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xum

博文

懂技术=懂安全吗? 精选

已有 10859 次阅读 2015-12-20 10:37 |个人分类:安全概念理解|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懂技术与懂安全, 技术人员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

懂技术=懂安全吗?

151220 李健

叶建军和罗民老师在我“美国如何从大学实验室事故中吸取教训”一文后留言探讨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问题~叶建军老师认为缺少高级技师而大量使用不熟练的博士和硕士是实验室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罗民老师观点则是国内高校实验室事故根本原因并不是缺少高级技师,而是安全管理制度有很大缺失。

 

《实验与分析》在总结了近年大学实验室事故后,也探讨了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问题(略做整理):

http://www.paigu.com/a/37489/27022764.html

1、科研人员兼做管理

我国很多实验室都是高年级研究生兼做实验室管理,但经验积累得差不多了,他们也该毕业了,新来的学生又要从头学起,始终不是良性循环。

2、科研人员技术较精通,但管理能力有差距

很多科研单位的一线科研人员主要由硕士、博士、博士后和技术员组成,他们是各种化学实验的主要完成者,但他们的安全防护知识却往往局限于来自实验室管理者的简单传授和自身操作实践。他们往往对技术环节比较精通,但对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和应该承担的安全责任大多意识较为淡漠。

3、科研人员未接受正规、标准化安全培训

大部分实验室失火、爆炸等安全事故发生是由于科研人员的疏忽造成的。实验室安全意识是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但是,很多科研人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受到正规、标准化的安全教育。靠自我摸索的过程,也是最容易出事故的时候。

4、我国实验室管理水平不高从实验室管理人员安排上就可见一斑

在国外,有研发机构的大型企业,一般都有专门从事实验室管理的员工,一个员工可以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几十年。但在国内,实验室里更多的是教授、研究生的身影,却很难看到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即便是有管理人员的,与国外的积极性比起来也是大相径庭。”在德国,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是整个科研队伍的成员之一,属于支持人员,其个人利益和团队整体的发展挂钩在一起,科研实验做的好,管理人员的腰包也会鼓起来。但在国内,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通常是归校方或研究院所的后勤部门统一管理,作为科研队伍的编外人员,他们自然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室的工作中去。

 

把《实验与分析》观点再结合叶老师、罗老师观点,突出问题是,实验室是用专人(专业人员)做安全管理,还是由博士、硕士兼做安全管理?由此另一个问题是,懂技术的博士和硕士就一定懂安全管理(即事故预防)吗?

懂技术不一定懂安全(管理),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安全管理人才是专业的事故预防人才,而不是专业技术人才。懂技术即使懂了相关的安全技术,但不一定懂“不安全动作、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事故致因链原理“,不一定懂“预防事故采取的行为控制技术”及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如行为安全学、人机工程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统计学等等,因为广义“安全管理”(即事故预防)包括安全技术和行为控制两个基本手段(傅贵“到底有多少事故是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安全管理更多是涉及人的问题、法规制度的执行、教育的问题(狭义安全管理),而不一定是精通技术吴超“对安全的几个常见误解”)。

而大多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印证了行为控制在安全管理中的极其重要性。所以仅仅懂技术而不懂“行为控制”这门“专业技术”,其安全管理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懂安全管理实质上是要懂事故预防,而不是懂技术,他们是两个懂的对象。当然,既懂技术又懂事故预防,那是复合型人才。可我们兼职做实验室管理的博士、硕士都是这类复合型人才吗?

笔者亲身的经历也如此,懂技术不见得懂安全管理、懂事故预防,特别是要懂人不安全行为的预防。去一家工厂调研,与一位搞技术出身的安全管理人员去生产现场,如何预期人员在现场会发生哪些不安全行为,如何去管理人因风险从而实现人机系统安全,对他来说有许多要学习的知识。

所以,大学实验室事故频发,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即事故预防)的认知定位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清华大学实验室爆炸事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944626.html

上一篇:美国如何从大学实验室事故中吸取教训
下一篇:深圳滑坡与尾矿库安全管理
收藏 IP: 119.114.27.*| 热度|

16 相宏伟 李三钱 田青 黄永义 代恒伟 叶建军 赵美娣 彭真明 汪晓军 王春艳 赵凤光 杨春 梅卫平 decipherer shenlu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