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连续上了四节《随机数学》课,中午到办公室打开科学网,发现昨天写的博文《实行不放水的本科教学》被科学网精选,并且置顶;鉴于此有必要说明一下写此文的背景。
在这之前我上过的《大学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引论》这两门课程也做过同样的实验,但结果是失败的。为什么是失败的呢?因为学生对我的评教结果是全校倒数第一;后来分析了原因,主要是由于自己对学生的认识不清,对学生群体没有进行有效的划分。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上了2016级统计学1班和2016级音乐学1班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2016级统计学1班的36名学生只有1名补考,这个学生经过补考之后,也获得学分。2016级音乐学1班有36名学生,但有20名学生补考,经过补考之后还有15名学生需要重修。当然评教的结果可想而知,统计学1班给的分数92.3分;而音乐学给的分数只有85.92;这个分数估计是当时学校的最低分。这件事情对我的打击不是很大,也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因为评教分平均超过87分就没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同样的教学,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考试,结果差这么大;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我。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上了2016级音乐学1班、2016级音乐表演1班以及2017级音乐表演1班的《互联网+:引论》基础课。这门课的期末考试成绩学校规定: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如果平时成绩给满分的话,意味着期末考试只要考20分就可以通过。其他老师所上的这门课程,人数大约千人,几乎没有一个人挂科,而我所上的三个班级挂科人数就超过15人,经过补考也只有一个学生通过考试,意味着有14人需要重修。评教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三个班的给我的评教分分别为82.81,84.68,86.41,平均分为84.59。连学校聘期考核规定的最低评教分85分都没有达到。
看到这么低的评教分给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对我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这个评教分算是学校建立以来最低的;而学校评职称对评教分也有要求,我拿了这么低的评教分,意味着短期内评职称无望。当时非常的气愤,但又无可奈何;气愤是因为我确实在用心的教学,而得到的结果这么差。后来,与同事交流之后,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我,主要是我没有认清艺术生的特性,不能按照非艺术生的标准要求他们。同事还说:“上过艺术生课程的老师,往往评教分都是比非艺术生的低”,他们对你的评教的唯一标准,就是好过就高,不好过就低;管的松就高,管的严就低。而我所做的正好与这个相反,结果可想而知。
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自己一直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坚持呢?如果继续坚持可能还会拿到全校最低的评教分,这样自己评职称无望;因为评教分就被卡,就彻底没有戏。犹豫了很久,心里也备受煎熬,因为如果放弃了,不符合我做事的风格;不放弃,意味着存在极高的风险。纠结很久,还是决定继续坚持;顶多一辈子不评职称吧,反正已经拿过倒数第一了,已经处于最低点,还有什么可以可怕的。所以,坚持走了下来,还好2017-2018学年没有让我失望。所以,我以后还是继续坚持,不放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9-2-19 0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