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0xu000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0xu0008

博文

德行漫记 精选

已有 5859 次阅读 2017-5-15 04:06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科研饱和, 学术更替

在德国访学近1年,感触很多,主要说说科研方面的。

科研国际化

德国科研的国际化程度非常之高。我曾经在美国留学多年,见到的求学的学生,博后和访问学者很多,但是远比不上德国。我在德国见过的学生和博后来自欧亚非拉美,比如欧洲的西班牙,土耳其;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尼,泰国,印度,伊朗;非洲的埃及,突尼斯,喀麦隆,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北美的加拿大,墨西哥;南美的巴西,阿根廷。我所住的留学生公寓就像个小联合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非洲的学生常常很自信也聪明,虽然爱吹牛皮,但也真有些本事。伊朗的女性看起来并不保守,除了包头巾之外,行为做派都很时髦。土耳其虽然已经是欧盟成员,但是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即使是搞科研的女性也不例外。

学术职位饱和是世界性的问题

我所在实验室的一个德国姑娘S,父亲是哥廷根大学的教授,算是个科二代,人也非常聪明。她今年38岁,刚刚拿到研究所的永久职位。

一个韩国移民二代C,原来是学生物做wet lab工作的,后来自学生物信息学。顺便说她多才多艺,弹钢琴唱歌都非常棒,大提琴专业水准,是我们这小城一个乐队的大提琴手,经常参加各种演出。她大概40岁不到的样子,同样刚刚拿到永久职位,不过不是独立研究员,而是给其它研究员提供生信服务的职位。

实验室刚毕业的一个德国小姑娘N选择去了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据说那里工业职位机会比较多,因为她觉得拿到教授职位太难了,所以想在工业界寻找机会。

来自越南的一个小姑娘H在美国拿到的博士学位,目前在德国做第一轮博后。据她说回到越南拿到教职并不容易。

来自阿根廷的一个女孩V同样在担心着自己的学术前途。

喀麦隆的一个黑哥们R混得很不错,先后在日本,意大利访学,又拿到了德国的基金资助,但是依然只在喀麦隆一个不出名的大学拿到助教的位置。

我想纯粹学术职位的相对稀缺恐怕是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培养了太多的硕士和博士生以至于只有很少人才能拿到研究职位?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但每个求学路上的人更要思考这个问题。

学术的新老交替

我在我们所见证了一个学科的更迭。

我的一个朋友,一个来自苏格兰的英国绅士R,今年退休,随他而去还有他的学科: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细胞遗传学一度是生物学领域很重要的一个学科,在孟德尔学说被重新发现之后,摩尔根等人用细胞遗传学做了大量的工作,为DNA双螺旋等重要发现奠定了基础。很多大学实验课上也会讲到细胞遗传学,比如用大蒜根尖的有丝分裂来看染色体。细胞遗传学也有很多临床应用,我在美国的时候一个华人老太太还很好心地想教我细胞遗传学,让我参加细胞遗传学的考试,说通过后可以找到个临床相关的职位,而她不知道的是那时很多大学已经开始有Genetic consulting的课程了。在二代测序等新技术的冲击下,细胞遗传学逐渐式微。R和细胞遗传学一起走出我所在的研究所,也逐渐走出生物学是早就预见的,只是没想到如此之快。

在R淡出研究所的同时,一个新人M则在我们所开始了一个新的学科:癌症遗传学。他有dry lab如二代测序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也能从事wet lab的实验设计,因此被系主任聘来建立新学科。

R的离去和M的到来反映的是学科更替如此之快,让人觉得必需不断学习,而且要利用后发优势,迅速掌握最新最有用的知识,才能避免被淘汰。

学术质量

德国质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的朋友W有一天拿来一个水龙头,说是要扔到专门的金属回收箱里面。我看了下,一个水龙头,沉甸甸的怕有2斤重,亮晶晶的一点也不旧,问起来知道也没有怎么坏,就是有点滴水,已经有20多年了,而当时是商店里最便宜的水龙头。

德国实验室的质量更让人惊讶。实验室用的变压电源是用了至少30年的,还有好几台离心机也有不下30年,依然运转良好。

关键的是生物材料的质量也很高。所里的W负责细胞种类鉴定,C负责支原体和病毒等的鉴定。W是国际上细胞种类鉴定协会的创立者之一。他和我说,世界上生物医疗领域细胞系的误用非常多,部分导致了生物医疗研究无法重复的现状,而我们知道,生物医疗研究,甚至是顶级杂志上的研究,很多不能被重复。

当然恐怕德国也有造假,不过虽然没有统计,但是相对可能较少。他们的科研人员压力远不如中国的科研人员,临床大夫压力那么大。过硬的质控也是原因之一。学术不应只做高大上的东西。质控其实最基本的,也是国人做的比较差的。好的质控是高精尖的基础。

学术+服务的模式

「xin,you know what? We have already earned FORTY-THREE THOUSAND Euro since January. 」Forty-three拖得很长,说话时,W眉飞色舞,面泛红光。

这是W最常和我说的话题之一。W是研究所负责细胞鉴定的专家,除了科研之外,也对外提供细胞鉴定服务。他的服务价格不菲,一个样品要200欧元,可是因为在行业内建立了声誉,依然顾客盈门。拜尔,Charles River公司都是他的老客户。W一年能为研究所带来近20万欧元的收益。虽然钱不进他腰包,可是数钱依然是他的娱乐之一。当着我的面数钱他就更高兴了,看得出他feel倍儿爽。

研究所其它的研究员除了科研之外也各有专长。C的病毒支原体鉴定和清除也是收费的。H做专利咨询。当然研究所的主打是出售细胞系。总的来说研究所总体上投入产出是赢利的,当然他们也有联邦政府和当地政府的投资,所以根本不缺经费。

如果很多研究所和大学能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提供一定的学术服务,既疏解了基金压力,又给别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也是一条不错的路。

技术员是个好工作

我常常惊讶所里的技术员各个勤劳肯干而且效率很高。她们很多人只上半天班,但是还是能有很多产出。一次和主任H聊天他告诉德国的技术员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她们(大多是女性)在就职钱需要3年培训,入职之后还有考核,一旦通过,就会得到永久职位。

感觉技术员是实验室工作连续的保障之一。我们应该加强技术员的培养。


德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希望以后能再来学习。

习惯手机阅读可扫二维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6720-1054972.html

上一篇:颜宁到底有多牛?
下一篇:为人父母,小儿疫苗怎么选?
收藏 IP: 77.20.112.*| 热度|

14 樊采薇 于志强 王春艳 王林平 冯大诚 强涛 侯沉 杨正瓴 董焱章 武夷山 柳林涛 xlsd ericmapes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