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读了刘安金的博文《博士能干吗》(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0697)深有同感。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本人尽管非山沟所出来,也是来自鲁西南大平原的农村。经过了自己二十多年的努力,再加上亲戚朋友的鼎力支持,于07年顺利拿到硕士学位。迫于经济的压力,经过三思最后决定放弃读博,走上工作岗位。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家庭都要分担一些压力。工作之后,由于对博士的强烈追求,08年又读了在职的博士,攻读博士学位。曾经年轻气盛,曾经对科研的强烈追求,曾经看到自己写的论文变成了铅字,那种兴奋劲现在无论如何都提不起来了。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待问题更现实了,也更全面了,但是也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那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也随着生活再逐渐打折折扣,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不愿意面对的。但是,没办法,生活就是生活!
先谈谈社会。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确实感受到人情在中国这个大国度的重要。农村家的孩子没走出农村跳出农门需要付出比城市孩子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没办法,你的起点比较低,你只能靠你自己努力。数以万计的事实在证明,在中国你没有关系是没有用的。即便你非常努力。殊不知,多少好的岗位被那种有关系的家庭的孩子给占上了。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研究生博士生层出不穷。学校的成人教育也在飞速发展。其实成人教育本是一件好事,能让更多的有上进心而且错过求学机会的人有一个学习的机会,可是现实中却变了味道。现在的成人教育多半是有家庭背景能够安排工作的家庭让孩子混学位的一种方式。据本人所知,有的成人教育的本科毕业生连本专业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明白。学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学校还能赚点钱,何乐而不为呢。有时候同等条件下,博士的竞争力未必能赶上一个成教的本科生。也许有人会说兄弟你还是不够优秀,你要是能成为神舟5号的总设计师,你也会有一席之地的。那我可以这么回答你,毕竟大家都是凡人,那种所谓的人才不多,而且时代造英雄。社会的不公确实打击了好多能成为学者,对科研有着较高追求的年轻人的心。
再谈谈科研。凭借本人对科研的兴趣,尽管此时的我也仅仅是一个在读的博士生。科研经历很短,也可以说或者仅仅可以说对科研能算得上略知一二。发表论文一共也就五六篇。第一作者三篇其中EI检索一篇。可以说在科学网这里我仅仅是一个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但是对于科研认识有那么几点感觉特别强烈。不知道说出来各位是否认同。首先科研你要靠上一棵大树,中国自古就有这么一个名句吗?大树下面好乘凉。要是没有一颗大树,即便你做出的东西水平再高,貌似想得到同行的认可也有所难度。学术界也不是那么太平。本人曾经遇到一个例子,曾经在硕士的时候在一个核心杂志上投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和该杂志的一些专家的看法有所冲突,结果被批的一文不值。那些试验那些数据,都是师兄弟门可以说含辛茹苦做出来的第一手资料。还有导师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教授的大量心血。凭着本人那股山东人不服输的精神,后来转投本学科最权威的杂志,很快回来了意见。两个专家的评价的都非常高,论文在基本没有任何改动的情况下顺利发表了。通过这件事我感慨万千。。。。。
再说说自己的迷茫:去年考上了在职博士。尽管是在职的,家人都引以为自豪。其实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根据自己对写论文的掌握,顺利毕业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而且手头还有两个项目支撑。但是在现实的科研中感觉到我们现在的学术发展已经完全被数值模拟所强奸了。这么说有点不咋文雅,不过事实确实如此。实实在在的东西根本没有深度,文章也上不了什么层次。这可以说是学术界的悲哀。毕竟都博士了,所以一直在琢磨博士毕业之后去干嘛。走学术道理吧,确实有点苦,也不一定能遇到大树。走世俗道路吧,帕玛柳絮咱不会,实在不想笑容满面的去说假话。目前的这种情况实在提不起精神来。我在想,其实我真的不需要从社会得到多少回报,我只是想找回曾经那个积极向上的我。
或许那样心里能舒服一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