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基础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neculture 语言理解&知识表达

博文

温故知新:语言哲学名家介绍,回顾自己2000-2005汇编的网络版

已有 1597 次阅读 2019-10-29 13:35 |个人分类:西方哲学2|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语言哲学, 分析哲学

最近刚参加第四届维特根斯坦国际学术研讨会回到北京,重温自己在2000-2005汇编的网络版语言哲学名家介绍,一个一个熟悉的思想家跃然纸上,引起无数联想,感慨万千。特意复制于此(立此存照)。现在自己创造的智能化文本分析和知识模块精加工的系统工程方法已经可以指导师生们掌握了。因此,觉得可用下述文本做示范教学的原材料、道具或“药引子”。


附录:

西方著名哲学家 英文论著 超级连接 及评传丛书(网络版)  主编 2000-2005

PHILOSOPHY OF LANGUAGE 语言哲学 

Zou Xiao Hui 邹晓辉 前言  目录 编后

Gottlob Frege

 1848-1925

弗雷格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维特根斯坦

 以下是与《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语言哲学”配套的部分。

  Bertrand Arthur Russell

 1872-1970

罗素

Peter Frederick Strawson

 1919-

斯特劳森

Donald Herbert Davidson

 1917-2003

戴维森

Michael Dummett

 1925-

达梅特

John R.Searle

 1932-

塞尔

Saul Aaron Kripke

 1940-

克里普克

Avram Noam Chomsky

 1928-

乔姆斯基

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德里达

Hans Georg Gadamer

 1900- 2002

加大默尔

 

                                                                      前言

 

PHILOSOPHY OF LANGUAGE 语言哲学是本刊编辑的英文论著超级连接及评传文集之二。旨在:方便读者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论著及评传。也可以视为《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涂纪亮主编1996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配套读物。

1996汝信先生在为《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作序的时候说“像这样系统地、分门别类地介绍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的多卷本著作,在我国还是首创”。

回顾十年研读学习历程,一方面,深感受益匪浅,另一方面,也倍感十分遗憾。因为,国内至今还没有与之配套的英文论著及评传文集。缺乏第一手的英文资料无疑会影响说汉语且用汉语思维的广大读者对这些西方著名哲学家的实际了解。众所周知,汉语及中文与英语及英文,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不同,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仅仅阅读说汉语且用汉语思维的中国学者用中文编撰的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学习收获及研究体会,特意编辑了这一套英文论著超级连接及评传丛书(今年先出四册:PHILOSOPHY OF SCIENCE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 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MIND 心智哲学、PHILOSOPHY OF LOGIC 逻辑哲学)。希望对说汉语且用汉语思维的读者提供用英文去阅读思考的便利条件。

邹晓辉(2000)

Zou Xiao Hui

qhkjy@yahoo.com.cn

86-576-5505041

519125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桥东恒美花园15-2201

 

 

 

                                                                               编后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对知识界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对其作恰当地介绍和点评十分重要。

国内,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以及山东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有关同志组成的《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丛书“编委会”开了一个好头。国际斯坦福大学的哲学百科全书更是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

本丛书——西方著名哲学家英文论著超级连接及评传丛书(网络版)的编辑,在代表人物的选择方面,就借鉴了《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的编排顺序,增补了其遗漏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英文电子文稿的来源方面,则采用斯坦福大学的哲学百科全书的最新文稿。

鉴于全球网络开放资源在建设之中,所以,我的编辑工作也将随之逐步完善。凡没有较为完整而权威的最新文稿的情况,均暂时采用其它知识来源及超级连接作为过渡。

众所周知,目前国际互联网可以说几乎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一方面,因为,好的智力资源分布于全球各地,任何一个大学及院所都难以独占鳌头;另一方面,还因为,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能做到自然人与计算机“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高度协作、优化互动”的理想程度。因此,我目前的编辑工作也只能是尽量抽出一定时间来收集和筛选。至于我的双语点评文稿,则将在全套丛书出齐之后再根据需要而决定具体的公开时间。

 

邹晓辉(2005)

Zou Xiao Hui

qhkjy@yahoo.com.cn

86-576-5505041

519125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桥东恒美花园15-220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4143-1203913.html

上一篇:科学、技术和哲学的信息定义:三大类信息的基本划分
下一篇: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信息的科学和哲学
收藏 IP: 115.171.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