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贝尔实验室:造物天堂与创意工厂

已有 4184 次阅读 2013-6-27 22:1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实验室, 创意, 天堂

1925年,时任AT&T总裁的华特·基佛德(Walter Gifford)收购西方电子公司的研究部门,成立 “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AT&T和西方电子各拥有该公司50%的股权。

然而谁也无法想到,当初基佛德的这个决定,为当今世界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助推力。

1985年美国前总统里根为贝尔实验室(Bell Labs)颁发了国家技术勋章,使它成为美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科研机构。

如今,作为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创新引擎的贝尔实验室,对于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科学家而言,肯定不仅仅是一个名字。

这里,是“造物者”们真正的天堂。


创意工厂


如果你以为美国人民在听到苹果、谷歌和“脸谱”的大名时,回忆会被牵动,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贝尔实验室才是美国人真正耳熟能详,并且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一家创新科研机构。就像作家乔·格特尼在他的《创意工厂》一书中所描述的:“贝尔实验室是为世界创造未来的实验室。”

确实,贝尔实验室为全世界带来的科学创新,甚至可以说创造了人类的现代科技生活。

从1925年起正式运作至今,贝尔实验室一直担当全球先进电信技术的龙头角色,其发明创造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数据网络、晶体管、激光、数字信号处理(DSP) 、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一连串改变世界、令世人耳熟能详的巨大发明,都诞生在贝尔实验室。这其中甚至还包括第一颗通讯卫星、第一个蜂窝电话系统、第一个光纤电缆系统。据统计,现代社会家庭使用的电子产品中至少有20多种源于贝尔,它们包括电话、电视、遥控器、录像机、无线电收音机、立体声、激光唱机和电脑等。

在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乔治·史密斯与华裔科学家高锟分享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贝尔实验室历史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达到13人。80多年来,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共获得超过3万项专利,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项专利诞生。这些数字令人咂舌。

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水平高而且擅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正如美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罗伯特·怀特所言:“美国的问题不是缺乏基础研究而是未能充分将科研转化为商业用途。贝尔实验室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

贝尔实验室能够保持如此高昂的创造精神,与其在基础研究上长期稳定的投入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贝尔实验室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和财力占其总数的10%左右,这一比例至今未变。然而除了稳定的投入作为保障,贝尔实验室丝毫不局限的研究范围,也使得创意的产生源源不断。

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范围很广,一直为多数工业实验室甚至某些大学所不及。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来自物理学、化学、电子计算机科学和其他科学领域。贝尔实验室前总裁金钟勋曾透露,贝尔实验室总是力图从世界各地的大学中招募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而且创造了可以使科学家们根据自身兴趣结成研究团队的工作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让他们自由解决一些最复杂的问题。

自成立以来,贝尔实验室一直认识到多维度的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的相互作用是发明创造的关键所在。但贝尔实验室的特点不仅仅在于对学科的定义,更表现在有其独特的“科学家网络”。科学家们如何与客户、企业进行互动,如何在彼此间汇聚新思路。在贝尔实验室看来,许多最著名的发明,其实都来源于科学家们在午餐时间与他人分享的一个实验结果。

能够超越研究与合作,恰恰也是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能够迅速将伟大思想从实验室投入市场的一个原因。这是贝尔实验室根深蒂固的文化,同时也是它的使命:“做创新研发无可争议的行业领导者,为阿尔卡特朗讯在市场上提供决定性优势。”


贝尔在中国


贝尔实验室的“野心”绝对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土。

“贝尔实验室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这使得我们的研究人员能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并且随着贝尔实验室的全球影响力,使我们拥有从不同的角度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贝尔实验室如此宣称。

实际上,贝尔实验室的这种全球影响力正是依靠其在全球8个国家的实验室构建的网络实现的。

除了坐落在美国新泽西州宁静的墨累山园区的本土实验室,如今,贝尔实验室已经覆盖到印度、韩国、中国、爱尔兰、德国、法国以及比利时。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8个贝尔实验室中,更是开出了独特的“中国之花”。

1997年,中国贝尔实验室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正式成立,从而揭开了朗讯科技与中国合作的新篇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贝尔实验室从人员规模到研发体系都得到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经发展为由基础研究院、先进技术院以及移动通信研发中心组成的强大研发实体,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应用到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全过程。

如今,中国的贝尔实验室更为侧重无线和固定接入技术的前瞻性研究,近年来参与了通信技术行业众多国际和国内标准的制定。在2013年揭晓的贝尔实验室终身荣誉称号——“杰出工程师奖”评选中,全球62名获奖者中有10名来自中国。

“在中国的贝尔实验室不仅承袭了我们传统的‘DNA’——积极主动创新、充满激情研发,而且拥有世界其他贝尔实验室没有的优势——规模最为庞大的中国市场。未来将进一步证明中国贝尔实验室对全球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2013年走马上任的贝尔实验室新任总裁吉·里藤豪斯(Gee Rittenhouse)接受采访时对中国贝尔实验室的表现赞不绝口。

今天的贝尔实验室,拥有的不仅仅是超前的发明和研究,更是与企业和市场紧密结合,努力让相关发明成果更高效地投入使用。■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6期 学界·实验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703319.html

上一篇:顶层设计有助交叉学科发展
下一篇:高考志愿填报之我见
收藏 IP: 106.3.115.*|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