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农林专著部吴卓晶的个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zjeditor

博文

“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现状与策略”入选“2014新媒体蓝皮书“

已有 3527 次阅读 2014-6-26 10:17 |个人分类:我的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策略, 融合, 机构知识库, 社会化媒体, 网民共建

文章来源:刘君, 吴卓晶.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现状与策略. 2014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P258-27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 

人民网转载地址: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710/c14677-25266028.html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机构和网民共建知识库的发展现状以及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的现状,预测了知识库和社会化媒体融合的趋势,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尤其提出“社会化知识库”的概念,并认为社会化知识库的权威性,首先来自其提取信息和用户使用过程痕迹的保留、可查询。其次才是信息的准确和公正。建议知识库和社会化媒体开始就融合一体,使知识库长着走到百姓门口的腿,社会化网络平台长着接通历史记忆的大脑


目前,一些科研单位、出版集团、地方政府甚至企业都在建设各自的机构知识库。一些机构知识库和不少web1.0网站、电商和web1.0手机客户端都在尝试社会化改造,同时,社会化平台又在利用网民共建的优势,尝试建设自己的知识库。但是,社交化平台知识库建设与机构知识库和web1.0媒体网站的社会化这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几乎是并列进行的,没太多交集,而且几乎都不成功。如果在设计阶段,最起码在建设过程中,让二者产生交集,就能事半功倍。

1  国内外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出版技术的完善,开放存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形成了3个分支,即开放存取期刊、学科知识库和机构知识库。机构知识库发展最为迅速[1]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简称IR)是利用网络及相关技术收集、整理和保存一个机构或多个机构所生产的知识产品,形成一个数字形式的学术数据库,允许机构及机构外的成员通过互联网免费或授权获取使用[2]

机构知识库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及其结果作为公共资源发布和最大限度地支持开放获取。通过更开放的许可协议和科学社群规范允许对已有的工作进行创造性的重用和修改;使所有信息供人类、机器阅读;提供开放API,提供基于科学文献的附加服务甚至多层级更强大的服务。就实践现实看,其开放落后于其提倡的理念,落后于靠全体网民边写边修改的维基百科,更落后于开放转载、收录、评论信息同时,开放朋友关系圈、位置信息的社会化平台。机构知识库面临刚建成或尚未建成,即落伍的境地。

1.1  国外机构知识库发展现状与趋势

全球机构库统计网站开放获取知识库名录 (The Directory of OpenAccess Repositories,简称OpenDOAR),提供对机构库的国家/地区分布、类型分布、内容分布以及使用软件情况进行详细的组合统计分析,并可以各种图表方式予以展示[3]


图4  2006-2014年世界知识库的动态增长趋势[4]

截至2014年4月2日,世界范围内在该网站注册的知识库总数为2616个,其中机构知识库为2212个[5],占84.56%(见表4)[6],与2009年何琳[7]统计的结果895个相比,在5年的时间里增长1317个。

表4 OpenDOAR中机构知识库的国家分布情况5,6

数据采集自2008年04月01

数据采集自2014年04月02

排名

国家

机构知识库数量

占总数百分比/%

排名

国家

机构知识库数量

占总数百分比/%

1

美国

206

23.02

1

美国

441

19.94

2

德国

113

12.63

2

英国

221

9.99

3

英国

89

9.94

3

德国

169

7.64

4

日本

68

7.60

4

西班牙

111

5.02

5

澳大利亚

52

5.81

5

法国

85

3.84

6

荷兰

42

4.69

6

波兰

85

3.84

7

加拿大

32

3.58

7

巴西

83

3.75

8

意大利

31

3.46

8

意大利

75

3.39

 

其它44国

262

29.27

 

其它81国

942

42.59

 

合计

895

100

 

合计

2212

100

从表4可见,OpenDOAR中注册的机构知识库从2008年遍及52个国家增加到2014年遍及89个国家;登记的机构知识库数量以美国最多,从2008年的206个增加至441个,而占全球机构知识库总量却由23%降至20%。欧洲的机构知识库总数达1211家,约占OpenDOAR机构知识库总数的55%,其中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波兰和意大利排名均在前8位。

   1.2 中国机构知识库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着手建设或正在建设本单位机构知识库。国内已建成的有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澳门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国家科学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下属的60多家研究所, 还有台湾机构典藏等机构知识库[8]

截至2014年4月2日,在OpenDOAR登记的中国机构库有39家,排名为第15位,与欧美等国相比,差距还很大。中国科学院占有27家(见表5)。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机构知识库数量虽然不少,但因OpenDOAR登记的数量较少,供开放获取的机构知识库数量不多。


表5 OpenDOAR中登记的中国机构知识库列表[9]


   中科院知识库自2007年开始着手建设。建设完毕后,中科院的100多个研究所将在知识库中分享其科研成果,并供全民免费阅读、下载和利用。中科院知识库专业而权威,但是对普通民众来说,要找到这个知识库,需要知道这个知识库的名字,并搜索才能找到。虽然是开放的机构知识库,由于彼此独立并增加了搜索的门槛,大大降低了科学普及效率,所以仍然处于半开放甚至封闭的状态。

观察2006年至今中国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状况可见,机构知识库数量自2012年开始迅速增加,之后一直处于平稳的增长趋势,见图5。


图5 2006-2014年中国知识库的动态增长趋势[10]

   1.3 机构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的现状与趋势

纵观国内外的机构知识库网站,发现仅有部分网站具有RSS订阅或者简单的review或comments等评论内容,有的在机构知识库网站首页建有可参与讨论的社区(communities),提供浏览数量的报告等。而其中评论内容为零甚至根本没有评论版块的并不少见,比不了维基百科,更不能与Facebook、LinkedIn、Twitter和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相比了。

2013年冯英华等[11]调查了常州、苏州和无锡三市7所高校教师使用过Web2.0技术工具的教师认为其具备的优势包括:互动性比例最高,为94.64%;其次为即时性,比例为92.21%;个性化比例为87.83%,人性化为82.02%,多样化为78.60%,易用性为71.85%,专业化为66.96%,智能化为62.11%,开放性为41.57%。很多学者开始积极研究机构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的融合情况,但是目前还未见真正采用了web2.0技术的机构知识库。

在机构知识库社会化脚步迟缓的同时,社会化网络平台(媒体)却在进行数据库的建设,网上选车、选房、选数码产品等网购已经普遍。近几年,社会化网络平台(媒体)热炒大数据,企图建立自己的知识库王国;大的网络平台(媒体),则布局自己的云计算,来对接自己的社会化网络。

1.4  构知识库存在问题

     1) 缺少出版+大数据+新媒体的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产品经理人才

知识库和网络平台(媒体),分别有互动性(交互性)和数据库(大数据)的诉求。双方据于不同概念的背后,是双方对彼此理念理解的不到位。做知识库的多是出版和图书馆领域专家,他们对社会化的理解停留在web1.0概念,如互动性方面,不少人是从来不用微博和微信的,对云计算和大数据也停留在了解层面。同样,搞社会化网络平台(媒体)的人士,多是学习和从事通信、计算机、新媒体领域的专家,他们几乎没听说过“开放存取”,对知识库的理解,也多是停留在数据的检索和比较,就是谈到大数据,也往往是实用主义的。机构知识库在建设过程中缺少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国内外机构知识库构建的瓶颈。

     2) 机构知识库团队成员拓展学习意识淡薄

从国内外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现状来看,知识库和社会化网络平台(媒体)基本走着极少交叉,甚至是互不交叉的两条路,机构知识库融入基因更先进的社会化媒体的意识淡薄。团队成员不愿意接受新思潮、新工具,导致团队进入社会化媒体的整体意识淡薄,从而决定了机构知识库固守着原来的盈利模式、流程。这也是目前国内外机构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 专家学者对机构知识库认知不足

机构知识库在建设过程中,往往由员工逐条上传信息资源,工作量大,并常常遇到机构内专家学者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致使知识库内容完善和更新缓慢,缺乏对用户的吸引力。当员工只关注提供内容时,却无法顾忌机构知识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用户。服务落后,更加削弱了用户使用的热情,导致恶性循环。

     4) 缺少研发盈利模式的产品经理人才

机构知识库多是得到政府的资助构建,在后续的经营过程中,由于缺少专业的产品经理,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使机构知识库举步维艰。按照互联网思维,基础服务不能向用户收费,但可以向广告商等第三方公司收费。拓展知识库的功能、连接多个独立的知识库、进行网站改版等等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没有盈利,仅靠政府有限的资金支持,很难进入良性循环。

2  网民共建知识库发展现状与趋势

Wiki中文译为“维客”或“维基”,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书写和维护,每个人都可以修改网页中的内容或者回复修改前页面,最成功的是维基百科。而在中文网络中,百度百科成长非常迅速[12]

   Facebook、微博等社会化平台,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大量网民开始在其内部进行检索资料,使其初步具备知识库的功能,它们和维基百科内部的信息贡献者,都不乏机构的身影,但机构拥有的权利与普通网民没本质区别,所有也统称网民共建。

2.1  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英语:Wikipedia),是由设在旧金山的非营利的基金会(维基媒体)经营,其管理者和编辑群体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组成。基金会执行官贾德纳说,维基百科创设的宗旨,就是集合大家的知识和智慧,创造一个无所不包的知识库[13]。身处世界各地的网民自发贡献内容,在短短数年间造就了规模超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Encarta(微软的电子百科)的网络百科全书,并成为大量读者查找资料的有效来源13

维基百科在多个方面堪称Web2.0时代的楷模,在用户自组织管理、用户激励、词条编辑功能、审核机制、版权保护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出色13。维基百科最高明之处就是推出了特色内容版块,展示文章、图片和其他内容,这些都是参与者协作努力完成。所有的特色内容都是在高标准的严格要求下评选出来作为典范和终极目标。特色内容都在正文页面的右上角用一个铜质小星(特色内容之星)来表示,并提供到维基百科所有特色内容的链接,而且每一类型的内容都会用一个实例做展示。所展示的内容会一直保持随机更新[14]

维基百科具有开放、平等、自由、免费、普及、即时发表和挑战权威等重要特征,不仅使它受到全球用户的肯定和喜爱,而且彻底改变了传统百科全书创作生产的运作模式和传播方式。本着共建、共享、共知的基本理念,维基百科充分调动了世界上广大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网上百科全书。

当然,问题总是无处不在。自2007年以来,英文维基的活跃编辑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一,而这个趋势还完全没有扭转的势头[15]。维基百科努力让人们能在移动设备上更简易地编辑文章,以紧跟个人电脑时代过后的潮流转变。来自纽约城市大学新闻系的杰夫·贾维斯也质疑,当信息可以通过声音或谷歌眼镜等可穿戴式设备传播时,维基百科又将如何应对?[16]

2.2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测试版于2006年4月20日上线,正式版在2008年4月21日发布,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百度百科的用户包括百科之星1名(常是创建词条最多的人当选)、186位百度百科蝌蚪团成员、8047位百度百科知识先锋和201位百度百科编修院成员[17]。目前,编修院和都察院逐步合并为蝌蚪团,编修和督察今后将成为蝌蚪团的两大功能方向,而不再单独称为百科团队[18]



图6 百度百科蝌蚪团组建动态[19]

百度百科充分借鉴了维基百科的成功经验,凭助百度巨大的用户数量,并采取了适合中国情的运营机制、审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获得了迅速的增长。13

2.3  其他网民共建知识库

Wiki在知识协作方面的便利性,很多著名企业也开始采用wiki技术创建企业知识库,雅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都有利用wiki进行项目协作、知识传播的成功例子,亚马逊在线商城也利用wiki共享购物者的经验13

谷歌于2007年就准备推出一项名为“Knol”的新服务。旨在创建一个全新的用户生成网络知识库[20]。但是,直到今天,谷歌也没有把这些新服务搞起来。但是谷歌图书馆旨在搜罗全球现有知识,并无偿让全球人阅读、观看,在征得版权人同意,或付版权费前提下,也可看成间接网民共建。Google scholar平台,可看成是针对学者的间接网民共建知识库。与此类似的是中国的百度文库。

相比而言,国外的数据库,如Science和PLoSONE所属的出版集团,除具有独立网站外,还把科技文章通过社会化媒体如Facebook、Twitter等发布出去,实现了科技成果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PLoS ONE实行文章的发表后评审,充分利用读者的智慧和评价,形成时间轴和空间轴的无限延伸,从而形成学术科研评价的知识库。

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综合性数据库集成了期刊杂志、硕博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建立了包括行业知识服务、评价中心、学术成果库、学者圈等多位一体的服务,鼓励个人用户提交自己或老师的作品,已初步具备web2.0知识库功能。其它还有知乎、果壳等。

2.4  网民共建知识库存在问题

     1) 缺少权威的专家库

虽然由用户提交或编辑的内容构建知识库,在融入社会化媒体与互联网互动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权威论证层面为其薄弱环节,往往无法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维基百科为例,由于它的高度开放性、权威缺失性所造成的无序状态,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来说,维基百科往往不能够提供权威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给用户引用文献造成不便[21]

     2) 编辑主导,用户仍然处于劣势

在网民共建的知识库中,经常出现审核无法通过的情况,编辑仍然掌握着生杀大权。一方面,编辑的主导,有利于知识库的管理和一定程度上控制贡献内容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禁止用户账号,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贡献者的积极性和热情。

即使在微博这样的社会化平台,网民也会受到各种委屈。但共建知识库网民对原创信息、朋友关系,乃至自己的位置信息、消费信息仍持久热情的自愿贡献。

    3) 版权纠纷限制了其快速壮大

   无论是谷歌还是百度,建立自己网上图书馆的过程中,受到不少知名作家的版权诉讼。虽然谷歌和百度打着传播知识,方便所有人类的旗号,但是,作为上市知名公司,其间接盈利的客观现实,让大家对它们的公益性提出质疑。在博弈中,这些网站购买了不少版权,也删除了不少盗版。对有价值信息的删除和购买版权的高昂费用,都是限制其快速壮大的障碍。不过,这改变不了网民共建知识库快速成长的现实,其成长速度大大高于机构知识库。

   3 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的策略

知识库(包括机构知识库和网民共建知识库等)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的最佳策略就是在开始建设阶段就形成社会化知识库

   3.1“社会化知识库”的定义

社会化知识库”,也可称为智能化知识库,结合传统知识库的权威性与社会化媒体的社交功能,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文章、新闻等信息单元作为核心,集成后期补充的信息、被使用的反馈信息如读者点评等。用户通过社会化网络、检索系统、推荐列表等方法N次调用或补充知识库资源,也就是说,知识库是一个动态库,在使用的同时,自动更新和补充。

“社会化知识库”包含信息单元、信息链、关系链、时间轴、位置服务、产业链,共六个关键词。其中,信息单元,是包含产业链之外其它五个关键词功能的单元,是“社会化知识库”的基因。每个信息单元生成一个新链接地址,按地域、类别、阿拉伯字母等交叉分类进入知识库。新链接和旧链接,均是社会化交互平台的构成部分,并互相穿插、彼此链接。在链接不变情况下,知识库内容能自动更新和修正。一个个信息单元在数据链、关系链、位置链中环环相扣,时间轴、位置信息则贯穿其中。用户主要从知识库检索、社会化交互平台推荐(按用户习惯和当下的需求自动推荐)和列表等渠道使用这些服务。按用户输入的多样化需求,“社会化知识库”自动生成多样化服务。

   3.2“社会化知识库”的特点

     1) 权威性

“社会化知识库”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信息来源提取和调用信息路径的保留和公开,保证信息整个流程的透明。进入社会化知识库的信息分为多个级别,经过编辑评审、同行专家评审、以及权威人士终审的为第一级权威信息等等,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每个用户都可以看到该信息源、使用情况、使用者背景以及使用者给予的评分,从而形成该条信息的完整评价体系,让用户自己判断信息的价值和权威程度。

    2) 兼容性

兼容性指社会化知识库能兼容现有的知识库、开放平台、文库,并无障碍引进合作共建单位。该系统囊括最新统计结果和分析软件,自动对信息单元及其它形式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形成报表,在网页展示给用户。该系统与现有各大知识库最大限度的争取无缝相连,并对接世界级“云”和所有(终)“端”;该系统的社会化网络部分,吸纳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最新应用,在用户调用、推送、评点、转载信息,完善信息链时,便于用户建立关系链、时间轴、位置链、产业链。

    3) 交互性

用户通过知识库和社会化交互平台中的信息链、关系链、位置链,实现信息单元与信息单元、人与信息单元、人与人、线上信息与线下实物的N 次交互,并在交互中丰富既有的或产生新的信息单元、信息链、关系链和位置链。在设计时,能纳入原有链条的,尽量纳入原有链条,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不断完善和信息链条的不断裂。

    4) 开放性

一方面是指信息单元能不断补充到最新信息。另一方面系统能大量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发盈利产品,让第三方机构在该系统中盈利。社会化知识库提供信息的免费开放,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

    5) 易升级

社会化知识库采用HTML5、IPv6等先进技术支撑,保证系统具有足够高的技术天花板,保证知识库、社会化媒体的所有功能,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从技术先进性上保证系统寿命。

    6) 盈利模式简单

社会化知识库采用多数信息免费,具有版权的部分稀缺信息单元收费的盈利模式。一般用户需要输入帐号付款,长期用户可采取包月、包年等付费模式。


   4“社会化知识库”的发展建议

   4.1 寻找通信技术+图书馆学+网络传播复合实践经验的研究型产品经理

   知识库和社会化平台是两个行业、两种思维,建成的几乎完全不同基因的两个产品。从一个上嫁接另一个,很容易出现基因排斥。如果是拥有知识库和社会化双重实践经验,拥有理工和人文双重背景和思维的产品经理,从一开始就主导一个社会化、知识库完美融合的产品,就不会有基因排斥,拥有这样顶层设计的产品,易于吸纳、改造其它知识库,对接其它社交平台。

   4.2 开始建设就奠定互联网、物联网基因

强调知识库与社会化均衡发展,是指用时、用工、用钱上均衡,但在基因上,要去报刊、广电、通信,乃至第一代互联网基因,而奠定第二代、第三代互联网基因和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乃至智能可穿戴设备基因。使用HTML5、IPV6等最新技术,结合物联网和云计算部分功能。加入世界级云联盟。不仅开始就具备较高的技术天花板,而且,要不断升级各种相关应用。

4.3 诱导用户而不是教育用户

机构知识库一直在教育用户,如何上传自己的文章。在网民共建社会化知识库上,自愿上传自己的信息、关系、位置和时间,乐此不疲。诱惑用户的是词条能被大家方便的下载、修改、点评;词条被点“赞”、成为大V、被帅哥或美女关注、与同行专家结下稳定的线上关系等等。这些诱惑,是Web2.0互联网基因带来的。免费,招来大批边使用边贡献信息、关系和位置、时间的用户,方便让用户在消费知识库时,获得名声、专家圈、男女朋友、就近找商家,乃至在线购物、游戏等诸多增殖服务。

4.4  开放+共赢:推广零费用

向第三方开放,开发新产品,形成产业链

     1) 鼓励专业机构、专家,入住“社会化知识库”,实现多方共赢。

为权威机构和学者专家提供多样的免费专业服务。在服务中,产生更多的信息、关系和位置信息。“社会化知识库”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单元、信息链、关系链和位置链,这是一个产品开发、运营和合作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第三方可以开发诸多产品。

    2) 免费服务,开放存取共享

   免费按需查找信息、关系、位置,而从广告、培训、数据分析报告,或其它延伸服务中盈利。登录用户分组中,有政府、企业、媒体、记者、专家、投资人、产品经理、程序员、美编等等,并开设第三方开发交流论坛,方便第三方开发。在“社会化知识库”能调动多份资源、多方能力,在“社会化知识库”在线合作开发,并应用于该系统。

    3) 合作学术机构的信息管理、信息增值

合作的科研管理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图书馆、研究团体、信息中心、个人作者,上传信息自动分类,自动形成信息单元、信息链,乃至关系链和位置链。使其原有信息,在进入“社会化知识库”时,产生第一次增值。更在合作中获得分成受益的恒定增值,并在N次合作和交流中产生N次增值,甚至可以成为合作单位转型升级的一次机会。

    4) 成为学术交流、产业合作和一站式服务的平台

     (1)“社会化知识库”可以在线开学术交流会和产品发布会,主办方可在线邀请政府代表、记者、专家、企业,在仿真的会议大厅召开各种会议,方便快捷低廉。

     (2)“社会化知识库”,是一个浓缩的世界,包括社会活动所需的人、信息单元、信息链、关系链、位置链,是一个诸多讨论、活动同时进行的平台。鼓励其它机构和个人,在这个平台找人、找信息、找能力、找机会。

     (3)用户在线浏览、写作时,“社会化知识库”提供给用户的相关信息推荐、查询可以一站式完成。让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信息捆绑时间轴和位置信息,保证信息的全面和准确,并提供在线确定位置和现场位置查找的一站式服务。

   4.5 加强“社会化知识库”的“关系”建立

早期的知识库都是倾向于信息的收录、整合和加工。随着社交化平台的日渐强势,关系圈、位置信息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像微信一样建立个人关系圈。“目前,一个人的手机通讯录、邮箱通讯录、QQ好友、微信好友,以及微博和阿里妈妈等互相关注的好友,是一个庞大的个人资源,把愿意共享的个人资源拿出来,就能自动形成一个庞大的关系库”[22]。更重要的,自己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这个关系库。而且,点击其中的任何一个关系的名字,他的相关信息也能瞬间呈现。

   2) 收录信息与发布机构、受众之间的关系。发布机构、发布媒体、发布语境,是发布时就能呈现的关系。而效果调查、接收受众情况,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关系收集时段。重大信息的效果调查,还包含专家(或软件)文本关系分析——情感、态度、特定语气、色彩背后的潜在关系。

  3) 收录信息所涉及人名、地名等关键词的实际地理位置:在关键词和整体信息收录中,关键词所涉及事件、人物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标注出来。事件、人物的位置往往是许多点构成的圈子。

  4) 收录关键词的实际地理位置周边的位置:借助合作单位的地图资源,把该信息实际地理位置的周边情况,收录到知识库。既方便用户按信息寻找该地理位置,也方便周边用户使用这个信息,支持线下实际活动。

   5) 随着4G、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实地实时视频将取代影视等虚拟视频,成为主流。位置信息的重要性将凸显。


[1]    徐以鸿,朱涛. 信息开放获取新平台——机构知识库[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9(5): 15-16.

[2]    朱咫渝,成建权. 国内外机构知识库发展现状分析 [J]. 图书馆学刊. 2008; (3): 132-134.

[3]    曹艳. ROAROpenDOAR调查中国的机构典藏发展现状[J]. 图书馆杂志. 2011; (3): 36-40.

[4]    http://www.opendoar.org/onechart.php?cID=&ctID=&rtID=&clID=&lID=&potID=&rSoftWareName=&search=&groupby=r.rDateAdded&orderby=&charttype=growth&width=600&height=350&caption=Growth%20of%20the%20OpenDOAR%20Database%20-%20Worldwide  [2014-04-01]

[5]    http://www.opendoar.org/find.php[20140402].

[6]    http://www.opendoar.org/find.php[20140402].

[7]    何琳. DoarOpen和机构知识库现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  (2):  30-33.

[8]    徐以鸿,朱涛. 机构知识库内容快速建设方法[J]. 现代情报. 2011; 31(4):148-151.

[9]    http://www.opendoar.org/countrylist.php?cContinent=Asia [20140408]

[10] http://www.opendoar.org/onechart.php?cID=46&ctID=&rtID=&clID=&lID=&potID=&rSoftWareName=&search=&groupby=r.rDateAdded&orderby=&charttype=growth&width=600&height=350&caption=Growth%20of%20the%20OpenDOAR%20Database%20-%20China[20140409]

[11]冯英华,徐丽媛. Web2.0环境下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实现模式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13; (1): 38-43.

[12]罗志成,关婉湫, 张勤. 维基百科与百度百科比较分析.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4):  71-74.

[13]http://www.donews.com/net/201101/337512.shtm[20140410]

[14]http://zh.wikipedia.org/wiki/Portal:特色內容[20140410]

[15]维基百科成功了吗?http://www.infzm.com/content/98859[20140410]

[16]维基百科,谁来书写你的未来?http://qnck.cyol.com/html/2014-03/26/nw.D110000qnck_20140326_1-39.htm[20140410]

[17]http://baike.baidu.com/[20140410]

[18]http://hi.baidu.com/baikenvshi/item/1e0686d54e441735e3108f1e[20140410]

[19]http://baike.baidu.com/team/kedou/homepage[20140410]

[20]http://tech.sina.com.cn/i/2007-12-15/00221914818.shtml?qq-pf-to=pcqq.c2c[20140410]

[21]白崇远. 维基百科的特性及影响. 辞书研究. 2009; (2): 67-72.

[22]吴卓晶,刘君. 微信故障引发的思考[J]. 新闻与写作.2013; (9): 33-35.


转载请正确标明作者信息以及文章出处。

文章来源:刘君, 吴卓晶.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现状与策略. 2014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P258-27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

 

人民网转载地址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710/c14677-25266028.html


【相关跃读】您移动互联了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1377-826274.html

抓住互联网思维的传统出版业将大有可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41377&do=blog&id=823051

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络化出版机制与快速共享共用策略-博士后出站报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1377-813425.html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络出版现状分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1377-807116.html

地铁路上读书与新媒体的来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1377-800724.html

                                                             吴卓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1377-806685.html

上一篇:地铁路上读书与新媒体的来去
下一篇: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络出版现状分析
收藏 IP: 203.192.13.*| 热度|

3 许培扬 蔡小宁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