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科学生都知道狄拉克δ(x) 函数。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它基本有两种用法。一是类比于分布函数,把所有权重集中在一点,用积分来抽取与之相乘的函数在这点函数值。狄拉克在获取连续谱波函数分解系数时,以此来与离散谱的计算保持形式和直观上的统一。傅立叶变换与傅立叶级数分析的类比即是如此。另一,常用在工程中,称为单位脉冲函数,作为简化计算的近似数学模型,计算系统在极短时间内供应了总量后的状态变化。前者模型关心极限处的性质,用有穷的此岸推测无穷彼岸中的表现,后者用极限来近似现实中瞬间作用后的状态。这两种应用的模型很容易转换地想象,互相解读,非常直观。
$\delta(t)= \right\displaystyle \left\{\begin{matrix} + \infty &\mbox{if} & t=0 \\ 0& \mbox{if} & t\neq 0\end{matrix}\right$ 和 $\int_{-\infty}^{\infty}\delta(t)dt = 1$
这是人们通常了解δ函数的基本性质。上篇《狄拉克δ函数的数学迷思》里谈过,在严格数学意义上,δ函数不是数域到数域的函数,而是个定义在函数空间上的泛函。上面的两个公式不是δ函数的真正定义,前者只是它在函数对偶空间以参数为变量的范数值函数,或看作单位脉冲函数极限情况的性质;后者则是对常值1函数积分内积的泛函值。它们都不足以确定广义函数,只是部分性质的描述。真正能够反映泛函功能的定义应该是:
$\int_{-\infty}^\infty f(t)\delta(t-s)dt = f(s) \;\;\;\forall f\in C^0(R)$
从δ(x) 函数容易推出一些初等性质,如缩放、对称、平移、线性、代数、微分等等,也有许多典型用法的范例,物理和工程学生多已熟知。有这些知识后,在绝大多数情况可以忘却数学上泛函的定义,以上述δ函数基本性质为数学模型,只用到初等代数运算和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便能让物理学者和工程师不需要解微分方程,凭借直观推理得出许多问题的答案。
学了更多数学知识的人会以为,用这个只需要初等数学的工具解题,应该不是件难事。其实,按数学从定义开始的严格推理,与应用者拥有许多已知实例和模式来直观推算,是两种不同的才能。就像程序员自始至终独立开发软件,与在所知甚少已有的大程序中纠错扩展,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
物理学者和工程师的基本功是直观想象,用一个个可以清晰想象的概念作为思考的砖块,被验证或证明成立的事实和理论作为构件,典型模式作为算法结构,通过逐步的推测来理解事物,以此构建心中世界的图像。在这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实例、推理模式和抽象规律。应用起来左右逢源,不再纠结于长考。凡对所学没有清晰图像的人,书没读通,更无把握应用和研究。
现在将δ函数的一个应用为例,挖掘工程师知其然背后的所以然。也以此说明,对工程师们都能轻松解的题,缺乏经验即使更有数学知识,却会在深思中迷惑。
下面是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课一道题(图例抄自课文),在几个论坛里,就见过电机、物理和数学大学生和教授,对电阻R上的初始电流 $i_R(0)$ 值的解题争议。吵什么呢?
对工科生都不难推算如下。这个脉冲电源供给的电量 Q 是1mC(题中没给出单位,毫库仑是对电子电路合理的量级),在极短的瞬间加在1mF电容后,产生的电压是 U= 1mC/1mF = 1V,这电压加在电阻 R=1kΩ 上的电流是 IR(0) = U/R = 1V/1kΩ= 1mA,经过1秒RC电路放电后,电流是 IR(1)= IR(0)exp(-1/RC) = 0.368mA. 这不过是考RC线路电流和电学单位而已。
详细点写出公式和推理过程。电量是电流在时间区间上的积分。在脉冲源供电时,这瞬间,电源上所有的电量 Q 都到了电容。按电容上电压与电量的关系,这时电容C两端的电压是 $Q/C$。与之并联的电阻有相等的电压,所以电流 $i_R(0)=Q/RC$。当 $t > 0$ 时,脉冲电源不再供电了,这是典型的电容通过电阻的放电过程,已有熟知的公式:$ i_R(t) = i_R(0)\exp(-\frac{t}{RC})$。套入数值便得到答案。
对爱思考的人,质疑来了。针对这个推理过程中δ函数作用,凭什么脉冲电源中所有电量都到电容里,去电阻的只有0?
答:供电时,因为持续时间极短,在这无穷小的瞬间,通过电阻的电量为0.
又问:这只有现实中通过电阻的电流 $i_R(0)$ 是有限情况才对呀!既然电源的电流δ(0)可以是无穷大,在这假定的极端情况,为什么 $i_R(0)$ 不能也是无穷大?
这就需要用电压等式来进一步解释。如果 $i_R(0)$ 是无穷大,则电阻和与之并联电容上的电压也是无穷大。这只有电容上的电量也是无穷大才有可能,而已知的电源总电量是1,矛盾排除了这个可能。所以 $i_R(0)$ 必须是个有界的数,不论是多少,这个瞬间流过电阻的电量都是 0。所以说,电源中所有的电量,在无穷大电流下一瞬间都给了电容。当然,实际电路上的电流不可能是无穷大,也没有供电区间为 0 的δ函数电源,但上述的分析推算,不难看出是一个很好的近似,当供电区间非常小时,脉冲电源的电量几乎全到了电容上。在极限情况则全部是了。
既然质疑这 $i_R(0)$ 的数值,我们最好验算一下。这关于电压电流均衡状态的数值,最好用方程来说明。在电源充电的瞬间,根据电流和电压公式,分别有:
$i_R(t)+i_C(t)=\delta(t)\;\;\;(1)$ $i_R(0+)R=\frac{1}{C}\int_{0-}^{0+}i_C(t)dt\;\;\;(2)$
将式(1)在[0-, 0+]区间(0的无穷小邻域)积分,代人(2)式后有 $\int_{0-}^{0+}i_R(t)dt+i_R(0+)RC =1$ ,便得到 $i_R(0+)=1/RC$ ,这与工科生的算术推理完全一样。
有人再较真这电容的瞬间充电过程。一说是电容在开始充电的瞬间形同短路,它上面的电压是 0,所以电阻上的电流也应该是 0 才对。而上面认为,这电压不是 0,是电容上被脉冲电源瞬间建立起的电压,因此电阻上的电流必须是上面的计算数值。也有的说,这该是你们说的两数中间值。
到底哪个对呢?其实各有道理,一个着眼于电源开始供电的时刻,另一反映了供电完成时刻,还有的在中间。将这供电的瞬间从 0 拉长为实际的区间,在开始供电的过程中,电阻上的电流随着电容充电建立起电压,从 0 开始上升直到最大。在电源停止供电后,才从最高点按指数函数下落。δ(t) 函数是将这个脉冲电源供电区间收缩为一个点的极限情况,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上,电阻上电流的数值可以是从 0 到 1/RC 区间中某个数值,依它是从脉冲函数的什么相位来看而定。
认真地用数学证明方式验算一下,假设电源供给矩形脉冲电流是:$H_{h,k}(t)$,这里 h 是脉冲时间区间的宽度,k 是在 0 到 1 中的一个时间相位值,我们来看在这供电区间电阻上的电流是多少。
$H_{h,k}(t) = \right\displaystyle \left\{\begin{matrix} 0 &\mbox{if} & t<-kh \\ 1/h & \mbox{if} & -kh \le t \le (1-k)h \\ 0 & \mbox{if} & t > (1-k)h \end{matrix}\right$
这个矩形电流脉冲的宽度是 h 高为 1/h,所以总电量是 1,脉冲从 $–kh$ 时刻开始, $0\le k\le 1$。不难列出这电路上在电阻电流 $i_R(t)$ 的微分方程
$\frac{d }{d t}i_R(t)+\frac{1}{RC}i_R(t)=\frac{1}{RC}H_{h,k}(t)$ 它的解在 $-kh \le t \le(1-k)h$ 区间是:
$i_R(t) = \frac{1}{h}(1-\exp(-\frac{t+kh}{RC}))$ 我们有 $i_R(0) =\frac{1}{h}(1-\exp(-\frac{kh}{RC}))$ ,
当脉冲宽度趋向 $h \rightarrow0$ 时,矩形电流脉冲函数 $H_{h,k}(t) \rightarrow \delta(t)$,这时有: $i_R(0) =\frac{k}{RC}$,k 是 0 到 1 中的一个数,所以依 0 点在脉冲电流源的相位,$i_R(0)$,可以是 0 到 1/RC 中的某个数值。
再回到极限前的情况,注意到在 0 点矩形电流脉冲并没有结束供电,供电结束是在 $t=(1-k)h$ 时刻,这时电阻上的电流是:
$i_R((1-k)h)) = \frac{1}{h}(1-\exp(-\frac{h}{RC}))$
当脉冲宽度趋向 $h \rightarrow0$ 时,电流脉冲 $H_{h,k} f(t) \rightarrow \delta(t)$,供电结束时间 $t=(1-k)h \rightarrow0$,记为 0+,在这时刻 $i_R(0_+) = \frac{1}{RC}$,可以证明,这对于无论什么样的脉冲电流源理想化成δ函数都是一样的。
数学上 $i_R(t)$ 在 0 点是个函数值从 0 跳跃到 1/RC 的间断点,作为这点的定义值,它具体是哪个数值,对工程应用并没有什么意义,而右极限 $i_R(0_+)$ 的数值,是脉冲电源供电后决定后续变化的初值。所以在应用上不再区分0与0+,认为 $i_R(0)=i_R(0_+)$。在脉冲电源供电期间,通过电阻的电量是它上面的电流对这段时间区间的积分,不难算出当 h 很小时约等于 $h/(2RC)$,以致在极端情况可以忽略。这时所有的电量可以看作都加在电容上。
这便是对这种应用模式的工科计算,穷究到底的数学依据。在分析δ(x) 函数作为动力源的工程系统中,有了可以模仿的范例后,工科生都会很自然地认为它所带来的总量在 $t = 0$ 时刻,可以完成对电容的全部赋予,用直观的算术推理便能得出答案,而不必重覆细究这应用模式的细节证明。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和应用者的解法不同。物理和工程的思考如同算术的计算,套用各种熟知的模式,推理直观明朗,至于无实用价值的细节,则不予深究。而数学思考出发于严格的定义,犹如代数的计算,将具体的问题归纳为抽象问题,或再把抽象问题转化成从另一种的抽象,精确分析引用已被证明过的答案,过程严谨冷峻,摒除想象的误导。在上面的分析中,对δ函数,我们只用到不被认为是“定义”的部分性质作为推理的根据,即使在计算中也只把它当作近似中的极端情况,丝毫没有作为泛函来处理。因为在这个工程应用中,我们关心的是现实系统近似的表现,由于极端情况下的性质易于估算,我们以此来简化计算。
如果满足于在工程和教学中的计算应用,你在校所受到的数学训练是足够了。那些都是专业中的前辈,为后辈挑选出来基本的数学工具,也提供了便于仿效的简化计算推理的范例,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被数学证明和实践检验过,你只要知其然,认真仿效便足以谋生。如果你不满足于此,想知其所以然,还想有所创新,你就要有更深邃的数学眼光。
另一方面,学好数学并不见的就懂得应用。这必须接地气,对应用对象有真实的感觉和经验,才能用虚拟世界里的想象,指引现实天空下的飞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