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dj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tdjh

博文

恭贺《施聚生教授学术文集》出版--我为恩师学术文集执笔的序言

已有 3938 次阅读 2012-7-2 11:2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出版, 教授, office, center

   

恭贺恩师施聚生教授学术文集出版

公元2012年仲夏对我们这些施聚生教授的弟子而言,绝对是个不平凡且值永久纪念的时节。这既不因神九对天宫一的深空吻恋,也不因欧洲杯鏖战正酣,更非因伦敦奥运的火炬行将点燃,而是因为多年来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一个夙愿终得实现――汇总恩师从教以来的教研成果,出版一本浓缩其学术思想、思维方法和教学经验的《施聚生教授学术文集》,将恩师的学术精华永留世间,启迪来者。特别可喜可贺的是,该文集出版恰值施聚生老师80寿辰,也是他从教57周年。她是我们这些弟子献给施老师最真挚、最开心、最珍贵的生日礼物,吋呎之间,意义非凡。

半个多世纪以来,施聚生老师一直从事近炸引信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引信作为终端毁伤武器弹药的大脑,担负着其探测目标、识别目标和最佳炸点起爆控制的重任,因此“引信设计与制造”成为了我国首批建立的国防军工专业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提高弹药毁伤概率的需求,无线电引信应运成为了引信的主流体制,施老师正是我国无线电引信专业的主要创建者和发展见证者。上世纪80年代,在被称为我国第一代引信技术领域四大台柱的李维临、何营台、许哨子、叶英老前辈相继离退后,施聚生老师与马宝华、张清泰、杨欣德一起被称为我国第二代引信技术专家的杰出代表。作为原国防科工委“引信技术专业组”(现为总装备部“引信与火工品技术专业组”)资深成员,他是国内公认的无线电引信技术领域的学术权威。他在行业内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1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无线电引信的机理研究,创立了无线电引信的“自差收发理论”,为无线电引信研究与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2)创建了无线电引信技术专业,组织编写了系列无线电引信专业教材,有力推动了我国近炸引信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3)将信息理论应用于引信技术,揭示了引信的信息作用过程,有效提高了近炸引信的信息获取与信息对抗能力;(4)组织开发了一种新体制近炸引信――电容近炸引信,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多个弹种上得到了应用,为提高我国终端毁伤武器装备水平作出了贡献;(5)以电容近炸引信为平台,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半实物打靶仿真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弹目动态交会特性的静态检测问题。上述几方面可在本文集中窥见一斑。

1933630,施聚生老师出生于广东汕尾镇,其父是当地一位知名医生,母亲是革命烈士。他早年走上了报效祖国的求学之路,于1951年考入大连工学院,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该院机械系毕业,由国家统分到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任教。起初师从李维临教授和前苏联专家库里柯夫教授主攻引信技术。1959年创建了国内最早的无线电引信专业教研室,作为教研室主任,我国率先开展了无线电引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60年根据无线电引信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求,他与秦慰泉老师一起编写了国内最早的无线电引信专业教材――《无线电引信设计原理》。并于1965年经国防科委批准,开始招收、培养第一批“无线电引信”专业本科生。1979年,他与郑链、张清泰、张玉铮老师合编了《非触发引信设计原理》,该讲义成为 “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10余年培养正规近炸引信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必修课教材之一。追溯我国无线电引信发展历史,是从1958年解剖、分析和仿制抗美援朝所获美国无线电引信开始的。后来国务院第五机械工业部为加强对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于1974年成立了“无线电引信攻关领导小组”,由兵器212所叶英研究员任组长,施聚生老师与5124厂范仰南厂长任副组长。在该小组领导下,先后攻克了电源噪声、电池激活时间、无线电引信实验室内测试等若干“瓶颈”问题,大大缩短了我国第一批无线电引信的研制周期。在接下来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三个无线电引信型号产品的国家设计定型。《非触发引信设计原理》正是在总结这些型号研制经验、收集整理技术资料基础上完成的。该小组对推动我国无线电引信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原国防科工委“引信技术专业组”。上世纪7080年代,施老师针对无线电引信单机电路的特点,从振荡器的平衡与稳定入手研究自差收发机工作机制,撰写出了《自差收发理论》。该书首次在国内系统地阐述了自差体制无线电引信的工作原理,成为了无线电引信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教材,该理论也为后来进行的无线电引信抗干扰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近炸引信领域,施老师十分重视新体制、新原理引信开发。80年代,为提高近炸引信抗电磁干扰能力,扩展应用领域,他带领85专业老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电容近炸引信的预研和型号开发工作。1988年通过空军招标中标,组织开发了我国第一个以电容近炸为主的多选择引信,于1996年定型。该体制引信技术先后在反坦克导弹、火箭弹、迫弹、榴弹等多种弹上得到推广,并荣获国家发明奖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借助电容引信型号研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半实物打靶仿真技术研究,组织开发出了可反映电容引信内部工作状态并可预测炸高(或作用距离)的电容引信遇目标作用仿真系统,有效解决了弹目动态交会特性的静态检测问题。在半个多世纪的教研生涯中,施老师十分注重应用哲学思想指导其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早在80年代他就写出了“论引信的内部矛盾” 的应用性哲学论文,系统地阐述了引信的矛盾属性,深刻揭示了引信的作用机制。90年代,为适应我校“引信技术”博士学科点教学改革,他和马宝华教授等在本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中设立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学位课,并多年主讲该课程,提升了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他将信息理论应用于引信技术,揭示了引信的信息作用过程,提高了近炸引信的信息获取与信息对抗能力。90年代末,将该技术思想成功应用于我国某无线电引信抗干扰改进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老师学术思想活跃,热心学术交流与学术社会服务。曾担任“中国兵工学会引信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特种装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兼职。19894月应美国战备协会邀请,施聚生老师与南理工的陈庆生老师代表我国引信专业委员会参加了美国第33届引信年会,与发达国家引信同行切磋、交流,开我国引信技术领域国际交流之先河,由此揭开了中美引信专家技术文流的序幕,助推我国引信技术加快赶超美俄军事强国的步伐。

老师为我国近炸引信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术成果累累,是惠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因篇幅所限不一一赘述。该文集主要收录了他以及他与众弟子们合著的代表性学术论文。由于引信技术是一个保密性极强的专业,某些学术内容精彩的内部论文未能收编,甚感遗憾。因统编时间及水平所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国内外同行不吝指点、斧正。  

老师于1999年从教研一线退休后依然热情关注近炸引信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努力发挥余热,为专业发展献计献策,经常抽时间给我专业教师、研究生或授课或做学术报告,阐述国内外技术前沿,传授教学经验。听过报告的都切身感慨受益匪浅。

回眸施老师的教研生涯,他酷爱教师职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人低调,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先后培养了近4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遍布海内外,可谓桃李芬芳。目前大多从事军工领域的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多为兵器和航天领域的科技带头人或科研骨干。每当我们这些弟子们或聚会或出差见面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谈起恩师,他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学术严谨,可谓一丝不苟。施先生在学术严谨方面闻名北理工,享誉引信界。他敏锐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术作风、孜孜求真的敬业精神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大受裨益。

师恩深似海,教诲伴终身;

师恩浩荡,回报一生也难偿;

师情悠长,弟子们永生不忘。

在施老师80华诞之际,弟子们诚挚感谢他多年来对我们的人生导航、学术指点及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衷心祝愿他及张梅珍师母健康长寿!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开心、如意!

 

 

全体弟子于北京怀柔宽沟市政府招待所

2012.06.2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865-588083.html

上一篇:人生质量指标兼开年心语
下一篇:为《董亮马拉松长跑图片集》的题词
收藏 IP: 219.143.205.*| 热度|

1 任胜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