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稀缺与公平:让荣誉走得更远

已有 6510 次阅读 2017-7-18 13: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稀缺与公平:让荣誉走得更远

李侠、韩联郡

据新华社报道,2月28日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机构宣布,授予10位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为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首先,祝贺这些优秀的女科学家获奖;其次,在祝贺之余,我们需要检视一下这项奖励制度的设置是否还存在某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客观地说,这个奖项自2004年设立以来,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内科技界颇具品牌效应的荣誉分配与承认机制,因此,值得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选竞争日趋激烈,在过去的十三年里,一共产生了98名获奖者,按所在区域划分,涉及20个省、市、自治区。大体来说,获奖者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一点与我们的常识相符。其中有些区域表现不佳,如山东、四川省等省,获奖数量与它们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程度不匹配,这也是未来这些表现欠佳的省份应该思考的问题。然而,还有一些区域的获奖人数也是与其社会发展程度严重不匹配的,如西藏等省份,这种结构性的矛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见下图)


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早已揭示:作为激励机制的荣誉之设置与分配,要达到最佳效果,荣誉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稀缺与公平。稀缺保证了荣誉价值的最大化,以此更加彰显了获得承认的充分性。世界上一些著名奖项,如诺贝尔奖、图灵奖等之所以拥有持久的社会认可度,稀缺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公平则是所有制度安排的最大美德,它是荣誉的生命线和灵魂,如果缺失公平,那么荣誉的价值将迅速贬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平提供了荣誉的社会认可度的伦理基础。基于这两个原则,反观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置的评选规则,其中有一条明确规定获奖者中至少有1名在西部地区工作。众所周知,重要成果和优秀女科学家在哪里出现是根本不可计划的事情,显然,这个评选规则违反了公平原则,评奖这事也可以搞倾斜政策吗?这也是我国政策制定中长期存在的习惯性做法,为局部和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效率和破坏公平为代价。实践证明,任何倾斜政策充其量就是一种权宜之计,然而终结它却异常困难,不客气地说,它带来的问题比它解决的问题还要多,然而更为糟糕的是,这种政策工具用久了会上瘾的,并演变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制度惰性。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决策者通常喜欢采取强制性政策工具,希望用最简单与直接的方式快速实现均衡,这就是公众耳熟能详的在政策制定中采取倾斜性政策的缘由,这些理由大多冠冕堂皇,让人不敢反驳,一旦反驳轻者被指认为冷血、没有同情心,重者被指控为政治不正确。倾斜政策往往会让决策者获得来自收益者的快速认同与赞赏,这也是决策者偏好的内在驱动机制。其危害在于,倾斜导致公平原则在决策中如弹簧一般随意被伸缩,而其长期后果则鲜有问津。按照哲学家罗尔斯正义论的基本要求,违背公平原则只能在如下情境中才是可接受的:即采取不公平政策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采取公平政策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了整个社会福祉的增加。从这个基本判断出发,只有在事关大规模群体性利益时,采取倾斜政策才是划算的并具有合法性,比如高校招生中针对边远贫困地区学生的倾斜政策,再比如青年女科学奖的设立本身就是倾斜政策的产物,由于科学不分男女,之所以采取倾斜政策,是因为当下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有2000多万,通过这种倾斜能最大限度上激活女性科技群体的科技热情。但是对于评奖这类小规模事件,采取倾斜政策既是不划算的,也耽误了优秀人才的发现。无需讳言,这种倾斜政策直接降低了荣誉的含金量以及社会的认可度,这种平衡实在是得不偿失,变相造成更优秀人才的制度性埋没。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认为:女科学奖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做三方面的改革:其一,取消倾斜政策,采取机会公平的完全竞争模式,真正选拔出最优秀的女科学家;其二,这个奖励规模不宜扩容,维持荣誉的稀缺性。这样才能真正对优秀女科学家们形成激励机制,而且只有如此才能让荣誉走得更远。要想毁掉这个奖项的声誉很容易,只要扩大倾斜权重和快速扩容,这个奖项很快就会沦落为众多鸡肋奖项中的一员。第三,为了使这份荣誉拥有更大激励机制,应该大幅增加奖励的额度,从目前的10万元奖金,上升到50万元奖金,真正使获奖者名利双收。这样才能在庞大女科学家群体中形成最大的激励效应。

仅就科技界而言,如果最大限度上压缩倾斜政策,那么科技落后地区该如何促其发展呢?这又是一个长期存在而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发展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完全封闭的自生发展型、开放的外援主导型发展以及混合型发展。封闭的自生发展模式采取的路径是一种缓慢的自然进化道路,其特点是,结构平稳、发展缓慢,如果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大的变化甚至可能出现原地踏步的情况;而开放的外援主导型发展模式,则会造成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在结构重组中会出现矛盾与冲突,但优点是会带来整个结构与认知范式的根本性改变,一旦取得成功,会实现跨越性发展;反之,则会带来结构震荡与效率的大幅损失,这种发展选择的路径是建构主义的人工选择模式。相反,混合型发展模式则是取前两者的优点而避其缺点的一种渐进主义发展路径。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显然推进落后地区科技发展应采取阻力与成本最小的混合型发展模式。

因此,国家借助于政策采取外源性输入模式,以温和的方式改变当地的人才结构与认知范式,通过“鲶鱼效应”激活当地原有智力资源结构的活力。以往那种定点倾斜的扶持政策在既定的小圈子里过家家,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延误时机,导致当地的发展锁定在自生发展的路径依赖陷阱中。这些年的扶持政策基本上收效甚微,甚至成为某些权力寻租的一个切入点。正确做法就是:国家可以设立西部科研项目,申请人地域不限,都有机会参与公平竞争,但那些外地的中标者必须全职到西部工作,这就相当于把人才与智力资源从外部定点输入,这些来自外地的人才的加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人才结构与认知范式,从而达到促进当地科技发展的目的。就拿本次青年女科学家奖来说,也可以采取这个措施,如评选规则中说明:为西部评选一名优秀女科学家,任何人都可以申报,但中标者要到西部服务某个期限。这样就可以从众多申请者中选出最优秀的入选,当然,其中会有不愿意去的人,那么通过沟通可以选择放弃,继续遴选,总有候补者会填补这个空缺。

基于此,一项体现稀缺与公平的荣誉之旅才能行之更远,也才能绽放出更大的光芒!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写于三月初,辗转多时,不管怎样,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现发在《科学家》公众号,与曹老师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066949.html

上一篇:人生的六望
下一篇:不想挖墙脚的大学不是好大学
收藏 IP: 49.158.13.*| 热度|

22 陈楷翰 徐世文 焦豹 刘立 吴明火 徐耀 吕洪波 侯沉 张忆文 毕重增 史晓雷 王安良 印大中 吴施楷 xlsd shenlu aliala biofans yanan2015 hmaoi uneyecat scienceus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3 0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