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既不能放任跑马圈地,也不能纵容恶意抢跑 精选

已有 10070 次阅读 2020-7-16 16: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5dda2eaf.jpg

既不能放任跑马圈地,也不能纵容恶意抢跑

李侠

科学成果是否会多重独立发现?

•小科学时代,多重发现是可能的,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代价;大科学时代,多重发现可能性小,容易引发学术不端的指控。

当今的科学是高度分化的,在大科学时代尤其如此。这种分化从宏观上看呈现了知识的横向扩张与深化;从微观上看,则是对于某领域过于密集人群的自然分流,从而达到适度降低竞争程度的目的,进而为知识生产的质量提供一种来自环境生态的保证:有序、踏实与稳妥。但是,科学家人数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学科的分化速度,这种局面仍然会造成某领域人才密度的增加,这又会进一步加剧竞争与进一步产生学科分化的趋势,如此循环,科技在宏观上就呈现为持续的发展与进步。诚如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所言:在特定的狭窄领域中,尽管这种分化过程已经减少了那些为了发现而参与直接竞争者的数量,但是它可能已经提高了人们的这种意识,从而加剧了竞争。其实这一切都好理解,科学家的所有活动其内在的直接动机就是追求发现的优先权,至于获得优先权的目的则是多元化的。

在获得优先权的路上,是否会遭遇多重独立发现问题(multiple independent discovery)呢?默顿曾就科学史的案例证实的确存在多重发现问题,这已经成为科学史上的特有现象,如牛顿/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的发现、达尔文/华莱士关于进化论的发现、普雷斯特烈/拉瓦锡关于氧气的发现,以及格雷/贝尔关于电话的发明,等等,早在1922年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William F. Ogburn 1886 - 1959)和托马斯(Dorothy Swaine Thomas1899 -1977)共同发表一篇的文章《发明是不可避免的吗?》(Are Inventions Inevitable? A Note on Social Evolution)中就已经揭示出这种现象,在文章中他们列出在1420-1901年间出现的148项多重独立发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生产的社会决定论,认为知识的产出受到当地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后来默顿正式把此类现象称为:多重独立发现假设(1961年),并考察了264项多重独立发现,指出其中有179项是双重发现(约占72%)。由此可见,不同科学家独立做出同样的科学发现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造成多重独立发现的条件是,不同区域间处于相似的文化梯度,科学家个体之间由于交流与沟通的不顺畅,再加上信息检索的困难,导致不同地区的不同科学家做出几乎相近的工作。后续的研究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交流的便捷化以及信息检索能力的大幅提升,多重独立发现的数量越来越少,因为当发现有人在做同样工作的时候,一些人会选择退出,并选择新的研究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小科学时代,多重独立发现者之间虽然也存在争议,但很多不涉及学术不端的指控,那种重复性发现恰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代价。在大科学时代,出现多重独立发现的可能性在迅速降低,甚至是不可能的。此时再出现此类现象,很容易引发学术不端的指控。

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为什么这么重要?

•成果优先权关系着名誉和利益的分配,一旦规则被打破,将极大地颠覆科技界前沿的运行生态,最终抑制科学共同体的创新积极性。

承认是科学界的硬通货,而承认的基础在于优先权。因此,真实世界中的优先权之争大多发生在前沿领域,而科学前沿领域往往又是规则的不完善之地,这就为各种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日常的学术规范与规则的有效工作范围大多在前科学阶段与常规科学阶段,就如同和平时期有效的道德规则一旦遇到特殊时期就失灵一般,而前沿领域大多也是学科的前沿地带,在这个区间往往面临规则不全甚至没有规则的研究飞地状态,此时学术研究在老规则的惯性引领下运行,由于老规则与前沿地带的活动并不完全匹配,导致规则的约束力大幅降低,从而潜在地面临失范的风险。

学术前沿领域的科研活动有什么特点呢?大体来说前沿领域的研究链条包括三个部分,链条前端:想法(idea);链条中端:载体、手段与方法;链条末端:预实现的科研目标。

链条前端:大体来说,保卫想法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是极度不经济的,科技界的想法多了,不是所有的想法都是有价值的,因此,学界有句名言:想法是廉价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链条中端:为了使好的想法能够最终落地,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如研究机构、大学、实验室等)来初步落实想法,使某一想法具体化,这个过程大多是不可见的,由于载体具有公共资源属性,同样面临保护的困难性;有了载体再加上适当的手段(人、设备、材料等),进一步推进想法落地,这个过程大多是由具体的个人或团队来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以及时间资源,已经具备私人资本的性质,它的产权需要得到合理的维护,否则会严重挫伤创新者的积极性。至于方法的选择也是经过无数次试错得出来的,同样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的(主要是时间、金钱等),只要想想爱迪生发现灯丝的过程自然会理解这些,因此,其产权也应该得到合理的承认。

链条末端:实现科研目标,则是前两个环节协同运作,并伴随好运气才能获得的,这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投入,最终实现的目标的产权大部分归载体(国家/机构),其余部分则以优先权的方式给予科研完成者。

从这个流程中,我们大体上可以感觉到做前沿研究真的很不容易,耗费数年光阴,从无到有一点点摸索前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功亏一篑。基于这种现实,科学家们约定俗成的要彼此尊重这份优先权的承认与分配模式。一旦这个规则被打破,将极大地颠覆科技界前沿的运行生态,最终抑制科学共同体的创新积极性。

科学家为何要分享未发表成果?

•这是一种利弊参半的确立优先权的方法,参加小范围的专业研讨会宣示知识产权,可以吸引合作者、劝退竞争者,但也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可能丧失优先权

在生活世界里,科学家们是如何推进前沿领域的研究呢?大体沿着如下路径推进:率先提出新想法(发表文章或参加会议公布该想法),然后寻找合适的人、申请基金、确立合适的突破口,初步明确相应的理论与观点。之后,研究的显示度开始提升。在向目标发起攻关的过程中,此时会有同行被逐渐吸引到这个领域,此时竞争的压力开始逐渐加大。研究者选择广泛参加学术会议就是应对竞争压力的一种利弊参半的方式。

利在于:通过参加小范围的专业研讨会,宣示知识产权并吸引合作者,这是应对竞争和确权的重要手段。通过确权劝退一些机会主义者对于目标的觊觎,以及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吸引到合作者,那么将极大地推进新目标的实现速度,这对于研究者与合作者来说是双赢的。弊在于:参会也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前沿领域规则的不完备导致栅栏的空隙较大,以及现实中违规收益与成本的严重不对称,信息泄露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处于不可控状态。也就是说,概念提出者面临着丧失发现优先权的困境——毕竟在通向目标的研究路线已经明确化的情况下,那些拥有良好载体、手段(丰富资源)和方法的人,完全可以实现快速登顶,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资源影响优先权。

一般来说,科技界约定俗成的规则是,后发者遵守规则,承认提出者的贡献,由此实现了对提出者的确权,属于合规的双赢。但是总有不遵守规则的人——后发者不承认提出者的绝大部分贡献(或者将贡献缩小),一旦觊觎成功,就属于不合规的零和博弈。而这往往引发学术不端的争议,科技史上此类公案不胜枚举。社会学家沃伦•哈格斯特龙研究发现:在一个1400名科学家的抽样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他们自己的贡献即将完成时被别人占先了,这些人中很多人不止一次被人占先过。

这个事件反映出当下前沿科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亟需厘清的问题,如果不能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学术地带建立起有效的运行规则,未来将影响中国科技的长远发展。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我们既不能鼓励提出者的蓄意跑马圈地,也要防止恶意的后来者。

如果放任蓄意跑马圈地者,将人为制造准入门槛,这无疑将阻碍科学的正常发展速度,在大加速时代,时间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优先权的保证,只要行为合规,尽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后来者有权后来追上。

如果不限制恶意的后来者,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未来的学术会议将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因为所有人都怕新思路被侵吞。长此以往,将威胁到科技发展的根基。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发在《光明日报》2020-7-16的新科技版,与齐老师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242284.html

上一篇:大加速时代的生存
下一篇: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招聘博士后
收藏 IP: 101.88.41.*| 热度|

25 段含明 武夷山 黄永义 安海龙 徐耀 郑永军 高建国 杨正瓴 徐长庆 代恒伟 刘立 苏保霞 王茂清 史晓雷 曾荣昌 张成岗 朱志敏 赵凤光 孙宝玺 周忠浩 汤茂林 曾杰 黄河宁 梁洪泽 彭振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