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从经典出发看科学哲学的学科图景

已有 4991 次阅读 2008-11-20 21:0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从经典出发看科学哲学的学科图景
■李侠
 
《科学哲学读本》,蒋劲松、刘兵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69.00元
 
  我们这代人的读书经验是很戏剧化的,年之少时处于想读书而又无书可读的年代,人到中年又遭遇了书多得读不过来的苦恼。回想这些年在阅读上真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由此也换来了一些所谓的阅读经验,所以常想,如果此生能够重新来过,一定要学会有效率地读书。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多读好书呢?我的经验很简单,那就是坚决地选择阅读经典。这个想法也曾在课堂上多次对学生们说过,可是响应者稀少。看来,人生中有些弯路是无法绕过的,我在内心中也是徒生一声叹息。
 
  前些日子,看到蒋劲松博士与刘兵教授新近合编的《科学哲学读本》,夜里四周安静,拿出来仔细端详一番。这本书收录了科学哲学领域(这恰好是我的专业)的经典文献,在我看来,它为读者提供了走近经典的一条捷径,值得推荐。
 
  《科学哲学读本》包括35个不同时期的著名哲学家的40篇经典文献。可以说,这份作者名单以及篇目的选择基本上涵盖了科学哲学近百年发展的历史,文本和哲学家的选择都是依据很严格的标准挑选出来的,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科学哲学长期关注的焦点以及学术范式的演变轨迹。但如果仅限于此,也就无须多说,恰恰是在本书的整体框架搭建中能够发现编者们的一种颇有新意的学科划分图景,这倒是重读经典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部科学哲学经典读本的结构安排很能体现编者的运思脉络。它依照总分式展开,在开篇,首先点出两次哲学变革时代来临的宣言,然后分开论述科学哲学的两次革命性变化的思想线索,即分析传统下的两次范式转型:逻辑经验主义与历史主义。如果编排者的运思完全按照这个模式,可以说中规中矩,这也是传统科学哲学编者喜欢采用的方式,因为这种编排方式在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不容易引起歧义,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即这种模式把科学哲学的学科范围限制得太死,而且视野狭窄。本书编排的新异之处在于,它要突破原有的人为划分界限,打通传统的英美分析传统与欧陆传统的分界——这也是当前哲学界的一种努力趋势,值得赞许。美中不足的是,编者在欧陆传统下,有些突兀地加入了两篇技术哲学的文献,导致与整本书的主题有些脱节,其实完全可以考虑用其他人替换掉,保持主题的一致性。在这种消解学术边界的努力中,编者继续拓展这种学科疆域,单独把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列为独立一篇,这也反映了科学哲学传统在当代的某种回归,即自然主义的思想路线。其实,科学哲学要想向更深入的发展,是无法脱离开来源于自然科学的思考,否则,科学哲学真的如费耶阿本德所言,将成为一门“有着伟大过去的学科”。最后,作者专门列出一篇,取名为《另类的科学哲学》。这个选择是颇有深意的,其实这个另类的划分已然暗示出科学哲学在当下面临的困境,亦或科学哲学在当代的发展正处于寻找新的出路的一种努力与尝试。
 
  阅读经典的好处大体有如下几条:首先,通过对经典的研度,能够让我们快速、准确地把握一门学科的主要范式与学科边界,能够清晰地发现该学科发展背后的逻辑,并了解到该学科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引发了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对于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员尤其重要。其次,通过对经典的研读,能够规范从业者的专业化研究道路,这种规范化的工作,保证了学术的传承,并使创新成为可能。如果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经典文本和范式,就意味着没有坚实的基础,那么这个学科的发展就是不成熟的。第三,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重读经典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挑选的时间成本以及阅读的购置成本,从而极大地提高效率。第四,重读经典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展我们的思想深度,可以说,阅读的高度决定了思想的深度。正是在此意义上,在《科学哲学读本》可以引领大家走近经典的意义上,我愿意向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推荐这本书。
 
说明:这篇小文发表在《中华读书报》2008-11-19,有删节。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47671.html

上一篇:那个德国“更夫”康德对于我们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下一篇:这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想起了左拉——答杨玲君
收藏 IP: .*| 热度|

4 刘玉平 陈绥阳 马丽丹 zhangxp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