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基础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neculture 语言理解&知识表达

博文

字与词的义项分析——论汉语研究的逻辑起点

已有 1290 次阅读 2020-1-28 14:41 |个人分类:双语信息处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基本结构单位, 形式化, 义项分析

博文发表新博文

字与词的义项分析——论汉语研究的逻辑起点

已有 1872 次阅读 2011-7-12 06:05 |个人分类:语言学基础研究|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汉语研究逻辑起点,言本位,字组论,字本位| 汉语研究逻辑起点言本位字组论字本位    推荐到群组  

字与词的义项分析

——论汉语研究的逻辑起点

邹晓辉、邹顺鹏

中美合作项目:塞尔研究双语信息处理课题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100083 949309225@qq.com

【论汉语研究的逻辑起点(全文PDF)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7853  】

  

本文回顾了汉语研究的几次“本位”转换,认为这就是前辈在探寻汉语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如果必须在字与词之间做出选择,那么,赵元任“字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心主题”的论断,以及徐通锵“‘词’不能代表‘字’而成为汉语的一种基本结构单位”的论断,都选择了字。而之前,其他人分别选择了词(马建忠1898)、句(黎锦熙1924)、词组(朱德熙1982)。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赵、徐两位语言学教授都不懂字和词的常识性义项吗?显然不是。他们是根据学术直觉作出上述断言的。有没有可支持他们这种学术直觉背后的学术性义项呢?这是笔者提出的问题和思考。本文从宏观的类与微观的例两个层面多个角度,分析了字与词的学术性义项,发现常识性义项往往是造成非学术性争议的起因。本研究采用史论结合形式和学术分类方法,通过对“语”与“字”两个亚系统的二八分类,凸显了音节、字、言“迭交”的特点,得出了“汉语就是组字成语的典例系统”的论断。陆俭明、冯志伟都说如果字本位换成语素本位,也就不会有人再反对字本位了。因此,为避免字本位提法所引起的非学术之争,与其说字不如说言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从而便于我们集中精力论述字素(周上之)、字词(潘文国)、字语(邹晓辉)几组术语及其关系(这是字本位内部尝试统一认识的努力之一)。

关键词:普通语言学、形式信息学、汉语形式化、汉语研究的逻辑起点、字本位、言本位

一、   引言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字本位与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简称《基础》)中涉及汉语独特性的几组关系,即:字与素、字与辞、字与语、言与文,明确指出汉语组字成语的特点,同时,通过分析字与词的范畴迭交,明确指出汉语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因外语的影响事实上已是中西两类语言范畴基本框架并行格局,古、现代汉语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存在就是例证。

有无可能在普通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两个层面来统一汉语理论基础架构呢?

本文由“字”和“语”二八亚类之中遴选出“言”这一基本范畴及术语,希望用它指代汉语基本结构单位,以此明确语言和文字的界限,可避免“字本位”以字称谓汉语基本结构单位遭遇“语言与文字的界限不分”的根本误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让字本位正反双方的语言学者集中精力探讨汉语自身的几组关系,即:字与素、字与辞、字与语。因为,言与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提“言本位”不应该再会有“语言与文字的界限不分”的误解。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可让“字本位”正、反双方的语言学者集中精力探讨现代汉语因外语的词范畴导入必然与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一脉相承的“字”或“言”范畴之间发生中西两类语言范畴体系“迭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字素冲突”、“字词冲突”以及“汉外双语在语汇、语义、语法乃至语用习惯等诸方面的冲突”。

可以说汉语研究一百多年在“词本位”(马建忠)、“句本位”(黎锦熙)和“短语本位”(朱德熙)之后重返“小学”传统的“字本位”(徐通锵)的探讨,理应更为深刻而积极。汉语学界无须因为“字->->->词组->字”看似回归的表面现象就简单地误解“字本位”立言的深意。百多年汉语学界刻苦艰辛地探索,绝不会只是又简单地回到了“字”。

本文论述框架:(一)字词关系凸显,(二)类的宏观分析,(三)例的微观分析。


全文(出自2009上海举办的汉语独特性理论与教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08 字与词的义项分析——论汉语研究的逻辑起点.pdf

致谢:

   除了已故的徐通锵教授之外,笔者还要特别致谢的几位学界前辈,即:陆剑明教授,冯志伟教授,潘文国教授,再就是,还要致谢同辈的周上之教授。因为,笔者与他们各自面对面的交流,坚定了我们提出言本位观点的勇气和信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4143-1215909.html

上一篇:邹晓辉画的一个思维导图:决策三部曲
下一篇:从知识菜单到知识棋谱:专家知识获取及其间接形式化表达示例
收藏 IP: 115.171.2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