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jourg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njourgl

博文

“贫血”“缺钙”拖累中国工业机器人

已有 3914 次阅读 2016-7-14 10:30 |个人分类:科技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教育, STEAM

在微信上阅读请戳:李敬来:“贫血”“缺钙”拖累中国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大赛的最大看点是什么?

机器人花样炫技?

创意大比拼?

又或者是谁将最终摘得冠军?

...

中国机器人教育联盟理事长、上海太敬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敬来眼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她所看重的,是大赛对机器人在公众心目中地位的提高以及对机器人产业的拉动和普及。


7月7日~ 9日,国内三大机器人赛事——第五届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TRCC)暨第二届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 (IHRO)以及第二届青岛-川崎机器人竞技大赛在2016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期间火热开展。期间,笔者独家专访了作为赛事主办者的李敬来博士。


对于中国工业机器人“贫血”“缺钙”的症结,这位在机器人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女强人不由得黯然神伤。


李敬来答小记者问:未来的机器人长什么样?

01

贫血”和缺钙

李敬来于1993年创办了一家与工业机器人制造相关的公司(现“上海太敬集团”,约8年前正式转型工业机器人各功能部件的研发生产),其前后二十多年来的成长经历宛如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问:机器人大赛上,中外多个国家选手同台竞技,国外参赛者的表现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李敬来:其实国外参赛者在大赛上并不见得表现出色,他们更注重参赛的娱乐性。相反地,中国选手经常会在类似的大赛上取得好成绩——这有助于在我们国家推广和发展机器人,但好名次远不能反映我们的机器人水平,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尽管消费端的服务机器人近年来热闹非凡,但占据机器人产业70%~80%份额的工业机器人才是重头戏。通常,国际上用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来衡量机器人普及水平。截至2015年年底的统计,我国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为23台,德国为273台,日本、韩国则超过300台。


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于1961年的美国,如今工业机器人已经在技术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截至目前世界工业机器人装机总量已近200万台。


李敬来从技术和产业应用的方面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被几个国外巨头机器人企业所垄断。我们想要在工业机器人这块突破垄断、实现赶超,还需要破解两方面的限制,一方面来自产业技术层面,一方面来自社会层面。


李敬来所说的这两方面,正是中国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贫血”社会创新环境“缺钙”的现实困境。


李敬来我们国内虽然有了一些民族品牌的机器人,但据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真正的核心技术我们还没有把握在自己手里,很多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还严重依赖国外。


与此相对应的,对于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中高端制造业的标志、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的工业机器人,我国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的判断是:“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


李敬来除了特别依赖国外的核心技术,还十分依赖国外的制造工艺。我敢说,我国的机器人产品在制造工艺上还没有完全过关。很多机器人的外形看上去没什么两样,但一旦进入运行,无论从功能效率到使用寿命,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问:这些都是产业技术方面的短板。您刚才说,还有来自社会层面的牵绊?


李敬来来自社会层面对创新的戕害更让人无奈。社会上很多人急功近利、不尊重知识产权,经常做出一些不诚信行为搞不正当竞争,打着‘合作’的幌子骗取信任,套取我们的核心技术。这挺让人气愤的。


李敬来告诉笔者,在这次机器人大赛期间,就有机器人厂商找到她开出“优厚”条件:“你们的机器人能不能给我们贴牌?”她清楚地知道,贴牌后的机器人产品可以用来“运作资本”,但她担心,这种毫不尊重知识产权的运作,会让机器人产业越来越浮躁。


然而,机器人行业在中国已经出现了浮躁的苗头:在政府补贴等多项扶持政策下,2014年之后中国新增机器人企业473家,其中70%是在2014年之后成立的。

02

治本的处方

“贫血”和“缺钙”造成了对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双向挤压:国外品牌切走了中国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成本方面对国产机器人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而短时间内中国涌现出数百家机器人公司,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骗取补贴等乱象丛生。


李敬来我国发展工业机器人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必须加大核心技术原创性,避免在低端水平上的重复工作。然而据我了解,即便国内一些985、211大学也在做一些低端重复性研究,做出来的“原创”已经是在国际上被标准化的内容,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儿。


问: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


李敬来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出在人才匮乏上。可以看到,我国当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中,缺少一个对机器人教育的基础工程,很多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学小学就该了解的机器人基础知识。这种基础训练的缺乏,就造成了低端重复性工作层出不穷的情况。


问:这种情况有多严重?


李敬来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在某大学看到研究生们研制出的一款供残障人士使用的智能车,在什么水平上呢?跟旧金山街头同类型智能车一比,简直该扔进博物馆。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经说,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是机器人。无论这一判断是否准确,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机器人的数量和智能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要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增强国之实力,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在国际智能机器人教育与装备技术创新发展论坛上,李敬来给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开出一剂治本的“处方”:开展系统的机器人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机器人人才


李敬来只有抓基础、抓教育、抓人才,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原创的空白问题。


李德毅也认为应当如此,他在同一天的论坛上表示:“以往市场换技术的传统想法过时了,只有自主创新才是(机器人产业)唯一出路。只有原创性的技术才能使我们成为新的产品和市场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主导者。基于此,人才教育更要先行,机器人教育发展了,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才有希望



未来属于能够制造、操控机器人的人

03

机器人教育“三大瓶颈

不过,在李敬来多年来呼吁和推广发展机器人教育的过程中,仍遇到一些瓶颈。


李敬来: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仍未从应试教育当中解放出来,比如目前还没有看到我们的教育体系可以给孩子们种下真正意义上“工匠精神”的种子。


李敬来告诉笔者她的一个亲身经历:当她现身中小学校园推广机器人教育,提出在劳动课中增加机器人方面的拓展训练时,学校老师们的第一反应竟是:“课程大纲(课标)里有没有这一项内容?不好擅自更改吧?


有些学校也意识到了机器人教育的迫切性,愿意面向孩子们开展系统的机器人教育。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机器人教育师资力量方面,让很多学校犯了难——教育部门既没有专门的机器人教师资格认证,更没有统一的教材可供使用。


越是如此,李敬来越发觉得开展机器人教育系统十分必要。没有教师,她就发动中国机器人教育联盟成员开展教师队伍的培训;没有教材,他们就组织专家队伍研制出相应的教材——迄今为止,他们已经通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9本适用于中小学生的教材。


问:单枪匹马闯在前面推进机器人教育,想必并非易事。


李敬来:很难。不过现在我就想我们在机器人教育方面的一些心血能够得到保护,比如教材——大家可以拿来用,但得承认这是我们的心血结晶。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类似我们课程成果、换了包装的课程教材,这无疑是对我们积极性的打击。


另外一个让李敬来担心的问题是: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和对传统产业工人的替代,短期内失业人群的剧增,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社会问题。


问:理论上讲,机器人替代人工,是社会效率的提高,而这必然带动人均财富的增加,所以一直以来,失业这方面的担忧似乎不大?


李敬来其实不然,不在其中不知道,这方面的阻力还是很大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应该想办法让这部分人得到机器人教育,培训他们再次上岗,成为工业机器人背后的专业人才。


对此,李德毅指出:随着机器人革命的到来,机器换人首先不是换掉理发师之类的劳动者,而可能是产业工人、文秘人员、医生、服务员甚至士兵。他们将如何升级转型成为机器人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成为懂得集成、维修、管理机器人的专业人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后       语


李德毅院士对机器人教育寄予厚望。他指出,开展机器人教育体系是一项使命感紧迫和目的性明确的事业,它不仅开创了一条探索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还对于推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欢迎关注    本来科技(微信ID:OK_Tech)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34161-990591.html

上一篇:没人给“科普”乱象钉子碰
下一篇:E级超算华山论剑,中国能否站上超算之巅
收藏 IP: 211.100.3.*| 热度|

1 马志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