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仿生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rtinluomin

博文

科学去哪了? 精选

已有 10027 次阅读 2016-9-18 11:20 |个人分类:高校改革|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 论文发表, style, 科研氛围

    近,世界权威机构评选的300位对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中国仅仅入选3位,这与中国目前世界论文发表排名第二,科研投入占全球的20%,134名入选高被引论文科学家(排名第四)等显性指标显然有些格格不入。我们不仅要问,何以如此之高的投入,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质量上却差强人意呢?科研的经费投入上去了,硬件的设备和仪器到位了,各种人才引进了,为何只产出了泡沫论文,而缺少真正贡献于科学的科学家,我们的学者在思考重要的科学问题吗?他们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吗?他们目前面临的考核仅仅满足了学术政绩的要求,但是却离世界一流渐行渐远。这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取决于科研的管理模式,在此我很不情愿使用“管理”这个词,因为我压根就不认为科研能够靠管理“管”出来,而是靠科学家实实在在想出来和做出来的。如果还沿用管理的那套思路,科研永远是不能做好,永远只是服务于管理,从属于管理,被管理而无法发挥其自主的创新发展。既然科研不能“被管理”,那么它的发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应该如何去组织和实施呢?

做科研不外乎“人”、“财”、“物”,看看我们少些什么!近些年国内派出了大量的访问学者,有些高校甚至祭出了没有国外访学经历不能评教授的“利器”,也有一大批在国外研究机构做博士后的高端人才,他们学成回国,加入了我国科研队伍,因此从人才积累来说,我们已经渐渐和世界接轨,和国外的差距在缩小;国家对与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最早的8万,增加到30万,再到80万元,青年基金更是为年轻博士提供了第一桶金,凡是在科研上有点想法的博士,基本都能有项目可做;各种科研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创新平台比比皆是。很多国内的高校也不差钱,动辄上亿的资金投入不可谓不多,设备仪器也“汗牛充栋”;虽然在“人”、“财”、“物”好像都不差,可是总觉得“缺”点什么呢?

记得论语中有一段记述孔子问志于弟子的故事很生动形象。子路冉有公西华纷纷作答,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之道,皆有志于政(管理国家)。唯问到曾晳的时候,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可见孔子之志不在仕进,不汲汲于荣禄,而在求道向学也。今人有曾子之志者几希,学道无涯,故难等大雅之堂! 对了!中国缺少点科学的氛围、科学的品味和科学的传统,或者说我们败坏了科学的氛围、丧失了品味、丢失了传统!

虽然在英国的访学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是却给予我太多的怀念,怀念坐在阶梯教师中听报告的时光,有时候难免也会在报告中熟睡一会;怀念在办公室度过的时光,每个人的生日都是一次小型的party,每个人的毕业答辩都是一次小型的庆祝酒会,每次的报告会后都能品尝到香槟酒和精美的茶点;怀念每一次作实验的感觉,万事俱备,好像只等灵感从头脑中悄悄降临。教授并不是想像中的严肃,平常喝着咖啡,似乎漫不经心和大家聊着课题的进展,组会的时候还常和大家轻松的开着玩笑,但教授总是被人仰慕的,他决定科研的方向,分配给每个人各自的工作,有时候只是一个邮件或只言片语,但是确能给予很多的灵感和指引。教授也总是最勤奋的,虽然他的办公室和大家不在一起,但是大家知道他总在那里,每次听报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总能第一时间和报告人提问交流,整个团队的成果的档次直接取决于教授的品味和高度,教授几乎总能站在比所有人都高的位置来观察事物。如果他来写论文,总能投到顶级的期刊。我们缺少一点什么,也许是曾泳春 在《我的理想》中描写的那样,“∙∙∙∙∙∙于科研环境,其实我是有理想的。我的理想是有一个优雅的办公室,∙∙∙∙∙∙我为他们每人安排一个座位,他们可以自由地在工作室里看文献、处理数据、编程、写论文、讨论、聊天,我也可以方便地和他们厮混就好了。∙∙∙∙∙∙工作室正好能坐下所有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和他们一起做科研,一起出成果,一起度一段人生,这样就好了。”如果这样的理想能实现,中国就走在了通往“世界一流”的正确方向上了。





延伸阅读:

光明日报:“高精尖”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土壤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9/356454.shtm

我的理想(曾泳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100277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925-1003532.html

上一篇:牛校教授强在哪里?
下一篇:评OA期刊论文的中国制造
收藏 IP: 111.113.77.*| 热度|

21 苏德辰 马德义 陈南晖 韩玉芬 鲍海飞 杨正瓴 曾泳春 黄永义 郑小康 宁利中 晏成和 史晓雷 黄仁勇 殷婷 彭思龙 王成玉 罗祥存 ljxm zjzhaokeqin ghzhou5676 shenlu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