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xum

博文

PX问题之我见 精选

已有 13578 次阅读 2014-4-7 17:30 |个人分类:广义安全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PX事件, PX毒性, PX危险性


PX问题之我见

140407 李健

 

关于最近茂名PX事件以及清华学生捍卫PX低毒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请博友老师批评指正。

 

1、“低毒”的判定标准是什么?简单说“PX毒性和酒精差不多”似乎有些片面

许多资料表明,“PX低毒”似乎毋庸质疑!“清华学生捍卫PX低毒”一文中提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骞伟中解释,通俗地讲,PX的毒性跟乙醇(俗称酒精)差不多。针对这个结论,昨天科学网曾荣昌老师提出了质疑,PX的毒性跟酒精差不多吗?

补充一下个人看法。一般判定PX低毒是根据其毒性指标LD50(半数致死量)为5000mg/kg来说的,更准确说,根据我国与国际接轨的GHS系列标准之一的《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GB20592-2006),PX的急性毒性是最“低毒”的“类别5”。LD50是个“急性”毒性判定指标,即把不同剂量的被试验物质导入实验动物(如老鼠)体内,然后测定足以使占全体数量50%的个体在试验条件下致死的剂量称为LD50(致死量50%),一般用每千克体重所使用的毒物毫克数表示。清华骞伟中教授把PX毒性与酒精做比较,估计是用了这个LD50急性毒性指标,酒精(学名乙醇)的LD50为7060 mg/kg,所以推断出二者的毒性差不多。

问题是,LD50只是一个“急性”毒性指标,而作用于人体的毒性不仅有“急性”,还有“慢性”毒性的存在。昨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毒所郑玉新研究员的观点,清华学生捍卫PX低毒精神可嘉,但“依据毒理学专业来看,他们忽略了重要的‘急性’二字”。(详见“也谈百度百科PX词条”一文

根据比较权威的资料-国家安监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和中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大典Ⅰ》中有关PX危害信息的描述是:

毒性:本品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中毒表现: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症,女工有月经异常,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郑研究员说,“显然,PX在刺激性、慢性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的指标,都不能说是‘低毒’”。

所以清华骞伟中教授如果只用一个急性毒性指标LD50的比较就得出“PX和酒精二者的毒性差不多”的结论似乎有些片面。

 

2、LD50侧重于化学品安全管理,其只是毒理学中毒性综合指标“之一”

郑研究员文中说,在毒理学中,化合物毒性评价分级原则,是需要依据多层次的试验数据来进行综合评价的。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致癌性、刺激性、和靶器官毒性,如神经毒性、肝毒性、肾毒性等等。LD50只是一个急性毒性指标,在化学品管理中,它主要用于为判断化合物是否贴上“有毒”“高毒“或者“剧毒”标签。仅凭一个急性毒性指标LD50的确不能判定一个物质为“低毒"的。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判断,也应该是“急性低毒”,而不是简单地说“低毒”。两者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也容易给公众造成误导。——个人完全赞同!

 

3、只根据LD50来判断毒性的其它荒谬结论——“农药比食盐安全”,你会信吗?

2013年2月羊城晚报的文章-"农药比食盐安全"不成立,其慢性毒性对人影响深远。文中说,早前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发表言论称:“大家不要恐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筛选,大部分农药比我们吃的盐还安全。”又说,“盐的LD50值(毒理学中半数致死量)为3000,农药为5000,LD50值越高越安全”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因为无论从农药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多方面去考究,这个说法都是不成立的。根据LD50的分类法,是衡量各种不同农药对高等动物急性致毒效果的一种科学方法。以此为依据去比较农药与人体每天必须摄入的食盐谁更“毒”,是不妥当的做法

测定农药对人体的慢性毒性,是由致癌、致畸、致突变和迟发神经毒等一系列生物测试来综合评估的。农药的慢性毒性对人的影响相当深远、复杂、可怕!不要以为不发生头晕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就万事大吉,这些农药对人体的损害,有的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显露出来。它会使慢性中毒者病得不清不楚,甚至死得不明不白。例如一些有机氯类杀虫剂,人们食用后会在体内慢慢积累,最终引起内脏功能受损,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并令身体产生各种各样的病征,甚至诱发不治之症,还会祸及子孙后代。例如被世界公认安全且广泛应用于农林及卫生害虫防治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最近被同济大学环境毒理学方面有关专家试验证实:它对机体的神经系统有明显毒性。长期低剂量接触此类杀虫剂会引起神经麻痹、感觉神经异常及头晕头痛等神经症状。此外,农药的辅助成分对人体也有毒,有的毒性还相当厉害。例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上的杀虫剂乳油,有的就是采用毒性相当高的苯及其同系物作溶剂,长期接触会损害造血系统。已有医学临床报告表明,这些溶剂有诱发白血病和骨髓抑制的危险。。。至于我们天天吃的食盐,它的慢性毒性几乎为零,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来源:中新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life/2013/02-05/4549548.shtml


4、只根据LD50来判断毒性的其它荒谬结论——食盐毒性大于PX,PX毒性大于酒精,我们天天吃的食盐还敢吃吗?

如果按“LD50越高越安全”的观点,那么食盐、PX、酒精的LD50分别为3000mg/kg、5000mg/kg、7060 mg/kg,所以还可以得出“食盐毒性大于PX,PX毒性大于酒精”的荒谬结论。实际情况是,国际癌症机构IARC确认酒精致癌性分类为G1,即“确认人类致癌物”,而对PX分类为G2B,为“可疑人类致癌物”,分在此类的还有咖啡因。所以从这个角度说,PX的“慢性”毒性是小于酒精的。)(来源:《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大典Ⅰ》)

这个结论在2013年6月人民网-人民日报报道“揭开PX神秘面纱”一文中出现过:说到低毒,有关研究毒性的专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专业知识,学术上界定一种物质的毒性,通常采用半数致死剂量来描述。实验证明,大鼠口服食盐的半数致死量是3000mg/kg,PX为3523mg/kg,酒精为7060mg/kg。三者半数致死剂量简单的表述就是:食盐<PX<酒精。注:文中PX数值3523mg/kg不知其来源。虽说此文的目的是在证明PX为低毒,但这样不科学严谨、有悖常理的推论,实在不应该发生。

 

5、为公众提供正确科普——我国定义PX是危险化学品,其主要危险性是“易燃”而不是“毒性”

PX是危险化学品,这在2013年国家安监总局新版《危险化学品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已有明确的确认:PX序号为368,品名1,4-二甲苯,别名对二甲苯,CAS号为106-42-3。该目录对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但上述人民网-人民日报报道“揭开PX神秘面纱”一文有这样的描述,“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和《危险化学品名录》,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PX不算危险化学品。”(不知道该描述出处在哪?

所以PX到底是不是危险化学品,应该对公众有个权威准确的说法,以科普公众,正确认识PX的危险性。实际情况是,PX的“危险性”主要在于它的“易燃性”(而不是毒性)。与酒精相比,PX的易燃性(闪点25℃)小于酒精(闪点13),PX的爆炸极限范围比酒精也要小(PX1.1-7%,酒精3.3-19%)。


6、理论上的危害分析不等于现实,现实中PX对公众的危害性有多大?

PX急性毒性,注意《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大典Ⅰ》中危害信息描述,只有“短期内吸入高浓度。。。”才可造成急性中毒,这对工厂之外公众的伤害几乎为零。PX慢性毒性,是在“长期接触”的条件下才可发生,这对公众的伤害也几乎为零。何况权威的IARC将PX列为G2B“可疑人类致癌物”,是因为目前尚没有PX对人类致癌致畸的数据和案例,在这方面PX的“慢性毒性”还不如酒精(上面已有分析)。对工厂内人员的危害,是另外的话题了,PX象任何化工厂中的化学品一样,都有一定的危害性,都要做好安全管理和个人防护。至于PX的易燃危险和对环境的危害,也涉及到工厂的管理问题,不是此文讨论内容。



这个图总结的不错,一目了然!

7、解决PX问题,关键在企业和政府,了解公众诉求点,良好的风险信息交流和环境风险管控

如上所述,PX到底有没有毒,是剧毒还是低毒?PX到底有多危险?这些不能任谣言四起而给公众带去恐慌,也不能任由不严谨的媒体随意发布,富有责任感的“清华学生的捍卫”实际反观出我国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缺失。。。。。。

公众对PX的诉求到底是什么,如何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企业和政府应该俯身了解、倾听并做好细致的公众交流和沟通。2013年,人民日报《求证》栏目曾调研了解公众对PX敏感主要是担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政府安全监管的缺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国外成功经验我们该有所借鉴。国外PX项目为什么能与公众和谐共处——“不惜投入重金,确保最大限度地消除PX生产的负面影响。比如韩国三星道达尔公司制定了高于政府规定6倍的安全管理标准:在电路、水路上均采用双重冗余设置;对有害气体采取强化10倍的处理方式;请第三方公司检测排放的气体,使数据更具有公信力;对新员工每年进行8次安全培训,老员工每年有1—2次安全演练;每个厂区都有自己的消防队伍;对于雷击、海啸等自然灾害都有预案。”。。。。。。


正确科普、接受质疑、风险沟通、让公众参与等等,才能“真正”揭开PX神秘面纱,从而赢得公众信任,这些都是企业和政府应该担当起来的责任!





PX“是”与“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782813.html

上一篇:来不及“涂脂抹粉”的企业应急是啥样?
下一篇:水泥罐车“侧翻”和“内轮差盲区”的危险
收藏 IP: 119.114.30.*| 热度|

69 曹聪 王春艳 陈楷翰 庄世宇 尤明庆 文克玲 吕喆 陈冬生 杨学祥 杨民力 武夷山 陈安 叶威源 曾荣昌 蔡小宁 张能立 逄焕东 赵美娣 林中祥 曹俊 李宇斌 常顺利 张骥 麻庭光 何学锋 吴明火 杨登涛 韦玉程 李学宽 程万强 陆巍 董侠 徐建良 郭卫 王嘉文 林章凛 李吉有 吉宗祥 庞炜 古槿 梁建华 王可骞 刘忠波 何宏 李业振 梁进 何士刚 周可真 何金华 董洁林 bridgeneer JIANHUN yunmu biofans dmwangchao aliao0106 Demos hillyuan neilchau ncepuztf zhucele guohaiboghb huangshan shsm sxpcat ddsers benxiaohai119 ybtr3929 EroContro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