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qiaoh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ngqiaohe

博文

真实是《秭鳺》的生命力----朝圣过的云读后感

已有 2972 次阅读 2013-12-26 19:36 |个人分类:读后感|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纪念, 书评, 汶川, 人性, 秭鳺

 朝圣过的云

---朝圣过的云---

 

在真实的惨烈中展现人性的光泽

       

 ——长篇叙事诗秭鳺的赏析与感悟

 

在诗情渐渐沸腾寒夜的热泪里,当视力残疾的我,丢下枕边床头正在热读的几本书,手不释卷地彻夜读完236页的秭鳺后,我抑制不住那颗常常跳出胸膛的童心;抑制不住顽劣好斗的一腔执着,开始做起最原始的计算功课:这篇长篇叙事诗到底有多少行?我仿佛看见了含辛茹苦;看见了作者跋涉在字里行间的拳拳脚印。嘿嘿,除去标题不算,包括最后二十五章的35行小诗,竟然长达3971行!

 

读着这本北京博友“隔壁的那位”在短短几天就邮寄到上海的,由赫舍里兄弟合著的长篇叙事诗秭鳺,犹如读着天上来的九曲黄河之水,在激动中一起汹涌澎湃。

 

虽然“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五个年头了;虽然两位大学老师的作者,不是专业诗人,或许“业余”的水平也不算很高;虽然没有华丽惊艳的辞藻与文采,仅仅用“受过小学和初中教育的人就能够看得懂并理解的”白描的手法······但是,当蕴含惊心动魄的真真实实站在眼前,面临这二十五个篇章中逶迤起伏的3971行诗句,心跳和杜鹃泣血交融,肝胆与浅吟低唱相裂。大地震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与作者掏心掏肺的第二故乡情,穿越天崩地裂,穿越暴雨石流,在令人黯然涕下中,品读“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对人性的描写”;品读人性中永远闪耀的“真善美”的光泽。这不仅是我与这首长诗邂逅的缘分和荣幸,也是作者写在扉页的“地震予我悲痛,我却还以诗歌”的高风亮节的夙愿写照。

 

真实,只有真实才是秭鳺的生命;才是文学作品的生命 。这首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了在突然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两位年轻的水电站女工带着一个小男孩,从位于震源点的龙门山牛圈沟内的三岔河水电站,沿着白水河峡谷,向山外逃亡自助,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终于获救的过程。在描写走出这极端环境的过程中,透过惨烈的真实,不断彰显了人性中的爱情、亲情、友情。作者站在真实上的一腔真诚,让我忘记了冬夜凌晨彻骨的寒冷,像一枚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树叶,久久不肯离开曾经生我养我的大树枝头!

 

真实,其实也是人性的根本,并且是善与美的基础。人性是个很抽象而又实在的词,词典里似乎没有理想的标准答案,本文也不想在这里展开探讨。大体上讲,人性是人类群体特有的属性或本能或天性。具体来讲,我认为人性的内涵与外延,时时显现在生活的“真善美”之中,常常流淌在“求真、向善、好美”的日常实践里。那么秭鳺是怎样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在极端环境下对人性描写”,展现人性的光泽的呢?

 

真实的写作,毕竟是一种艺术劳动,毕竟是一种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既然秭鳺的主题是刻划“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因此,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它采用了种种创作手段或方法。

 

首先,一首长诗要在总体上保持适当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纵观秭鳺的二十五个篇章,有14章在150行以上;6章在130~140行之间;仅有5章(包括尾声的第二十五章)在120行以下。最短的“燕子河”与“栀子泉”两章,也均有103行。最长的第七章“一个也不能少”,是261行。每个段落,长的在10行上下;短的在4行左右。句子的长短,基本跟随情境与感情的节奏而变化。我臆想,这种总体结构的把握,作者是胸有成竹,飞龙在天。

 

其次,凤头豹尾,双龙戏珠,或许也是秭鳺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开篇两章,作者都是从一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喜庆或美好憧憬中写起,在瞬间遇上的大地震中,展开了真实的残酷与悲壮。这既是现实,又在情理之中。综观长诗的第一人称——“我”,虽然总在一章一章的转换,但是以女主人翁“欣靓”为主线,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方法。这使人对长诗既有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又有一浪高一浪变幻灵动的艺术享受,避免了冗长乏味的枯燥。同时,这也符合大地震中的真实情况,是一种与读者贴近的写法。

 

描写真实,既无须口水潺潺,也不要矫揉造作,意象迷离地熏染情感,我认为这是秭鳺的语言特色。因此,作者在尽力选用汶川当地方言的同时,往往采用通俗的汉语。还有那些照片,都是2008年夏天拍摄的,离大地震只有几个月。因此,真正的高手,就是用最真实通俗的语言与意象,塑造最感人肺腑的深邃意境。众所周知,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与明清小说,即使从现代诗的沿革而言,真正的经典,就是通俗。正如作者自己所言,除去秭鳺两字比较生僻外,都是老少皆知的语言。所以,秭鳺是老百姓眼中的秭鳺,它无须真实里的残酷和恐怖,无须流行中的低级下流的字眼与俗气。

 

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高潮或亮点。那么,秭鳺的亮点在哪里呢?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认为,在九死一生与精神即将崩溃之际,终于见到的“路”、见到的“对面峡谷上的人”、见到冉冉升起的“炊烟”、见到“水电站的领导与同事”等等,都是令人热血喷涌的”火山口”!走过死亡与地狱,方知生命的珍贵与顽强!也许,这就是极端环境中闪耀的人性光泽!

 

当然,秭鳺不是十全十美的。在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展开诗意的想象翅膀,还有不少地方可以努力。既然是长诗,引子也应该采用诗的形式等等。同时,似乎还缺少一篇由别人撰写的旗鼓相当的序言。这是我的个人意见,仅供作者参考。

 

现在,已经很难看到这样精彩的长篇叙事诗了!面对物欲横流,现代诗到底应该怎么走路?!我斗胆豪言,如果是诗,就应该燃烧!应该汹涌!应该杜鹃泣血!应该慷慨激昂!所以,秭鳺这个标题起的真好,不管它是二声杜鹃、三声杜鹃、四声杜鹃,不管它是“布谷”、“贵归阳”、“古贵旸“还是“不如归去”,满腔真情,杜鹃泣血,已经深深铭刻在我们的心空!

 

“对于世界来说,你只是一粒尘埃;而对我来说,你却是整个世界!”这是四川北川县委宣传部的冯翔,在悼念自己爱子中的一段诗句。是的,虽然人类在大自然中十分渺小,但秭鳺中展现的人性光泽,是辽阔的!感谢作者,这种人性光泽,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b4b1c40101pvoy.html#comment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868-753156.html

上一篇:在回家的路上,我读完了《秭鳺》
下一篇:读《秭鳺》泪眼难睁,断断续续读了4个月----淑江读后感
收藏 IP: 124.65.145.*| 热度|

7 郑小康 张忆文 孙平 赵美娣 余昕 李东风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