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qiaoh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ngqiaohe

博文

ZMY老师:《秭鳺》的真实感打动了我---纪念“5.12”地震七周年

已有 2812 次阅读 2015-5-8 21:29 |个人分类:诗歌|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纪念, 地震, quot, amp, 七周年


Zhu Mei-Yu《秭鳺》的真实感打动了我

---纪念“5.12”地震七周年


我已经是第三遍读《秭鳺》了,这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每一次阅读,书中的人和情节都会使我热泪盈眶。在看书的过程中,书中的字句,不断被泪水遮掩模糊,我不断用手绢抹泪。我爱人说:看你被感动成什么样子?这番痛苦难受,还看什么?就不要再看了!可是我放不下,因为每一次读,我都有一直想读下去的欲望。

    对于《秭鳺》,我有许多的话想说,但是,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我感受,即为什么《秭鳺》如此感人,就是因为《秭鳺》描述的,发生在汶川地震的人和事,非常真实。人,就像在我们身边的人,事,就像发生在眼前的事。甚至每一个细节,都是真真切切。

    然而,要写出有真实感人的作品,就需要下苦功,花时间;就需要作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真实的情节,真实的人,真实的地方。要达到求真的目的,就必须深入5.12地震的现场,了解震前、震中、震后的情况。还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地理位置等细节。当然,赫舍里兄弟俩都在龙门山上过山下过乡,在地震灾区有2-3的实际生活。同时,在地震后,他们多次进入灾区,到地震现场进行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深入灾区、全面调研,与受灾群众亲密接触;了解地震当时,灾民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在地震第一时间的反应、自救过程、救灾进程等。其实,这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付出心血,流汗;需要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还要警惕余震的威胁,飞石的打击,甚至在某些地段进行调研,还要冒生命的危险。《秭鳺》一书中,许多段落和情节,特别是逃亡者的心态和遭遇,是坐在电脑前,无法编造出来的。

    《秭鳺》写得如此真切,可能与作者的职业相关。两位作者,一位从事生物物理学专业,另一位是工业设计专业。搞科学技术,需要求真,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在数字上,需要习惯于精确到小数点后边若干位;在尺度上需要精确到厘米、毫米,乃至微米,这是几十年职业生涯锻造的结果。

    《秭鳺》的真实性还表现在全书高度的逻辑性。很难想象,一个逻辑思路不清晰的故事,是真实的故事。许多不真实的东西,本身就没有逻辑性。写生活,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写战争,要符合战争的逻辑;写地震,要表现地震的真实情况和符合灾难的常理和逻辑。许多读过《秭鳺》的人都说,《秭鳺》只要读上一遍,就会自然的,十分清晰的记住全部的故事。这就是故事逻辑的魅力。

    不真实的描述,一定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反过来,尽管符合逻辑的描述,不一定就真实;但是,真实的描述必然符合生活的逻辑。记得曾经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看一部电影《XXXX》(让我略去电影的名称)。当看到男女主角等几个人,赤手空拳打败了一百多个训练有素,英勇作战的敌人时,我的朋友拉起我手,起身离开了电影院。编造,只能使人的智商降低;臆造,只能成为搞笑。那些描述根本就不符合人间的常理和逻辑的影视,还值得花时间去看吗? 

    只有真实和真诚,才能打动人心!只有符合逻辑的故事描述,才能把读者一步步引入故事的进展,使读者与作品共呼吸,从而产生心灵共鸣。

    我为《秭鳺》讲述了真实的地震、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节、现实的普通人、真实和真诚的感情,而动容!  Zhu Mei-Yu 乙未年三月于北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868-888596.html

上一篇:老牛:《秭鳺》啼鸣声声血---纪念“5.12”地震七周年
下一篇:津坤小龙女:再读《秭鳺》---纪念“5.12”地震七周年
收藏 IP: 123.113.135.*| 热度|

2 张忆文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