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的微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arofresearch 教学无止,教学相长。

博文

忆陈海春老师 精选

已有 13360 次阅读 2021-7-8 17:34 |个人分类:日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陈海春老师是大学时代为数不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之一,尽管交集不多,但陈老师过往的话语令我受益颇深。

   1  

- 是采访,也是学习 -

认识陈老师的契机,是一次采访校辩论队参加全国辩论比赛,陈老师是领队老师,自然是重点采访对象。

不想出师不利,不说别的,约到陈老师就是件难事。无论是校内校外行政教学,陈老师的行程都远比想象中密集得多。我只好使出年轻人精力旺盛的热情,在课上课下“围堵”陈老师。终于约到了一次单独谈话的机会。 

没想到,陈老师开口第一句就不按套路出牌。我在介绍了来意之后,陈老师就说,“你们啊,还是太年轻。不了解事情的发展规律。”听得我一头雾水。后面一个小时,由辩题谈起,陈老师把办公室变成了讲台,谈了学校管理和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辩论赛在这样的大语境下已经不再重要了。在学校少有能得到长辈主动提点的机会,所以我听得津津有味,尽管意识到跑题了,还是很愿意陈老师自由发挥下去。。。

临别时,陈老师送了我一本辩论赛纪实的书,说我可以拿去好好研究,顺便鼓励我听他的课。 

陈老师被誉为学校“四大才子”,课堂非常火爆,其实鲜有机会能修到陈老师的课。好在大学课堂很开放,我时不时去旁听一半节。下文谈到的陈老师语录皆是旁听所得。

 

   2  

- 天下事到底急不急 -

陈老师有句名言“天下事从来不急,天下事从来都急”。这句话他曾不止在一节课上提到过。

年轻时百思不得其解,甚至一度以为这句话有故弄玄虚的意味。走上社会后,渐渐觉得大有智慧。

在学校主业是学习,指标是考试成绩,大家同等上课的情况下,核心的问题是自己和知识之间的关系。考试来了,就是不折不扣的急,要赶紧复习;考试去了,也是实实在在不急,可以喘口气放飞。急与不急,就是这么明确,节奏就是这么简单。 

工作之后就不同了,处于社会关系之中,要照顾好工作和家庭,还要处理各种资金、时间和资源的长期短期平衡,生活更加复合化。每个人对升职加薪的需求都很急,但并不是自己在急的时候,通宵一阵或在人际关系上突击一下就可以马上看到效果的。诸事往往需要从长计议。这便是急中之不能急。 

说不急呢,其实平时的一举一动,都有蝴蝶效应。若在日常生活中无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往往也抓不住。所以功在平时不急之时,努力在不急之处。也就是说,看起来不急的时候,也要时刻想着长期目标,不能躺平。这便是不急中伴随的急。 

这句话让我在无数焦虑的夜里平复下来,也让我在看似清闲的日子里未敢忘记初心。

 

   3  

- 想做,不想做 -

“当你不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但是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只需要一个理由就足够了。” 这是陈老师对我影响很大的第二句话。

这么通俗?就是这么通俗。通俗,且可以用于指导日常实践。

比如,当压力来袭,处理很急的任务的时候,人往往会心生抵抗,找无数理由推脱。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我的第一反应是自怨自怜,说一句压力这么大是世界出了问题然后鸵鸟般开始拖延。很久之后,我才懂得,压力是谁的问题压根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到面对的事情本身:这件任务到底要不要做,为什么要做?只要有一个理由让我应做此事,做就对了。

同理,当平时聊天,面对他人抱怨工作时,我也往往会听到一百个这份工作不好的理由,工资少、离家远、领导态度差,等等等等。问下去,往往对方能诉说一整天。但问到为什么还要继续做而不离职呢?接下来听到的原因,往往才是真正对方在意之处。

人的思维是很有意思的,越聪明的人越善于给自己挖坑,陷入无穷无尽的循环。从陈老师这句话里,我学到了如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当深陷情绪时,先忘记一百个不做的理由,问问自己还有没有一个值得去做的理由?如果有,那就去做。如果没有,也不需要纠结,离开这件事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好。

 

   4  

- “听话”与“出活”,简单又不简单 -

听话与出活,是陈老师总结的优秀职场人的两大特点。

一开始听到,内心是嫌弃的。放在大学时流行的外文书译本里,优秀职场人往往需要遵循ABCD原则,具有DEF品质,以GH为目标。在陈老师这里,只有简单的两点而已,且还是听起来略土的两个词。而“听话”这个词,更是让年轻人一听便头大,在大学里大家好不容易放飞自我,还要听话嘛?不要不要!

过了很多年,我才领悟到,此“听话”非彼“听话”,两个字可以包含很多涵义。

听话最直接的意思当然是领导交代什么,就做什么。任务在手,当然是使命必达,这个不难理解。此外,听话还有第二层意思,一句简单的话里面可能包含很多意思。如何做到听话听音,对了解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了解到说话人真正的意图,也是职场中很重要的品质。

“出活”也有两重意思。一是,交代的任务,要完成;二是,不但要完成,也要有产出,有拿得出手的像样的成果。

“听话”与“出活”,任务的一进一出之间,做好了便是合格的职场人,至于其他细节,都可有千百种变通和方法。

陈老师一向提倡“四化”,学术问题通俗化、严肃话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和海龟理论土鳖化。由这两个词,便可见一斑。


   5  

- 未完 -

陈老师的课堂上言语间传递的理念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在教授领导魅力论时,每谈到一位领导,必详细梳理时间线,抽丝剥茧,结合历史背景去分析每段经历对人的影响,并由此启发当代青年如何抉择,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结合起来。同样的思考方式,在工作中也可以屡试不爽。从关注全局的角度去看个人选择,从具体问题中抽出身来,凡事都从更大的背景和视野去分析判断,就能看得更清楚些。这也是陈老师一贯的理念。 

坦白讲,陈老师所讲的很多内容,在听课的当下,年轻的我因阅历尚浅,无法全部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觉得与己无关,很长一段时间只高高挂起。

毕业后这些年,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体验到城市里起高楼、宴宾客,也感受到物换星移、人群侧目,个人命运、地域兴衰和时代变迁无时无刻不密切相关并互相影响着,经历多了,也成长了一些,便渐渐悟到了当年课堂的价值。

时过境迁,大学课堂上精神抖擞的陈老师于今年三月因病逝世,学生已无法亲自谢过陈老师当年的教导,只能默默祝老师一路走好。陈老师千古! 


后记|

我所提的只是九牛一毛。更多入世实用的内容,陈老师课堂上也总结得精妙,可惜我只是偶尔旁听,未能系统学习。

作为晚辈,只能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Star走神观想笔记 (stardaydream)。未经同意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联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89891-1294645.html

上一篇:加国二年记:我排着队,拿着青椒的号码牌
下一篇:读研的心态建设:融合
收藏 IP: 120.204.102.*| 热度|

7 杨正瓴 黄永义 汪运山 张红光 尤明庆 韦四江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