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wol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ywolf 探寻,经历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博文

Follow Your Heart: 谈留学申请、面试和offer选择 精选

已有 5405 次阅读 2021-4-21 12:15 |个人分类:学术经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简要总结了我从国内到欧洲再到美国的历程之后,记录了我的初高中,高考和志愿填报,大学生活,选择研究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这次谈谈我出国留学所经历的申请、面试和选择。这里是学术漫谈,欢迎关注公众号。 

从一开始研究生选导师的时候,我就打算等毕业了去外面看看。所以在研究生期间我一刻没有闲着,一边上课,一边搭建实验台做实验,还一边准备材料申请留学。

北美还是欧洲?

当时出国的同学朋友里面,大部分都是去北美的,去欧洲的也有,但是少很多。然而我的一个好朋友在荷兰留学,还有一个师兄在英国,从他们那里了解来的信息让我对欧洲充满了好感。而且我硕士毕业跟欧洲的博士有更好的衔接,因为欧洲的大学教育是3+2,也就是3年本科加两年硕士,所以国内本科毕业无法直接在欧洲读博士,需要先拿个硕士学位。这跟我的情况正好很匹配。

相反,去美国读博一般本科毕业就可以了,这让我觉得我在国内读的硕士有些多余。另外,去申请美国学校需要GRE和托福成绩外加一笔不小的申请费,而申请欧洲只要考个雅思就可以了。还有我当时接触到的关于美国的信息也许比较片面,让我对那里的安全不那么放心。基于这些种种原因,我只申请了欧洲的学校。 

哪里有位子?

现在已经记不太清楚我当年具体都申请了哪些学校了,但查找空缺或者开放的博士位置耗费了很多精力。相对而言,美国大学的信息要系统和明确的多,学院或者系所的网站列出了每一个教授,而且每个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网页,上面研究团队、研究项目、发表论文和职位空缺列得清清楚楚,很容易查找,一般搜索教授名字或者研究领域关键词就能很快找出来。

欧洲当时在这方面要差很多,网站列出的信息很不系统,从学院官方网站进去找的话,经常绕来绕去很快没有头绪了。更为艰难的是,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英文网站,或者从官方的英文网站往里面进去几层之后,就变成了自己国家语言的网页了。尤其是很多德国的学校就这样的,所以我有时还要靠谷歌翻译才能继续前行。

记得荷兰的学校在这方面做的最好,基本所有的网页都有英文版的,到欧洲之后我才知道荷兰人的英语水平只比母语低一点点。所以我申请了不少荷兰的学校,尤其是那几所有名的理工学校,此外也申请了瑞士的几所理工学校。我这个专业其实在德国的不少大学都有相关研究,但因为这方面信息不明确以及语言障碍,我反而申请的不多。丹麦和瑞典的学校也零零星星申请了一两所,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了。

申请到后面,我发现有些研究项目是欧盟内部的合作项目,相应的博士培养是跟着项目走的,而不是局限在一所大学或者一个国家。另外这些欧盟合作项目的网站和信息都是英文的,对于我来说要方便容易很多,我就深挖了不少这方面的信息。结果发现了一个特别适合我这个领域的项目,是属于欧盟玛丽居里研究项目里面的一个。当时我对玛丽居里项目所知甚少,国内听过更多的是德国的洪堡奖学金项目。但是这个项目的研究领域深深的吸引了我,而且整个项目由分布在欧洲好几个国家的十几所大学和几家公司共同合作,看起来激动人心,所以我申请了这个项目的两个博士位置。

远程面试

申请了一圈之后,开始陆陆续续收到拒信和网络面试邀请了。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了哪些学校给了拒信,但是那些发出面试邀请的学校,我都印象深刻,因为都参与了这些面试。我觉得我硕士期间的研究结果,以及去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给我的面试加了不少分。

一个面试来自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这个学校很不错,但是教授是做纯数值模拟的,我对实验研究更加感兴趣一些。但还是好好准备参加了面试,不久收到了教授的回信,说面试了几个候选人,但不幸的是我排在第二,排第一的是一个在IBM工作了几年的人。我当时想,自己能与这等IBM牛人一起竞争也算不错了,人家的视野、口语和专业能力不知要比我高几个等级,所以我就心服口服。

有一个面试来自荷兰的埃因霍芬理工(TU/e), 教授很年轻,刚从美国加州理工的一位名教授那里学成归来。我也照例在Skype上面做了一个presentation,讲了讲硕士所做的东西。面试后很快收到教授来信说对我很看好,但还要进行第二次面试,而第二次面试要亲自去荷兰的学校,我带着激动加好奇就奉陪到底了。这是我经历过的最为正式的博士生面试,现在才知道居然跟美国的教职的on site面试流程差不多,而且是跨国飞过去。我打算单独在一篇文章里面记录一下这场面试前前后后独特的经历,因为里面也有不少故事。

Offer选择风波

另外两个面试都来自那个欧盟的玛丽居里研究项目,但这两个面试前后间隔了大概有两三个月。跟希腊教授的面试应该是我所有申请中的第一个面试,记得当时网络好像不太好使,就在电话上面谈的。结果面试挺顺利,很快收到了教授的offer,但通过跟教授谈话我才知道这个博士位置是做纯数值模拟研究的,我数学能力有限,对这个也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就把这个最早收到的offer给拒掉了。

第二个面试是跟意大利的一位教授,聊天的时候感觉教授挺幽默,对中国还有一些了解,更加重要的是,这个博士位置绝大部分是实验研究,正是我感兴趣的。而且博士研究计划里面写着有一半时间在意大利一半时间在德国,最后还可以拿两个学校的学位。

所以我对这个博士位置特别期待,但面试后等待结果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些小波折。几天之后,我收到了意大利教授的来信,说对我的面试很满意,但是想再次确认一下我是否真的对这个位置感兴趣,因为他从那位希腊教授那里得知我也在那边面试了,并且拒绝了那个offer。原来这个项目里面十几所大学的教授们在招收学生方面一直保持沟通,他们在决定要把offer发出去之前会先在内部打个招呼。估计那位希腊教授从意大利教授那里看到我的名字之后,就把我拒绝offer的事情全盘告诉了这位意大利教授。

我就向意大利教授情真意切的解释了一通,正因为我对当前这个位置抱着极大的兴趣和期待,才鼓着勇气担着风险在手里还没有其他offer的情况下,就拒掉了那位希腊教授的offer。估计我的解释说服了意大利教授,很快就给我发offer了,而我也说到做到,接受了这个offer。之所以接受这个offer,除了以上所说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博士位置内嵌于欧盟玛丽居里研究项目里面,这个项目在各方面有很多优点,还是后面专门用一篇文章才能说得透彻一些。

所以,follow your heart, 并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深入考虑what really matters to you,并且查看这些你真正在意的东西,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后回头来看的时候,你是否依然会做出当初的选择?

后记:愿我这些真实的经历给在学术路上的同行带来鼓励和启发,我会继续在这个公众号上记录学术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欢迎添加我的微信 EditingUS

相关阅读:

·       20年求学和科研,我走了有多远?

·       两年研究生经历了两位导师:兼谈研究方向和导师的选择

·       从青涩到成熟:我所经历的大学

·       大学期间一次轰轰烈烈的创业

·       惊心动魄的高考和填报志愿奠定了我人生的基调

·       我所经历的初中和高中:从巅峰到低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935-1283054.html

上一篇:两年研究生经历了两位导师:兼谈研究方向和导师的选择
下一篇:一场跨国学术面试的经历
收藏 IP: 67.182.21.*| 热度|

7 郑永军 黄永义 农绍庄 杨顺华 李毅伟 孙颉 王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