它代表更接近未来的一种形态。我们现在合作落在纸面上的有 2、3 家,年底前需求达到千台规模。


我认为如果新创车企能跟汽车共享化同步成长,这是好事。消费者对共享汽车的品牌没那么挑,共享汽车出点小毛病也没私家车要紧。


一个行业早期,你会发现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做。阿里在做,腾讯也在做。百度阿波罗是一个生态。我们目前在阿波罗生态之外发展,因为我目前还没看明白这上面的好处,(不希望过早地)被别人觉得我站队了。


大公司,想做的事情太多了,热点一过,或者利润下降了,就没那么认真了。狮子去抓兔子,没抓到,大家嘲笑狮子,你是百兽之王,怎么连兔子都抓不到。狮子说,兔子对我而言就是一顿午餐而已,兔子是为了命在跑。


我们是全心全意,带着一种向死而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做。我相信,最终心无旁骛做一件事情的会生存下来。


自动驾驶还是一个没有尘埃落定的东西。未来的终局,我们觉得最惊恐的一个结论,是今天 L4 的算法全都没办法到达明天。


一个简单的逻辑:现在自动驾驶领域最强的谷歌 Waymo,2015 年每跑 1300 英里需要一次人的干预,2016 年每跑 5000 英里需要一次人的干预,同比增长了 3-4 倍。2017 年每 5596 英里需要一次人的干预,增长 10%。这说明谷歌的算法增速在降慢,获得有价值的数据越来越难。


一方面,自动驾驶离人类还很远。另一方面,提升越来越慢,数据获得越来越难,说明这条路不通了,必须要一种新的算法才能通到终局。


目前谷歌处在领先者的地位,谷歌一骑绝尘后面,有一个大的方阵。国内的领先者,基本在这个方阵。对整个行业来说,我们更应该踏踏实实做科研。一方面需要解决活下去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解决通向未来的问题。这两件事情并不矛盾。


无人驾驶大规模的市场还不存在。目前大家都在想象、塑造这个市场的过程。按照王兴的话,现在是同向为竞,大家往一个方向跑,不存在我吃到、你吃不到。不排除在某些车企的竞标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厮杀,但整个市场是一个快速膨胀的过程,洗牌的时间会拖后一点。


资本目前对这个行业的信心蛮强的。智能驾驶,短时间不太可能出现一两家把所有资金吸走,估值高的离谱的情况,第一梯队应该至少有 5、6 家并驾齐驱。从资本的角度,投无人驾驶,至少有一支不错的团队。即使在市场开拓上碰到问题,资金上碰到问题,这个团队是有价值的。


未来整个产业格局发生变化,进行重构的时候,可能很多巨鳄都需要布局。要么合并、要么收购,还是有各种退出的渠道,它的价值不会归零。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51291-1119468.html

上一篇:英特尔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在中国启动
下一篇:王飞跃谈GE艰难的数字化转型启示:从工业智联网到工业5.0
收藏 IP: 27.223.1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