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xum

博文

预防做得多,伤亡必然少–美国如何教育民众防震 精选

已有 7714 次阅读 2014-8-27 12:44 |个人分类:广义安全观|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The, Great, 加州纳帕地震, 美国民众地震教育, ShakeOut

预防做得多,伤亡必然少美国如何教育民众防震

140827李健

尽管是25年来最强地震,8月24日的美国加州纳帕6级地震截至目前无一人死亡,仅致170人受伤(纳帕官员说都无生命危险)。回顾这些年美国为防震所做的大量细致的预防工作,对此并不感惊讶。

1、加州人知道他们生活在“断裂带”上,所以他们每年都要The Great ShakeOut全民地震演练(图1)

图1 2014The Great ShakeOut 10月16日10:16举行


加州坐落在圣安地列斯(San Andreas fault)断裂带上,地震发生概率高于美国其它地区。为此,The Great ShakeOut告戒人们,“无论我们置身于加州的哪一个地区,我们都应该随时地准备好去面对地震的发生”。

从最早2008年开始仅加州540万人参与的、到美国在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四都要举办的名为“The Great ShakeOut”全民防震演练,其参与者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到2013年已波及美国43个州和其它国家如加拿大、日本等,全球共2200万人参加。2014年的是在10月16日上午10:16举行,截至到8月25日,Shakeout网站实时统计的参与者注册数字已达1500万人(其中加州890万)。这项Shakeout演练活动目的是教育民众学会在一场大地震中保护自己的正确方法和如何准备应对不期而至的地震以及震后如何迅速恢复。

The Great ShakeOut首先强调个人、家庭、社区和各类组织要注重防震防灾意识的培养,即使你在外出差、旅游时。强调“Shake out,don’t freak out”、“BE prepared,NOT scared”。强调民众防震要具备震前准备(PREPARE-Before)、震中生存(SURVIVE-During)以及震后恢复(RECOVER-After)的能力,并提供了这三阶段共7步确保生命安全的具体指导(图2)。

图2


The Great ShakeOut把演练活动内容分为四个台阶,最简单的要学会“Drop, Cover and Hold On”(蹲下、掩护、守侯,图3),初级为生命安全训练,中级为地震时的决策训练,高级为企业模拟演练,这些都可在网站上查阅相关信息和下载演练手册。

图3


The Great ShakeOut演练最早起源于一项美国地质勘探局和加州地质勘探局2008年5月发布的加州未来可能发生7.8级地震的模拟计划,这是由一个科学家、工程师、政府和应急救援部门人员等组成的300人团队历时一年多研制出来的,模拟计划的背景是加州未来30年可能发生不同震级和概率的地震预测(图4),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团队带头人、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学家露西·琼斯说:“我们不能依照北岭地震的强度作准备,科学证明那不是我们要经历的最严重灾难。注:1994年里氏6.7级的北岭地震最终造成72人死亡,损失高达250亿美元。)这项模拟计划的出台,促成了2008年11月13日的首次加州“The Great California Shakeout”地震模拟演练。

图4

 

The Great ShakeOut得到美国国家层面的重视,其参与组织有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地震减灾计划(NEHRP)、美国红十字会(ARC)和地震国家联盟(ECA),各州也有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协会组织等ECA成员的参与,从而促进了Shakeout演练在各州的逐年发展。2012年10月9日,总统奥巴马也致信表达了对The Great ShakeOut关注和支持。

 

2、The Great ShakeOut教育了美国民众什么

The Great ShakeOut在网站上开辟了一个“MyHazards”窗口,只要输入你要查询的地址,有关地震预测及发生概率的信息和图示等资源会全面呈现,这有助于人们认知所在区域存在哪些如地震的自然危害,包括洪水、森林火灾和海啸等。(图5、图6)

图5


图6



The Great ShakeOut教育民众防震手段的细致、全面令人折服。就拿PREPARE-Before阶段的“STEP 1-SECURE YOUR SPACE”来说,网站上面列举了数十种室内物品、设施防震的保护方法和建筑初期的安全设计方法,以降低由于地震坠落、倾覆物带给人员的伤害以及减少这些财产的损失。列举几例如下。

Diagram of a Properly Strapped Water Heater


automatic door closer


screw hook into wall, leaving just enough space to slide the wire onto the hook; secure bottom corners with Quake-Hold™ or similar product


Desktop Countertop Equipment


Glass on Open Shelves


natural gas shutoff


Bracing ceilings - This view from the top of the ceiling tiles shows diagonal bracing and struts to keep the tiles from falling in earthquakes.


braced pedestal system


drawing - header courses of bricks

 

STEP 3-ORGANIZE DISASTER SUPPLIES是指应急物品的准备,在家里准备什么,为孩子准备什么,而且在不同停留较长时间的地点建议准备三套,如家里、公司内和车中,其中家里的必须准备一个更大的应急包,当中放置足以应付三天至一周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更为细致的是,建议清单中还要准备为家人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甚至宠物准备的特殊物品,如为孩子准备的游戏、蜡笔、文具、玩具熊。

 

3、防震经验丰富的日本也虚心向美国学习The GreatShakeOut

据报道,2011年10月20日,美国在搞第四次The Great ShakeOut全民地震演练时,当天有许多外国代表团参观学习,其中包括日本,随行的京都大学某教授表示,东京也将举行类似的地震演练,此行目的是了解这种大型公众参与活动美国是如何运作的,希望能通过多举办一些指导性的模拟地震演练,动员民众参与,加强应对措施。

 

4、教育民众是最有效的、最低成本的防灾减灾方式

前些日子去日本一个地震教育馆看到的资料,20世纪全球十大震级的地震中我国一个没有,但全球伤亡最多的十大地震中,我国竟占了4个!(图7、8)当然地震伤亡,和很多因素有关,地理位置、房屋结构和抗震性能、国家科学预测、预报能力、国家经济状况、民众自保自救能力水平等等,但民众自保自救能力的培养教育,是减少人员伤亡的一个最有效、最低成本的方式。

图7 20世纪全球十大震级地震



图8 20世纪全球十大伤亡地震(注:1920年海原地震,应为宁夏,不应是辽宁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近7万人遇难、近38万人受伤和近1.8万人失踪。之后,国务院决定把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5.12防灾减灾日,如何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设计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实在的、具体的手段和科学的应急体系,最大程度地让每一位中国老百姓都参与其中、切身体验在灾难中如何学会自保,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在搞大型全民参与活动方面,何况我国经验十分丰富,并不比美国和日本差。



美国The Great ShakeOut演练体系值得我国学习。在他们强调民众要具备PREPARE-Before、SURVIVE-During以及RECOVER-After的三阶段能力方面,我们的RECOVER-After能力的确很强(仅仅政府方面),但老百姓的PREPARE-Before、SURVIVE-During的能力则远远不行,这正是我们的应急管理缺陷所在。

 

如果把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看成广义的事故的话,你为事故预防付出了多少,决定了你事故后果的伤亡和损失程度。有效减少地震等大自然不可抗力给人类所带来的危害,老老实实做好每个细节、每个环节的预防,真的别无他途!


参考资料http://www.shakeout.org/california/index.html 

感谢阅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822686.html

上一篇:人为致MH370“缺氧窒息”与过失致Helios522“缺氧窒息”
下一篇:风筝夺命被鉴定为“意外事件”,被害人只能自认倒霉?
收藏 IP: 60.19.142.*| 热度|

26 邵明波 宋泽阳 严家新 周健 尤明庆 李宇斌 赵美娣 孙学军 彭渤 孙磊 周云圣 游为 戴德昌 王守业 张骥 姬再良 庄世宇 谢强 麻庭光 董侠 辛晓十 dulizhi95 UNCblue zdlh monodrama yyfy10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