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袁隆平:创造世界奇迹的“人民农学家”

已有 2589 次阅读 2015-3-5 21:1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记者 倪伟波综合报道





2014年10月10日,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的试验田里,金黄的谷浪随风翻滚。
 
此刻,试验田里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测验”。
 
现场等待结果的人们表情凝重,紧张异常,只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神情淡定,并告诉大家“没问题”。
 
“102.6亩超级稻高产攻关片算术平均亩产1026.7公斤。”世界水稻史上大面积亩产的新纪录诞生了!当农业部验收组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宣布这一“成绩”时,在场所有的人都激动不已,但老人只是自信地微笑着。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特地发来贺信,对这一世界奇迹表示祝贺:“超级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不仅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又一次登上世界巅峰,表明中国人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将对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如此高的评价,老人依旧一笑而之,因为他还有着更豪迈的梦想:实现每公顷产量16吨。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瞩目世界的“四连跳”
 
“民以食为天”。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全国性大饥荒的袁隆平,深切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和分量,也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做什么。
 
当时,整个科学界一直奉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为正统,而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则备受批判。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经过多次试验之后,开始对“无性杂交”的正确性产生质疑。于是,他一反常规,改变方向,直击禁区,毅然选择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难题进行攻关。
 
这一选择,就是一辈子。
 
无论是遭遇政治上的暴风雨,还是科研上的重大失败,在充满荆棘的杂交水稻探寻之路上,他的脚步从未停止。
 
袁隆平永远也忘不了1968年5月18日这一天。
 
他视若生命的试验田里的秧苗被人连根拔起,整个试验田被彻底破坏。事后第4天,心痛不已的袁隆平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中找到了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他的坚韧和胆识,使他一直成为科技创新的领跑人。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首创“三系法”杂交水稻。
 
1973年,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他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杂交稻比常规稻每亩普遍增产50~100公斤。
 
可是,袁隆平知道,“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方法还存在“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的缺陷,因此,他选择继续研究攻关。
 
1986年,他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向“一系法”迈进的设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成功,“两系”平均产量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袁隆平并不满足。他又进一步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从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2004年第二期的亩产800公斤、2011年第三期亩产926.6公斤,到2014年的亩产1026.70公斤,在袁隆平的技术路线指导下,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在14年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四连跳”。
 
“搞科研,就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袁隆平说。
 
我的“禾下梦”
 
2014年1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在这里,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是他第二次登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对于荣誉,他看的很淡。他常说:“电脑里种不出水稻,荣誉不能当饭吃。”当人们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时,他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先行者。”
 
他的科研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为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如今,中国的杂交水稻在海外的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美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实现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因此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我的夙愿之一就是帮助其他国家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不仅为印度、越南等国培训过科技人员,还亲赴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传授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同享丰收的喜悦。很多人在告别饥饿的同时,都记住了这样一个名字:袁隆平。
 
尽管荣誉等身,可这位“80后”不为所动,因为他还在为自己的梦想奋进。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希望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第二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有 22.5亿亩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杂交稻,生产粮食1.5亿吨,可以多养活4~5亿人口。”耄耋老人充满希冀,再次开启迈向“90后”的新征程。■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袁隆平及其团队牵头的国家“十二五”“863”计划课题“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成果“Y两优900”,在湖南的4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首次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过千公斤的目标,标志着第四期超级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5年2月刊 封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872232.html

上一篇:谢和平:探索低碳循环技术 实现“美丽中国梦”
下一篇:饶子和:牢记使命 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收藏 IP: 211.100.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