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新药创制的企业经

已有 4020 次阅读 2010-9-15 14:51 |个人分类: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药创制, “十二五”课题

重大新药创制“十二五”课题申报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消息人士表示《生物医药振兴规划》也要揭开面纱。
 
这让人联想到一年多以前出版的一期《科学新闻》,这期曾经报道了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第一批课题,当时这组报道引发了学界和医药研发界人士的强烈关注。
 
当时我们刊登这样一篇文章,目的并不是散布课题承担者拿到多少钱进而让大家议论,而是希望资金的分配能尽可能在透明的基础上做到合理,最终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创性重磅炸弹级药物。
 
从医药原创的角度出发,毫无疑问学界需要承担重要的工作。原始创新通常来自公立科研机构,而从中国的情况看,企业研发实力相对偏弱和资金投入不足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状。
 
在这个意义上,新药创制为中国医药研发送去了强化的团队和亟需的资金,其意义无论如何不能低估。
 
然而,正因为重大专项与以往的常规科研资助相比强度大得多,从立项到结题时间则相对偏紧,所以这一专项就更需要从管理的角度狠下功夫,把钱花在刀刃上。
 
这意味着,从立意上,新药创制必须从现实出发,符合科学的规律。国际上开发一个全新药物通常需要10亿美元和10年以上时间,不可能指望我们具有相对低的人力成本优势,用专项的几十亿资金,几年内就拿出30~40个全新药物。目前专项中提出的这一目标,其政治宣示的意义远远高于实际的能力。
 
其次,资金的分配如果不能保证完全合理公平,那么就需要尽可能透明,尽可能引入第三方评审,尽可能引入公开的申诉机制,通过项目之间的博弈(项目本身的质量在这种博弈中必然会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通过人脉关系来决定资金投放。
 
在此基础上,必须尽可能广泛地引入各种类型的课题申请人和承担人,让提出申请的课题百花齐放,同时要通过合理的分析和熟悉市场与医药研发趋势的第三方、甚至是国际评委判断,选择重点扶持对象。资金分配撒辣椒面式的折中和平衡,能创造短暂的和谐,但不能带来真正有意义的创新药物。
 
而引入各种类型的课题申请人和承担人的关键,还是能让那些把握医药研发的脉搏、熟悉市场前景、了解产业运作规范的企业界人士担当主角。
 
目前的专项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课题,但是“产”通常被界定为大型国有药企,而这些药企往往缺乏足够的研发实力和研发动机,因而事实上“产学研”中的“产”沦为陪太子读书,任务主要落在了学界人士手中;而中国学术机构尽管原创能力更强,但是普遍在制剂、发酵、纯化、优化、中试等工艺环节能力不足,更关键的是对于新药研发的市场工作认识不足。要知道,一种新药并非科学上过关就一定能收获圆满的市场销售,而如果新药创制资助出来的药物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一项目就很难称得上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游离于主持专项评审的学界权威之外的各种医药研发企业和个人,就应该被纳入到专项中。这些人包括活跃在国际医药领域的委托研发机构、各种注册在国外的华人医药研发公司、以及跨国药企中国研发中心的高层专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更有创造力和医药研发能力的群体,大多数并没有被纳入到重大新药创制的体系中,不论是作为评审专家,还是作为课题申请人和承担人。
 
当然,这一工作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这批人面向的是国际市场,游戏规则是“洋人”的逻辑,往来的圈子也与主持专项评审的学界权威不同。
 
但是无论多难,这项工作一定要做。如果要让中华智慧绽放出引领世界的新药,摒弃偏见、在透明化基础上的充分融合,都是题中之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363328.html

上一篇:从碳排放第一大国说起
下一篇:科学打假的逻辑——科学新闻对决肖传国教授的反思
收藏 IP: .*| 热度|

3 刘卓荣 刘凡丰 zy88093139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