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中部六省产业转移与创新的社会基础条件分析:结论与建议

已有 6891 次阅读 2012-8-11 08: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target, center, 产业转移

中部六省产业转移与创新的社会基础条件分析:结论与建议

中部六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山西省、河南省)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7%,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0.7%GDP占全国的19.3%201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粗略看来,中部用占全国四分之一还多的人口,仅仅生产了不到全国五分之一的GDP,由此,不难看出,中部崛起对于我国整体经济格局的改变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实现崛起与腾飞,目前中西部地区热衷于产业转移的模式,问题是产业转移的实现是需要严格约束条件的,本研究认为决定一个地区产业转移能否实现的社会基础条件有五个:分别是制度基础条件、经济基础条件、人类资源基础条件、文化基础条件与舆论基础条件。前三项是硬性基础条件,后两项是软性基础条件。作为一种经验总结,我们可以把五项社会基础条件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制度条件设置为0.3,经济基础条件为0.25,人力资源基础条件为0.25,文化基础条件为0.1,舆论基础条件为0.1。要想使产业转移与创新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硬性基础条件至少要满足两项,外加一项软性基础条件,并且,社会基础条件综合得分超过70%,才有可能实现,由此可见,产业转移与创新是一项要求条件比较苛刻的活动,这也间接说明了为何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创新能力比较弱的内在原因。

实现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从理论上说,关键有两条:首先,两地之间存在技术梯度,用公式表示就是:ΔT=T2-T1>0,其中T代表技术程度(水平);其次,技术梯度带来的收益减去产业转移成本,其最终收益应该是大于零,用公式表示就是:ΔP=K*ΔT-C>0,其中P代表收益,K代表技术的平均收益率,C代表产业转移发生的成本。根据上述的两个简单公式,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如下两个推论:其一,技术梯度差存在一个强的最低极限α与弱的最高极限β,如果一旦两地之间的技术梯度差小于某个最低极限α,那么由这个梯度差带来的收益将不足以补偿产业转移的成本,那么产业转移就不可能发生。如果技术梯度差大于某个极限β,那么产业根本不需要转移,其在该地区就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收益,甚至远远大于产业转移后所产生的最大收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老问题:为什么中西部落后地区没有能够有效地实现吸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根本原因,所以产业转移的技术梯度差ΔT应该在α之间β。其二,制约产业转移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产业转移的成本问题。构成产业转移中的成本要素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是制度成本。根据这个约束条件,我们来分别检验一下,在中部六省中哪一个省份更容易实现产业转移。

1、在经济基础条件方面:河南、湖北领先,山西最后。

名次

省份

常住人口(万人)

人均GDP(元)

13

湖北

5699

22050

15

河南

9360

21073

16

山西

3393

20779

20

湖南

6355

19355

25

安徽

6118

16656

27

江西

4368

15921

在人均GDP排行上,中部六省都低于全国平均值。湖北第一,河南第二,江西排在最后。结合上表,湖北、河南两省具有优势,从经济方面更支持产业转移与创新。

2、在人力资源方面:

省份

人口(万人)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

R&D投入

在读研究生

本专科在校生

全国

134735

6000*

86101.83%

164.6

2308.5

河南

9402

15.16

2530.93%

3.0908

150.01

湖北

5724

 

3301.7%

10.72

134.03

湖南

6568

 

186*1.16%

2.61

63.9

安徽

5950

166610.2

2141.42%

4.1773

99.1

江西

4457

 

1100.95%

2.4

82.9

山西

3593

 

89.9*0.98%

2.5

59.5

(本表根据2011年全国统计公报整理而成)

仅从中部六省的在校大中专学生数,可以约略推出:在人力资源方面: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领先,山西排名最后。

另外,根据六省省会城市人才竞争力的全国排名,也可以约略反映出人才资源状况。

为了佐证这个材料,从各省的高校数量、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的数量可以间接证明:

 

普通高等院校(所)

研究与开发机构(个)

高技术产业企业

(家)

排序

河南

94

128

629

2

湖北

118

158

683

1

湖南

115

131

522

3

安徽

104

115

489

4

江西

82

113

469

5

山西

69

170

149

6

总数

582

815

2941

 

根据这个表格,领先仍是湖北、湖南和河南,排名最后的是山西省。

3制度基础条件。这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指标。我们可以依据开放程度、政府效率以及腐败程度约略推出一个大概排名。由于中国的整体政治架构,这种差别不是很大,能够影响制度基础条件的因素只要靠开放程度来衡量。湖北、湖南、河南想对于其他省份稍好一些,排名那个最后的应该是山西和安徽(根据腐败案件曝光率,这可以粗略反映出制度条件的状况)。

4文化基础条件。这部分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当地传统文化与市场文化,这部分与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教育规模有直接关系。根据这样的一些原则,中部六省中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山西、江西,这样的排名顺序。

5舆论基础条件。由于我国的舆论严格管制,这个条件各地差别不大(广东除外),仅有的一点差异与市场开放程度、教育、传媒业的发展有关。依据这个标准,六省的排名大体是这样的: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与山西。

根据上述的五项分指标,名次每下降一名,权重减少10%,中部六省的得分如下:

河南的得分S=制度+经济+人力+文化+舆论=0.24+0.25+0.175+0.08+0.08=0.825=82.5%

安徽的得分S=0.15+0.175+0.2+0.07+0.07=0.665=65.5%

湖南的得分S=0.27+0.2+0.225+0.09+0.1=0.885=88.5%

湖北的得分S=0.3+0.225+0.25+0.1+0.09=0.965=96.5%

江西的得分S=0.21+0.15+0.15+0.05+0.06=0.62=62%

山西的得分S=0.18+0.125+0.125+0.06+0.05=0.54=54%

经过这样的简单计算,中部六省基础条件得分排名如下: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其中前三名得分在80分以上。按照我们前面的预设,只有综合得分超过70分的省份才有可能实现产业转移,因此湖北、湖南、河南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产业转移的中部省份。至于安徽、江西要想实现产业转移,首要任务就是制度层面下工夫。山西则需要下更多的工夫,改善各种基础条件。

从上表中,还可以粗略看出,各省短期内应该加以改善的基础条件是哪些方面:如河南省应该加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安徽、山西应该在短期内加快制度改革。

附录:各种权数的计算依据:

名次

制度条件

经济条件

人力条件

文化条件

舆论条件

1

0.3

0.25

0.25

0.1

0.1

2

0.27

0.225

0.225

0.09

0.09

3

0.24

0.2

0.2

0.08

0.08

4

0.21

0.175

0.175

0.07

0.07

5

0.18

0.15

0.15

0.06

0.06

6

0.15

0.125

0.125

0.05

0.05

(说明:权数按10%的递减规则是不严格的,换言之,从制度排行上看,第一名绝对无法正好是最后一名权重的一倍,但是,制度因素带来的影响非常巨大,甚至还要多。孔子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中国文化中对于制度糟糕的一种形象说法,现代企业谁敢到一个制度存在严重问题的地方投资办厂)(未完待续)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文中有些图表无法显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601125.html

上一篇:启蒙的基础
下一篇:协调机制与科学场域内的市场化
收藏 IP: 180.158.56.*| 热度|

13 朱志敏 翟远征 帅鹏 秦占杰 吕鹏辉 陈沐 吕乃基 李孔斋 徐晓 ycjyf lbjman ykgs ZeroK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IP: 114.221.178.*   | 赞 +1 [13]吕乃基   2012-8-13 18:17
李老师博文不仅图文并茂,而且抽象与实证“齐飞”,端的是“两手都要硬”!
回复  呵呵,这篇是比较热闹了一点
2012-8-14 14:2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2.64.189.*   | 赞 +1 [12]朱晓刚   2012-8-13 11:43
您认为引进内资额与产业转移规模是什么关系?谢谢!
回复  引入内资规模与产业转移并没有多少必然联系。以前我们各级政府常说的“招商引资”是两回事,招商与产业转移有关系,而引资没有直接关系,引资相当于金融资本的流动,而金融资本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够吸引到内资外资,是因为这个地方资本比较少,处于短缺状态,金融资本在此能够获得最大收益,仅此而已,这是市场供求规律导致的结果。
2012-8-14 14:3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60.247.50.*   | 赞 +1 [11]王振涛   2012-8-12 12:59
现在各省都在调结构,一些耗能大、污染大的项目,几乎很少落地。一些污染大的企业的引进还会引起一些群体事件,地方政府承担了很大风险的!李老师您写的这篇博文很出彩,读后获益匪浅。再完善一下,会更完美!
IP: 112.64.189.*   | 赞 +1 [10]朱晓刚   2012-8-12 11:22
李老师:这里的“产业转移”指的是“输出”?还是“输入”?
回复  由于存在技术梯度,当然是输入了,中部地区要输出的话只能找比他们落后的地区
2012-8-13 11:2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58.211.222.*   | 赞 +1 [9]吴由   2012-8-12 09:24
线性关系还不足以完全揭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机制
回复  呵呵,但是这样更直接明了
2012-8-13 11:2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18.199.102.*   | 赞 +1 [8]刘世林   2012-8-12 09:01
感觉社会科学好扯淡,呵呵
回复  呵呵,你可以完全不看吗?又没有人强迫你,何必折磨自己呢
2012-8-12 09:0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59.226.67.*   | 赞 +1 [7]李浩浩   2012-8-11 20:29
皖江城市带
回复  安徽的发展很有意思,照理说安徽是有文化的地方,比如桐城派、徽商等,然而它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其内在的某些东东在发挥作用
2012-8-12 08:4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60.247.50.*   | 赞 +1 [6]王振涛   2012-8-11 14:04
提个意见,貌似忽视了地缘和大项目的签约和落实两个因素!
回复  关于地缘我自己有个新想法,以后写出来,关于大项目,也类似于产业转移,真正能够流落到中部地区的大项目,很少,除非是能耗大、污染大的项目,或者有严重风险的项目
2012-8-12 08:4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6.230.252.*   | 赞 +1 [5]guoyanghuawu   2012-8-11 12:53
挺好的,拜读了,学习了。
应该还有地理位置条件这个因素吧。这五个因数之间应该会有交互作用,这种线性模型可能没有完全反映出信息。
回复  的确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还不足以完全揭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机制,但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简单明了,呵呵
2012-8-12 08:4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21.7.245.*   | 赞 +1 [4]lbjman   2012-8-11 11:22
好好学习了!!!
回复  欢迎来玩
2012-8-12 08:4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202.186.*   | 赞 +1 [3]米春桥   2012-8-11 09:54
写得挺好,感谢分享
回复  呵呵,欢迎新朋友,只是想验证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2012-8-12 08:4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40.206.255.*   | 赞 +1 [2]朱晓刚   2012-8-11 09:38
细品
回复  呵呵,验证一下自己的一个想法
2012-8-11 09:4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66.111.105.*   | 赞 +1 [1]刘立   2012-8-11 08:58
问好!待学习。
回复  呵呵,刘兄起来的很早啊!昨天夜里突然想用自己的想法去分析一下中部各省的情况,结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很多感觉得到印证。呵呵,祝好
2012-8-11 09:2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1/1 | 总计:1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2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