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我们时代的思想责任与尊严 精选

已有 8102 次阅读 2008-9-2 23:2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2008级研究生入学发言

我不知道你们来自哪里?但我知道你们是怀着各种梦想来到了这所美丽的大学,它带给你们内心无比的荣耀和喜悦。也许几年以后,我不知道你们将到哪里去?但我相信你们将把这份荣耀和光荣带到很遥远的地方,多年以后我们之间在内心深处便孕育了一对很温暖的词汇:母校和校友。《新约全书·约翰福音》,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掉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我很欣赏这个比喻。同样,思想如果不能传播开来,就如同种子不死。

活:自立的表达

生活是一个被严重误读的词汇,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称拥有生活的。我们可以把生活拆分为两部分,即生与活。所谓的生,仅指维持个体生命的简单再生产(包括满足最低要求的生存条件),而活是要讲究品位的(如名牌、格调、时尚、优雅等),市面上所谓的“小资情调”等就是活的一种方式和姿态,也是活的一种标度。在研究生期间,我们只能维持在生的阶段上,而不要把精力过多地投向活的部分。德国哲学家舍勒曾说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只有两个:爱和恨。这可以看作是宏观层面上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那么从某个具体生命的微观层面来讲,它的动力机制就是追求由生到活的转变。最后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今天,我们应该在研究生期间尝试或者体验生的艰难与伟大。以便我们时刻在内心中对生存保持虔诚的尊重。诗人荷尔德林在一首诗歌中写到: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诗人把劳绩和栖居联系起来,恰恰暗示在把人拉向大地的过程中,劳绩让人的本质得以呈现或敞开,由此我们才有资格谈诗意栖居的生活。

学 问:自信的实现

学问也是一个很模糊的词汇,它以名词的形式存在。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学问?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吗?显然不完全是这样的。其实,这是过程省略的结果。什么叫做有学问?记得一首英文老歌中曾经唱到: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叫男人?我很喜欢这个句式,那么我们把关键词替换一下:一个人要读多少书才能被称做有学问?其实,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在我看来,学问是一种努力固态化的结果。用经济学上的术语讲就是边际收益为零的状态,既不需要再学习或者无力再学习时的一种状态。它最初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动词形式的“问学”,即边问边学。经过多年的修炼以后,突然有一天人们会说,这个人真有学问。至于要等多久没有人会知道。这要看个人的努力、天赋以及机遇。今天你们有幸来读研究生,那么就要踏踏实实地边问边学,这是千百年的经验。否则我们来学校干什么?还不如在家自学。在经由“问学”到“学问”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艰辛还能体味到一种愉悦,这不是一般的快乐可以比较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2500年前的孔子曾形象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由学问带来的愉悦是多么地强烈,另外,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也是这个意思。同时,学问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南宋文天祥曾说:辛苦遭逢起一经。我是深有同感的。那么如何通达学问呢?一个具体建议是:首先,多读书,做成计划每天读20页书,假如每本书按300页计算,一年下来就有24本书,那么两年下来就有50本书。任何一个领域只要读到100本专业书就可以成为专业人员。其次,读经典,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既可以节省选择的时间,又可以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功力,谁读谁知道?第三,写感想,把每一次阅读中灵光闪现的思路记录下来,然后整理、分析,坚持下来就会有所收获。为了做到这三点,能够给大家的建议就是:男人(女人)要对自己狠一点。

想:自尊的敞开

今天谈到理想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它经常被人们视做高不可攀,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实际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人怎么可以没有想法呢?在我看来所谓的理想就是指合理的想法。人的想法有很多,如梦想、幻想、妄想等,人们为什么把这其中的很多想法排除掉了呢?因为它们不切合实际,只有那些合理的想法才被我们保留,这些想法就是所谓的理想。理想的存在关乎自尊的敞开,而自尊与自我实现有直接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可以说自己有了自我实现的体验。理想在英文中与唯心论是同一个词汇(idealism),可知理想都是发自内心的。理想具有乌托邦的作用,而乌托邦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超越是可能的,否则,谈什么超越。

三者之间的关系:理想为我们设定了一个前进的高度和目标,它也是自尊的敞开(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非常尊重有理想的人);由问学到学问的转变,恰恰是在理想的界限之内实现的,这个阶段的完成,让我们有机会在个体层面实现由生的阶段向活的阶段的转变,最后达到享受生活。在研究生期间,如果我们能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将来肯定会在社会中谋得一个不错的位置,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体面的、有品位、有目标的人。那么是否就可以到此为止了呢?显然是不够的,前三条仅仅保证了个体目标的实现,而没有彰显出做为人文学者对人类作出贡献的意向,这是不圆满的。因此,我们中有一些人会在这个基础上主动上升到对于思想的追求。思想是稀缺的,也是昂贵的。

我们时代的思想责任与尊严

很多文科研究生毕业时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研究生期间没有学到什么?相对其他学科的学生来说,感觉有些不自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我看来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学会思想。没有思想就导致所学的东西总是浮在表面,与我们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无法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血脉。文科的境界就是学会思想。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不会思想。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说过一句让所有中国人感到汗颜的话:所有精神的东西,都与中国人无关。虽然我不愿意接受这个判词,但它是真实的写照。之所以如此,可能原因众多,但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能够思想。那么什么是思想呢?思想就是去蔽并发现存在的本质的过程。人作为被抛入这个世界中的存在者,以此在的方式在时间性中生存。然而这种生存是被社会、文化等因素严重污染的,按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作为此在的人处于一种不可认识的被遮蔽状态。思想的作用就是拨开这些遮蔽,使此在的存在变为一种澄明状态。也许人都意愿思想,其实却不能思想。惟当我们喜欢那个本身有待思虑的东西时,我们才能够思想。我们学习思想,我们的做法就是去关注有待思虑的东西。

之所以强调思想的重要性,是因为思想是使我们的精神达到的一个高度的保证,它带来的荣誉为我们开启了一种活的深度。同时,它也是一种拯救,即让本质呈现。我们举一个例子,假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没有鲁迅,我们民族的思想高度还有多高?这种高度给我们每个中国人带来了无比的荣誉,而鲁迅的存在,让我们有了衡量思想深度的坐标。再举一个例子: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么这句话里暗示了什么?在我看来至少暗示了两种意思:其一,我们要审视生活中的什么因素?换言之,什么是生活中值得我们去审视的?回到前面的分析,我们应该审视的东西其实集中在活的部分,而不是生的部分,因为在生的层面人与动物的需求没有什么分别,而恰恰是活的部分,蕴涵了理性、真理、审美、公平、正义等有关存在与秩序的因素,这才是我们审视生活的深层原因所在。其二,通过审视,我们能够发现已经被我们丢失的活的意义。

康德在十八世纪末曾说:这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之所以需要启蒙,是因为通过批判,我们才能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从而摆脱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那么该如何界定我们的时代?我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无思的喧嚣时代,在杂音环绕中我们丢失了生活的意义和秩序,我们被迫习惯了胸大无脑的时尚,也习惯了脑萎缩后的麻木与冷漠,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这些人文学者去重新发现与找回的。不要小瞧这种努力,即便最微小的思想也是思想,或许它只是暗夜里的一点烛光,但那也是启明,当所有这些微弱的烛光汇聚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了我们的命运,还有孤独的国家。只有经过无数思想铁锤敲打过的社会才是值得向往的。我不喜欢猪的哲学,我更喜欢那些去刺痛懒惰水牛的牛虻哲学。也许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守护与捍卫的——我们时代的思想责任和尊严。

通过接下来几年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思想、并能够有效地思想,真正担负起思想的责任与尊严,把思想的利器打磨的锋利无比。到那时母校将与你们共享这份荣耀。记住: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在这个悖论中,我们一次次在思想中飞翔!

最后,祝大家好运!谢谢!

2008-9-1于南方,9-7日最终修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37250.html

上一篇:警惕政策修订中的保守主义幽灵
下一篇:透视科技界的“雇佣军”与“麦客”现象
收藏 IP: .*| 热度|

14 周可真 李飞 杨玲 鲍得海 陆绮 刘玉平 阎建民 青水洋 王安邦 王德华 俞立平 曹聪 刘立 wlmcgyxxzt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