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仿生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rtinluomin

博文

论清华博士毕业“新规”的适用范围

已有 11125 次阅读 2019-4-25 09:11 |个人分类:高校改革|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毕业, 论文发表

清华大学提出了博士生毕业的新规定“取消了发表论文的要求”,并提出了中期考核淘汰,就业分流指导等一系列配套新措施。这是与国外高校一致并轨的第一步。表面上看似乎降低了博士毕业的要求,但细细思考,反而是大幅度提高了对博士生的要求。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硕士生也是可以发表SCI论文的,名牌大学的本科生也能发。博士生不仅要发论文,还要做创新性强的工作,解决基本的科学问题或行业的瓶颈技术。清华这次的改革不仅取消了论文要求,还同时考虑了严格中期考核,博士分流,淘汰不合格的博士,引导博士分流就业等一揽子政策,这些配套措施是新规能够取得实效的必要保证。为清华点赞,走出了高校学术改革的里程碑的一步。

国内博士要求发表论文起自南京大学,当时在国内引起了一片赞叹,继而竞相效仿的浪潮。自那时候起,国内论文数量扶摇直上,赶英超美,后来居上。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博士生培养人数和SCI论文数量已经名列前茅,我们又一次重新审视这一制度,清华大学敢为天下先,做出了引领性的示范。对于清华新规来说,论文目标其实是一个隐含的目标,这目标以前强调的太多了,导致一叶障目,忽视了创新这个大目标。现在高水平高校可以不需要去强调了,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博士生已经实现了论文的发表,不能发表论文的都在中期考核淘汰了,所以现在是强调大目标的时候了。大的目标已经隐含了这个小目标。就如同清华规定四六级同时考,其实四级仅仅是个小目标,所有人都是奔六级这个大目标去的。清华的政策会很快在国内普及,并成为博士毕业的新要求吗?让我们探查一下背后的真相吧。

国内外科研的情况确实有一些差异。国外做研究的基本上是项目招聘的研究助理和博士后,他们负责做教授申请的项目研究。而博士则是处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研究氛围下,可以较为自由的选题,做探索性创新强的研究,因此毕业并没有一定发论文的强制要求,不少国外博士的第一篇论文是毕业后才发出的。原因有三,其一,越是创新强的研究风险性就越大,难以保证发出高水平的论文,有时候还会失败;其二,博士生处在一个科研培训的过程中,个体差异性和选题差异的因素不可控。有些很快进入角色,研究较为顺利,有些则迟迟打不开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个人能力的差异,一是选题的差异。其三,国外博士侧重于培养人才,他们不是完成项目的主力军,所以没必要设置论文压力。

国内的情况有所不同。国内项目劳务费用偏低,很难养的起博士后和研究助理。也缺少这样的研究体制(目前国内也只有清华大学这个档次的学校具备了这些条件和体制)。所以只能靠研究生来完成教授申请的项目。好在博士之前有一个硕士培养阶段,博士算是熟练工,可以上手作较为独立的工作。所以完成项目的论文是靠博士来做。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博士要求SCI文章的初衷吧。另一方面,国内的博士毕业如果没有论文发表记录根本没有学校会招聘,即无论文就等于失业,而国外毕业的博士极少能直接找到正式的教职,绝大部分流入博士后市场,这个市场上不仅看论文发表记录,还看重专长,你研究方向和博士后课题组的契合度,只要你的博士导师愿意写出强力推荐信,找博士后的职位还是较为容易的。国外很多博士毕业是直接去企业就职的,单位就更加要看专业和职位的匹配程度了,文章显得并不是太重要,毕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要求还是有所差别的。

除了以上国内外科研体制的差异导致对博士毕业发文章要求的不同,还有一些现实原因导致无论是导师,还是学校都要求毕业前要发多少,什么档次的文章。其一是国内的很多课题组研究缺乏连续性,一个人离开了没有后续人接手工作,所以如果他的研究工作不总结出来文章的话,基本就等于白做了。其二是国内博士基本上都去高校就职了,他们到了新学校,科研还没有起步,处于一穷二白,没钱没实验室的尴尬境地,还要发文章评职称,难免要用博士期间的积累去应急,所以毕业了再发原单位第一单位的文章在国内基本上不太现实。

人类历史上在时间和空间存在的事物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南京大学最初要求SCI文章作为毕业条件也是适应当时的国情的,从而也推动了我国科技和国际的接轨。只是发展到今天,我们并不满足简单用SCI论文来考核博士的水平,这才有了清华大学的举措。以前的“唯”,和现在的“不唯”,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中国地域极广,各地发展差异性大,对于发展程度远逊于清华大学的普通高校,也还不是能“东施效颦”的时候,所以这个政策目前有其适用范围。由此可见,清华的博士新规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在全国高水平大学普遍实行,但是要推广到其它普通高校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普通高校并不具备一流高校的配套体制和研究实力。即使要推广,也不要一刀切,而要在具备条件的一流学科或博士点逐点推广,并配合中期考核和博士分流措施以保证博士培养质量不仅不降低,而且还能稳步提高。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925-1175371.html

上一篇:如何进行期刊论文投稿(3): 综述文章哪里找?
下一篇:能源和环境催化材料研究所在电催化固氮领域取得研究进展
收藏 IP: 124.224.89.*| 热度|

12 李明阳 安海龙 王从彦 李东风 刘玉冰 黄永义 鲁学星 汪浩 马军 牛丕业 杨金波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