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uxiaobe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uxiaobear

博文

韩春雨现象背后的思考

已有 3891 次阅读 2016-5-28 15: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几天,韩春雨老师的成果发表以后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国内的新闻报道也很多,但是我总感觉大家的报道都只报道了一个现象,

一个事实。大家似乎都被这个特殊现象打蒙了。一个10年不发论文的副教授做出了诺奖级的成果,各个新闻媒体感觉都没法对这个事情做出评论。

到底是提倡10年磨一剑呢?还是坚持现行的绩效考核机制?

其实,这里一直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制度问题。这个制度就是怎么识别人才的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中国不缺千里马,缺的是伯乐。

为什么?!这是一个问题,其次才是这个落后的人才制度造成的各种乱像。

韩老师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他是一个人才,在相对较差的环境里面,但是一个相对又比较自由的环境里面,做出好的成果。如果不是人才

,任何环境都没用!!没用!没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现在,回到这个问题,目前的制度为什么不能识别人才?为什么在埋没人才?

第一个方面,因为行政制度对科研的干预。很多人其实都知道这个问题。行政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谁官大谁说了算!可是领导是专家吗?是内行吗?这个方面是专家、内行?

就什么都懂,什么都是专家、行家吗?显然不是的?这个就注定了领导不是伯乐。领导不是伯乐,但是领导又担负了挑选千里马的任务,

能够挑出千里马吗?显然是强人所难。即使这个领导出于公心想当个好领导,也很难,更何况这个领导还要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和约束,比如各种

社会关系和更大领导的压力。

在这种制度之下,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只有10%-20%的人才才能人尽其用,人在其位。剩下的是什么呢?剩下的都是一堆

还没入党的党委书记。为什么这么说?我只举一个简单的数字,大家就明白了。中国大学教师里面拥有博士学位的只有20%左右,

据说国家曾经规划过,目前这个时间点应该是30%,但是很遗憾,没有达到!而国外发达国家是啥水平呢?基本都是博士学位拥有者。

也就是说,你要当大学老师,你必须首先是个博士。我们不是!我们的做法是本科生或者硕士生大量的留校或者招聘进来,

然后在本人愿意的情况下才能读个在职博士。我甚至见过将退伍专业干部短期培训一下塞进大学做小语种教师的!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先当党委书记,然后再入党!大家知道,中国的教育水平

还是和发达国家有差距的。在这一部分博士里面还有一部分方鸿渐教授。我甚至见过自己博士论文都看不懂的教授。所以我说10%-20%这个数字

不仅是我的亲身主观体会,也是有客观数字支持的。

这样导致什么问题呢?他本来就不是这块料,不能讲课,也不能做科研。但是,考核制度要求课时数,要求学生评议,要求经费数

,要求学术论文。没办法!这样就导致他们给学生开了一堆无用的废话课,考试给学生放水,换取学生评议时的好评。不会做科研,

也不会写论文,怎么办?买论文,抄袭,剽窃,总总乱象,都出来了。靠自身能力拿不到经费怎么办?请客送礼拉关系!说实话,换了任何人

都只能这么做!人间正道是沧桑,有能力的人都难,何况没能力的?不走歪门邪道怎么办?

种种问题,追根溯源,其实都是一个错误的人才制度。

那么,怎么解决呢?其实国外早就是有非常成熟优秀的制度,那就是学术委员会制度。选拔,用人的权力应该在学术委员会,而不是领导。

有人会问,国内不是其实也一直有学术委员会制度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的学术委员会,多数时候是个摆设。我可以举一个前几年

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一个典型例子说明,某大学评定博导的时候,以院士为首的学术委员会认为包括校长在内的若干官员水平不够,不能评定为博导,

该校长马上解散了学术委员会,换上了自己人,于是校领导们顺利当上了博导。大家明白学术委员会在中国大学的地位了吧?!其实只是

一个权力制度的附属品。

这个落后的人才制度造成的种种乱象,包括种种文牍主义,种种限制,种种规定,不一而足,为了管理一些不合格的科研人员搞出的制度反而

阻碍了真正科研人员的创新,也无法一一列举。

我写此文,只是想让大家明白,这么多喧嚣的声音背后,都没有抓住一个关键点,人才,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做出真正的成果!

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创新,首先也要淘汰落后的创新力,人才制度不改革,创新不能发挥!改革也没有出路!




韩春雨事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36028-980849.html


收藏 IP: 113.128.56.*| 热度|

14 许培扬 吕喆 姚伯元 叶春浓 陈南晖 吕洪波 梁洪泽 李卓亭 马志超 蔡小宁 王毅翔 xlianggg lunlin loyalSciencef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