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ng--与岁月成正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ing 普世无关我,孤心送远行。月眠风滞两栏凭,莫道惯于长夜数兰清。

博文

物理人生(37)--引用应用 精选

已有 11014 次阅读 2007-12-23 18:13 |个人分类:八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引用”与“应用”这两个词语在中国大概是评估一个基础研究者与应用研究者的基本指标之一。很巧,在汉语拼音中它们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引用多对于基础研究者那是无上的荣耀和自豪;而应用研究做得好的科学家更是造福国人,积万世之功德。

 

不过,一篇基础研究论文被引用得不多并不一定意味着这项成果最终就不具有价值,这在物理研究上较为明显。然而,具有很高引用的成果大概很难说其没有学术价值。很少例外的是有些成果是如此的超前,以至于世人一时不识庐山真面目。

 

这样说是因为最近看到网上有一篇文章介绍2003年美国物理学会的APS News发布了1958年以来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的引用最高的十篇文章,这十篇文章是:

 

1.      A Model of Leptons (S. Weinberg, Phys. Rev. Lett. 19, 1264 (1967)) [4602] 
2.      Superconductivity at 93 K in a New Mixed-Phase Y-Bs-Cu-O Compound System at Ambient Pressure (M. K. Wu et al., Phys. Rev. Lett. 58, 908 (1987)) [4171] 
3.      Ground State of Electron Gas by a Stochastic Method (D. M. Ceperly and B. J . Adler, Phys. Rev. Lett. 45, 566 (1980)) [3548] 
4.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G. Binnig, C. Quate, and Ch. Gerber, Phys. Rev. Lett. 56, 930 (1986)) [3469] 
5.      Unified Approach for Molecular Dynamics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R. Car and M. Parrinello, Phys. Rev. Lett. 55, 2471 (1985)) [2819] 
6.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of (001)Fe/(001)Cr Magnetic Superlattices (M.N. Baibich et al., Phys. Rev. Lett. 61, 2472 (1988)) [2455] 
7.      Scaling Theory of LocalizationAbsence of Quantum Diffusion in Two Dimensions (E. Abrahams, P. W. Anderson, D. C. Licciardello, and T. V. Ramakrishnan, Phys. Rev. Lett. 42, 673 (1979)) [2446] 
8.      Metallic Phase with Long-Range Orientational Order and No Translational Symmetry (D. Shechtman, I. Blech, D. Gratias, and J. W. Cahn, Phys. Rev. Lett. 53, 1951 (1984)) [2155] 
9.      Diffusion Limited Aggregation, A Kinetic Critical Phenomenon (T. A. Witten and L. M. Sander, Phys. Rev. Lett. 47, 1400 (1981)) [2155] 
10.  Unity of All Elementary-Particle Forces (H. Georgi and S. L. Glashow, Phys. Rev. Lett. 32, 438 (1974)) [1946] 

 

每篇文章后面[ ]里面的数据是引用次数。这些数据现在已经不再定量准确,但是具体数量应该不会太影响文章的份量。

 

毫无疑问,这十篇文章每一篇都是鼎鼎大名的大作,但是际遇似乎就各不相同。

 

首先,排名第一的文章已经在1979年获得诺奖,排名第六的文章也在今年2007年获奖。如果我们认可获得诺奖是对文章学术价值和其广义“应用”价值的充分肯定,那么前一项工作获奖是因为其对自然世界认识的巨大推进作用,我们不再啰嗦。后一项工作(GMR)获奖则更大程度在于这一工作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很多人对此都有所评说,虽然我认为GMR效应的发现本身学术意义也颇不菲。

 

其次,有些工作的学术价值很高,却似乎被“应用”问题卡住脖子。比如第八项工作和第九项工作,前者发现准晶,是对传统固体物理对称性经典的颠覆。这方面我国已故的郭可信先生和其研究组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准晶的发现并没有导致应用的巨大发展,从而被慢慢冷落下来。其在未来获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至少很多国内同行仍然这么认为。后者提出了著名的DLA模型,导致对分形和无特征尺度系统的研究从数学家Mandelbrot孤苦伶仃的奋斗走向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学科的大台面。同样的问题,我们没有看到分形概念对于实际应用的巨大推动作用。这可能也是这一工作不能获诺奖的原因。即便要获奖,大概获奖人应该是曼先生而不是Sander和他的法博士后Witten

 

再次,有些工作先天不足,对人类生活有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因为已经有类似开创性的成果获奖在先,已经难以再获得诺奖。第四项工作发明的AFM短短二十年,已经成为科学研究进行结构和物性分析的基本工具,其作用不用置疑,但STMTEM已经获奖。第二项工作使得高温超导进入液氮时代,给了人类对能源高效使用等等以新的希望,其功劳不能湮没。据说Muller与其助手避开PRL而选择了德国物理学报发表其开创性工作。

 

其它几项工作我不熟悉,无法说感想。据说第一项工作发表出来并不受宠,引用情况很差,但是其获奖却是名至实归。第十项工作当时使得人们对于大统一理论期望过甚,马太效应发酵,导致很高的引用。但是因为其预言的质子衰变效应未能获得实验证实而慢慢被遗忘,虽然有关微波背景辐射的实验工作最近获奖。

 

当然,最近获得诺奖的工作却并非都列在这里。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是难得的双双获奖的“兄弟”,加上BEC、超导与氦-3超流等在获奖前引用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这些给了“引用”和“应用”这对“孪生兄弟”的喻亮情结以很好的诠释和注解。

 

因此,我们应该做的似乎是关注自己工作对于学科和人类的价值,无论是远景的还是近期的,虽然我们的工作都相对意义轻微,呵呵。

 

 

 

主要素材来自南京大学小百合网站 (发信人: clzlmh (hjlin), 信区: Physics,标题: 物理十大PRL论文排行榜,Wed Oct  6 04:35:52 2004)。原作者可能是台湾大学物理系的高涌泉先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15-13146.html

上一篇:物理人生(36)--年终流水
下一篇:物理人生(38)--OK, 原来如此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