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的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lllaa

博文

金融危机深入分析(一)

已有 3505 次阅读 2008-10-22 14:55 |个人分类:经济|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金融危机

1.     金银货币与信用货币
        从实物货币到金银货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当货币的实体具有内在价值,当内在价值等于它表现出来的票面价值时,贸易行为与易货贸易没有区别,都是等值交换。
        从更广义的概念看信用货币很早就出现了,凡是货币的内在价值小于其票面价值,那么货币就具有了信用的成分,例如纸币、票据、借条都是信用货币,因为客观上这些都增加了货币的流通量。
        发行者的信用直接决定了信用货币的价值,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君子与一个骗子出具的同等面值的欠条,人们更愿意接受君子的欠条,而不愿意接受骗子的欠条,君子的欠条比骗子的欠条价值更高,甚至君子的欠条可能超过其票面价值,而骗子的欠条可能一文不值,原因就是君子的信用远远好于骗子的信用。
        现代社会信用货币已经成为主要的货币,这里我们并不说只有信用货币,因为我们无法完全剥夺金银的货币属性,无论金银在流通中的作用多么小。现代的货币主要由国家发行,隐含的是国家的信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法律保障实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国家的信用。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了其发行货币的价值,一种信用货币有一定的流通范围,也可以称为这种货币的势力范围,强国的货币势力范围会越过国界,在更大的范围内流通,被称为强势货币,而弱国的货币势力范围会遭到强国货币的挤压,被称为弱势货币。比如美国是当今的超级大国,综合实力无人能敌,美元则成为世界货币。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如欧元、英镑、日元等的势力范围都超过其所发行国家范围,成为国际结算的货币,为强势货币。欠发达国家的货币只能在国土范围内流通,国际上不被接受,是弱势货币。
         只有信用货币才有势力范围的概念,而金银货币则是世界通用的货币,我们把一种信用货币的势力范围叫做货币圈。很多经济问题必须在一个货币圈内才能研究清楚,而不是在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内。
2.     货币投放与经济的发展
        我们用最简单的循环表示经济体内的经济循环,如图1所示。
图1
        这里共有甲乙丙丁四个对象,甲和乙表示两个人,每人最初有100币,丙代表100人,会种粮食但是吃鱼为生,丁也代表100人,会打鱼但是吃粮食为生。整个经济循环包括ABCD四个过程。
        A过程:甲把100币给丙,丙生产100粮食交给甲。甲先给丙的100币是作为生产的成本,如果没有这100币,丙无法生产,我们这里把生产的成本简单化了,只考虑人工费用,不考虑工具等的投入,这是为了使循环更简单,因为其他成本都会涉及到与更多个体的交换。
        C过程:乙把100币交给丁,丁生产100鱼交给乙。
        B过程:丁用挣到的100币从甲处购买100粮食供自己食用。
        D过程:丙用挣到的100币从乙处购买100鱼供自己食用。
        经过AC--BD完成了一个完整经济循环,在这个过程中甲乙两个人是资本的所有者和提供者,而这些资本是循环得以进行的推动力,经过一个完整的循环他们的财富数量维持不变,而且他们也不需要任何必须资源维持生存。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中,需要的总货币流通量为200,生产的产品量为200,社会总财富为400。
        这样的循环如果持续进行,则社会的总货币流通量不必增加,而且丙丁的生活水平不会提高但是也不会下降,总的社会财富也不会增加。这要求甲乙二人不消耗任何生存物资,而且大公无私不求回报,但是这与资本的本性是相矛盾的,资本运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不同的货币供应量会导致不同的经济运行效果:
        1)如果甲乙二人投入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例如甲知道丁能拿出100币购买粮食,那么甲就会只给丙90币,生产出90粮食,去换丁的100币,获取10币的利润。此时乙知道丙手里只有90币,所以他只给丁81币,生产出81鱼,换取丙的90币,获取9币的利润。循环往复社会中流通的货币数量越来越少,这就是通货紧缩,使生产能力越来越小,GDP逐渐减少,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稳定的货币供应量会导致通货紧缩,生产总值GDP的下降。
        2)为了不使GDP值下降,就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例如每个循环向丙和丁分别增加10币用于购买(这里我们不关心增加货币的具体方法),那么就可以维持每个循环稳定的粮食和鱼的产量。此时GDP的值和人们生活水平保持稳定,但是经济并没有丝毫的进步。
        3)为了使GDP有所增长,人们生活有所提高,每个循环向丙和丁分别增加超过10币用于购买,使甲乙为了获取更大利润而加大向丙丁的投资量,使得生产物资量增加,则GDP有所增加,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假设p—总销售额中的利润比率,G—GDP总值,x—投入货币量与GDP的比值,则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经济增长率=x-p                                                    (1)
        储蓄率=p(2-p)-x(1-p)                                                (2)
        以上公式隐含着一个假设,就是投资最大化,即甲乙根据能够挣到的钱数进行投入自己最多的钱。
        从公式(1)可知当货币投放与GDP比率大于平均利润率时,经济增长为正。为了使经济增长加速,或者增加货币投放量,或者减小商业平均利润率,如果采用金银货币,货币总量受到金银总量的限制,这会直接影响货币的投放量,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能够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原因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货币投放量的持续增加,除了增加大量政府投资(增发人民币),还有外部需求持续增加也代替了内部的需求空缺,所以我们的经济是投资拉动、出口导向的;其次我们的平均商业利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从公式(2)可知,当x<p(2-p)/(1-p)时,储蓄率大于零,储蓄总量是每一个经济循环储蓄量的累加,当储蓄总量累加到数量很大时,就如同一个定时炸弹,它是可以引导但不受控制的额外的货币调节因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最常见的是导致某个领域或某个区域经济过热,例如加剧房地产泡沫。直接后果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经济震荡,严重时会导致经济危机。
        所以应该尽量减少储蓄总量,当x>=p(2-p)/(1-p)时,储蓄率为零,这是不是理想的经济状态呢,答案是否定的。由于货币投放过多,一种情况导致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使生产过剩,物价下降,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内在原因后面给出。另外一种情况导致货币投放的增长超过实际生产能力的增长,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所谓刺激内需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就是储蓄量是否减少,如果使储蓄减少那么措施得当。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医疗、教育和住房市场化改革都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些费用的增加虽然表面上看增加了人们的开支,会减少储蓄,但是这些都是强制消费或被动消费,而不是主动消费,结果大大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促使人们把更多的收入储蓄变成,长远看反而使储蓄量增加了,这更增加了经济的不安全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1391-43608.html


下一篇:金融危机深入分析(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