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过“8级抗震标准重建建筑抵不住7级地震遭质疑”,文章出自“中国青年报”。深感问题较多,同时公众对抗震(设计)的理解仍有限。愿意做一点普及,我相信这种交流对推动行业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1)震级与烈度。地震烈度指一次地震发生后对某一地区建筑物及地面破坏程度强弱的综合评价(指标)。它依靠“地震烈度表”(1-12度划分)进行相对主观评价而非仪器测量。一次地震会有多个烈度,震中(宏观)烈度最大,离开震中越远,地震烈度一般较小(局部地区可能要大)。震级主要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由地震仪测得,一次地震仅有一个震级。如汶川地震震级为8级。但断层(中央断裂)直接通过的映秀、北川地震烈度为11度,临近断层的青川为10度,而都江堰则是9度。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不同的概念。一般说来震级越大、震源深度越浅,人口越密集则震害越严重,相应的震中烈度也就越大。我国吉林省2002年曾发生7.2级的地震,因震源深度为540公里,并未产生震害。一般说来6级以上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以浅,人员就可能存在伤亡。
(2)抗震设防标准。我国通常以“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参数,可认为是多年工程震害经验的积累。以宝兴为例,2001年抗震按7.5度(0.15g)抗震设防,2008年汶川地震后提高至按8度(0.2g)抗震设防。大概日本全境基本的设防水准接近8度(基本震度取0.2g),随地区不同而适当上下调整。
因为地震是偶然发生,采用很高的抗震设防,不发生地震将造成浪费,而不设防一旦地震又会造成严重损失及人员伤亡,因此抗震设防追求经济效益与安全的统一。通常以概率描述,类似洪水的重现期(就是多少年一遇)。我国目前的设防目标:重现期50年左右,结构基本不坏;重现期475年,结构可以修复;重现期2000年,结构不会倒塌。就是通常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结构不倒塌,至少保证了人员的生命安全。汶川地震的重现期现有的研究认为是4000年以上。这是个基于历史地震事件的一个统计概念,比如说今年发生了一个千年一遇的洪水,并不意味着再发生类似规模的洪水在1000年以后,也许明年又发生了,但地震有其孕育过程。
国际上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大概也是这样的概率水准。抗震设计并不是对所有结构采用相同的设防水准,而是进行“重要性分类”: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学校和医院都适当提高了抗震设防要求。
(3)抗震设防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简单的理解就是考虑地震力,二是对结构采用抗震措施,如我们常说的砖结构的圈梁、构造柱就是,它是震害经验在结构设计上的直接体现,对防止大震倒塌意义显著,可以认为是“血的教训”换来。“8级抗震,9度设防”推测的严谨含义是“按8度地震烈度进行抗震(强度、变形)验算,按9度地震烈度采取构造措施”。
(4)我国房屋抗震能力:我们研究了汶川地震中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倒塌能力,从震害统计和分析角度认为:按7度抗震设防,可抵御0.3-0.5g水平地震动作用;按8度抗震设防,可抵御0.4-0.6g水平地震动作用。此次雅安地震目前测得的加速度峰值约0.4g(震中距27公里),因此从电视及媒体图片上几乎看不到框架倒塌案例。这仅是初步研究成果。汶川地震从统计平均角度,大致离开断层10-15公里,加速度峰值就在0.4g左右。
(5)农村房屋的抗震问题:汶川、玉树、云南、雅安都反映了农村房屋防震薄弱(砖石木瓦土),不用研究也能够预见其抗震能力弱。但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仍需时日。汶川地震后哈尔滨工力所张敏政教授:希望借助汶川地震能够切实提高广大农村房屋的抗震问题。我记忆很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