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guox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guoxue

博文

耻感文明与罪感文明 精选

已有 9267 次阅读 2014-4-21 09:1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耻辱

和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美国留学生聊天,谈到有关儒家和基督教的问题。我跟他说儒家比较好,讲“人性本善”。他说他不懂儒家,只是从常识的立场问:“中国有坏人吗?我说有的。“那中国人会做坏事吗?”我说会的。他说:“如果人性本善,恶从何处来?”


我解释到:按宋朝或明朝学者的说法,人性有两种:第一种叫天地之性,也就是“天理”;第二种是气质之性,又称为“人欲”。恶的来源是“人欲”,所以要“存天理,去人欲”,讲人性的时候只能就“天理”来说,所以说“人性本善”......孔子没说过说“人性本善”,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我对基督教也有一定认识,我反问他“基督教说人有原罪,代表人生下来是恶的,西方有好人吗?西方人做好事吗?那善从哪里来?”他说:善从上帝来....

 

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聊天总是能有所收获,最后他以一个问题结束了这次我们这次聊天。他说你提到“人性”,又提到“善”。那么人性和善究竟有什么关系?


哲学与信仰的差别在于:信仰属于宗教范畴,哲学靠的是理性思维。宗教可以不用给你理由,你信就好了。儒家不是信仰,哲学是开放的,不断讨论的,这是不一样的。儒家的“人性本善”是信仰吗?钱穆先生在他的书中至少写过两次“人性本善是一种信仰”。这话说得到位。儒家是一套哲学思想。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代表它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系统,他是哲学家。孔子从来不谈有关信仰的事,并不代表他没有信仰,因为信仰不容易说清楚,需要配合更深刻的体验和终极的关怀。说到人性和善的关系,我以为天地万物只有人类才有善恶的问题,所以善恶必与人性有关,才把善引向了人性论。但似乎又不能简单地得出古人“人性本善”的结论。


西方学者从近代以来,讨论人性问题的时候谈到善恶,他们有一个基本立场:就是“善”是不能定义的。因为善、恶是相对的,不可能先谈“善”而不让人知道什么是“恶”。


在西方的《哲学百科全书》中有一个条目叫“自然主义的谬误”,讲的是自然具备的条件不应该包括任何道德价值。比如初生的婴儿你说本性是善的,这具备了道德的价值,叫做“自然主义的谬误”后世儒家讲“人性本善”恰恰犯了“自然主义的谬误”。善恶属于道德价值的判断,道德价值的判断一定来自于自由,拥有自由才有善恶的选择。

 

如果总结一下古今中外善的概念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善就是有用,比如一棵树长得很健康,善恶是只就功能而言,有没有用,古希腊讲到善时经常和有用无用联在一起;

第二种是道德伦理上的善,跟人的自由有关,人可以同时为善为恶,这个时候要分辨对善恶的要求从何而来;


第三种是形而上的善,西方讲形而上的善只有一个原则“凡存在皆是善”,恶就是虚无。从这方面来说宇宙万物都是善的。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提到:“万物来自于天,没有不善的理由” 。这样一来,再说“人性本善”就没有继续思考其意义是什么了。在“第三种善”为“善”的语境下,是论证不出来第二种善的合理性的。要知道“万物的善”不是“道德上的善”。朱熹这样的儒家学者常常把第二种善和第三种善混淆,因此一些论证是无效的。因此“存天理、去人欲”是一个不太理性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后世儒者对“人性与善”的问题处理的并不是太好。


我们说“善”虽然不能直接定义,既然大家都使用它,证明它有可操作的定义。先秦的儒家把它定义为“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人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适当的关系: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志向,古今中外圣贤帝王都没有做到,那为什么孔子还要立为志向呢?你只要是一个人,真诚面对自己,那么天下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安顿,你就不能真正心安。所以孔子才会说这十二个字做为他的志向,做不到没关系,志向的存在是为了给你一个方向。


孟子说“至诚未有不动者也,未有不诚而动者也”,我们不真诚也会行动是计较利害,这就不是人了,而是高级动物。孔孟儒家与后世儒家相比的特色就是二个字“真诚”,人如果真诚,就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才会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说的“人性”在很多时候是没有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上我们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儒家的教育内容,是要启发你真诚的心,让你愿意行仁,回归善与人性。所以说先秦儒家论述人性和善的关系这么一个顺序:真诚--回归人性--向善。这和后来的人性本善,有很大的不同,说的其实是“人性向善”。这套论述人性和善的内容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也构成了一个与西方“罪感文明”不同的文明内容——耻感文明。


罪恶感是从宗教的背景引发出的一种心理状态。比如你面对的神是全善全能完美的。作何人都觉得自已不够满足,不够圆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开始和结束。人有自由所以有一半的可能会选择错方向,所以《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眼中没有义人”。黑格尔也说“万物里面只有人类不是无辜的”。心理学家弗洛依德说过“很多人因为有罪恶感而去犯罪”这也许是罪感文明的不足之处。


中国人没有罪恶感,但是有羞耻心,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耻感文明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儒家的思想传下来之后,很多人都有羞耻心,但这种羞耻心却往往表现在物质方面。例如看到别人住大房子而自己住小房子,有些人会感到不好意思,看到别人穿金戴银、买高级皮包、开名车,有些人会抬不起头。如果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不正常,道德腐化,“耻感”起到的往往是反作用和副作用,当一个社会以捞钱为荣,你会不会因为捞的钱少而感到羞耻呢?


中国人的羞耻心经常用错地方。引起羞耻的只有道德和责任,道德比不上别人应该感到羞愧,逃避责任应该感到羞耻。儒家可贵的地方在于:“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才是儒家真正的精神。儒家绝不是讨好社会,跟大家附和在一起,你是对的那自然是同道中人,如果你是错的绝对不该妥协或和谐。


中国人有羞耻心,西方人有罪恶感。来源不一样,西方人有信仰,面对的是上帝,上帝是完美的;中国人是面对群体,我们要合群,尽量跟社会都一样。东方和西方社会各有各的问题,社会只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并不是全好或者全坏,还是要看个人。我们今天知道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它,以儒家来说,真诚还是关键。


说到耻感文明,邻居韩国人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最近的韩国沉船事件中,一位被救的副校长自杀了,这个悲剧让人怀念起东方式的英雄主义。在一个被归纳为“耻感文明”的东方社会里,理性地选择自杀,很大程度上是有殉道意味的。这样有羞耻心的人,耻感文明发源地的中国还有多少呢?坦然来讲,如果我是那位校长,我也没有勇气选择自杀,在此向那位校长表达无限的哀思和敬意!


思考了一些文化内容,再结合中国社会的种种现状,如果没有了廉耻,却又生长不出信仰之树,这将是怎样的社会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82964-786980.html

上一篇:陈寅恪在今天当不了教授
下一篇:俞强老师的文章让我有点迷糊
收藏 IP: 110.103.4.*| 热度|

34 王荣林 郑永军 尤明庆 孙学军 李健 戴德昌 曹裕波 应行仁 陈楷翰 曹建军 陈筝 徐晓 李宇斌 王勇 强涛 韩枫 曾新林 张忆文 肖振亚 赵美娣 刘庆宽 袁海涛 段庆伟 李红莉 庄世宇 徐建良 周可真 Majorite 者仁王 truth21ct fumingxu FORECO lingling101 ahm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