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的微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arofresearch 教学无止,教学相长。

博文

香港故事 01

已有 3412 次阅读 2019-4-3 09:36 |个人分类:见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写在前面

————


香港是我的第二故乡,得益于完善的法治和便利的生活,我在这里毫无后顾之忧地度过了年轻人最需要面对生活挑战的后大学时代。关于这座城的评论,随着粤港澳的融合趋势日显而愈来愈多。我想写一写它,但又觉得似乎没必要重复随处可见的金融指数房价产业分析或是投资利弊,远的如各种本地报纸,近的如面向内地的保险经纪人朋友圈,都能找到不少基于数据的分析。思考再三,决定还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写一写普通人的生活。我对香港的感情是复杂的,无论是利好还是唱衰,相信住在半山和劏房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这座城的美好与丑陋都隐匿在居住环境和阶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里。我能做的,可能就是给出自己的那一份关于多种生活中的其中一种的真实记录。



果汁档

 


水街街口有个水果档,老板是个大叔,每天11店左右开门,八点左右打烊,比起临街清早营业到深夜的其它同行,相当佛系。

 

说起来是门店,其实只是一个有屋檐的水果摊,连人带水果加起来占的地儿大概两平米空间。这是香港街坊常见的店铺形式,并不奇怪,毕竟香港街道周边不允许摆流动小摊,而铺面租金又极贵,能在车水马龙的临街一隅开个店已是极佳配置。老板坐个小板凳在街角,有一搭没一搭地招揽着顾客,十分惬意。

 

果汁档前年多了一部榨汁机,挂上了一个不太起眼的果汁牌子,顺便卖卖鲜榨果汁。

 

鲜榨果汁是我的最爱,闲暇时走街串巷光临过很多家,而这间水果档是我的果汁圣地。虽然更大更精致的店铺也偶尔会去,但并不及在这家档口面对面看着老板把一个个的橙子苹果压进榨汁机里,眼见着果汁从机器里流出来来得畅快。读博时每次做完实验下山来买果汁,看老板榨果汁的过程是相当减压相当愉快的。(不知道这是不是实验民工的怪趣味,但建议大家体验一下。)

 

印象里有一件事情是记忆深刻的。

 

一天傍晚,我吃完饭溜达到果汁店,要了一杯苹果拼橙子的果汁。看着大叔把四个橙子三个苹果依此塞进了榨汁机,果汁很快溢满了杯子。

 

大叔一边把杯子递给我,一边着急地说:“快啲,你饮一啖先~”(粤语先喝一口的意思。)语气仿佛是家里长辈催我快点吃饭,我条件反射地赶忙端起正滴着果汁的杯子喝了两大口。

 

大叔把杯子摆回榨汁机继续接果汁。回过头来和我说,“等一等,我揾纸巾俾你。” 说着,拿出一卷卫生纸,叫我自己扯一点出来。

 

果汁杯第二次接满已经差不多了,我付完钱提着果汁往学校走,全然不觉得自己刚才在购物,感觉像自家老爹榨了杯果汁。

 

虽然常常光顾,但果汁档的营业时间实在是诡异,有时候中午甚至下午才开门。香港商贩大都争分夺秒做生意,这么佛系的老板实在少见。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大叔怎么上午不开门,大叔悠悠地说,“上昼当然唔开喇,上昼休息。”

 

西营盘的车水马龙日夜不息,我也见过大叔着急的时候。

 

有一次快八点的时候,有两个内地游客来买水果,问两种价格不同的车厘子有什么差异,大叔普通话不太麻利,蹦出几个词冒了一身汗。游客没得到答案,连着问了好几遍有点沮丧,以为老板不想搭理。

 

彼时我刚买好果汁,见状便用自己半吊子的广东话自告奋勇当翻译,大叔说产地不一样,贵的肯定是稍好一些。我给游客说了一下,游客速速买了一些走了。大叔松了一口气,说总算可以打烊了。

 

港岛生活总是快,中环里生生不息的是晚上通明的高楼灯光和夜场光怪陆离的同事畅饮。大学里短暂的学期紧凑的考试让川流的面孔透出不少压抑和紧张。玛丽医院里攒动的人群和流水化的作业让人在漫长的候诊中感受到身不由己的无奈。

 

但偶尔,在老香港人的街坊店里,能找到让时间变慢的魔法,从陀螺般的生活中找到一丝轻松。


HK2.JPG

  图片来自摄影师 Oliver Luo, Ins: @Ollie.footprint 



 

从水果档走五分钟有一家稍大的果汁档,周一到周六工作时间营业,由两位大姐轮流接客。

 

我一直觉得这果汁档的两位大姐当属我的人生典范。无论什么时候说话都精气神十足,满面春风,业务熟且干活麻溜。每次临走时,都会中气十足的来一句,“多谢你!”声音极具感染力,午后听一句可驱散全身睡意。

 

每次在这里买果汁我都想入非非,十几年后的我会不会修炼得如大姐们这般有正能量。想来怕是相当有难度。

 

果汁档比较大,有一前一后两部果汁机,门口设一铃铛,天热时大姐们在里面候着,听到顾客按铃便出来营业。果汁店品种比较多,除了常见的水果单拼双拼,还有流行的各种蔬菜搭配的蔬果汁,餐牌编了号,只需要报个号码,大姐们便能马上反应出是哪几种混搭,速速榨好送上来。


大姐们生意做得灵活,除了卖鲜榨果汁还进了少量水果,买果汁的人加上一根香蕉或一个橙子凑个整数,既能小赚又加快了找零,对我这种懒得提沉甸甸的水果上山回家的人来说更是省时省力。

 

HK3.JPG

图片来自摄影师 Oliver Luo, Ins: @Ollie.footprint 


相对于各种知名的购物区,香港的街坊店是我很喜欢的地方,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和店主们聊聊天,这座城市充满了陌生人,地上地下拥挤的是凝重的面孔,想要换一换气氛,街坊店是最好的去处。

 

等果汁的时候我喜欢和果汁档的大姐聊天,从我在香港的求学聊到她们的开店经历。久而久之,即时不买果汁,路过店里也会打个招呼,如同在小时候生活的小城市,待久了出门皆是熟人。

 

有一次我打算到加拿大交流,走前买果汁时聊起来,我说过一阵可能不会光顾了。大姐问了是不是去Vancouver。我说不是,是Toronto,她一听说那可就冷了。要买好质量的羊毛衫,羽绒服虽然也暖和,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里面贴身的衣服要暖和。后来说起她在加拿大的亲戚,那边的天气和华人数量。我不由感叹,在香港,估计每个家庭都有一些亲戚在加拿大生活。



后记


我常常想,人对一座城市的记忆大概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不变的可以留在照片上的城市街景,另一部分是一个个人与我接触产生的互动经历。


对于前一部分,是可以呈现在朋友圈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以有都市的繁华,可以有劏房的压抑。而对于后一部分,是难以呈现的定格在心理的感受,当你开始表达,却觉得总是差点意思。

 

香港街坊里的种种,给我的便是后一种。初到香港感到茫然无措时,我在街头巷角里感受到异乡人的善意和温暖;当我因为工作学习压力巨大时,从老香港人身上学习到狮子山精神和挣扎奋斗里的乐观。我曾从北角步行到西环,经过多家已经在内地大城市绝迹的五金杂货铺,淘到了补鞋胶、磨砂纸等等稀物;也曾一时兴起在皇后大道游荡,意外买到了各种棉线和缝纫工具以及异域风手作小挎包。街头巷尾转角总有新奇遇见。

 

诚然,最近几年,随着贫富差异的加剧,租金水涨船高,连锁店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小本经营的个体店铺。而随着媒体风向的变化,本地人对很多事及内地人群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但这是后话了。在我心里,这依然是一座层次丰富,充满惊喜的城市。 



< 本文同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Star走神日记 ,关注见下图二维码。未经同意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联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89891-1171201.html

上一篇:由《明朝那些事儿》说说少儿读物选择
下一篇:人间读不尽,最是与父母
收藏 IP: 129.97.125.*| 热度|

7 王善勇 刘钢 王毅翔 罗娜 何俊 郑斌 黄玉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