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海洋的远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ying 系统科学与数学水手札记

博文

诺曼底怀古 精选

已有 6886 次阅读 2014-10-16 06:36 |个人分类:闲侃|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旅游

旅游车从法国的海港瑟堡(Cherbourg)向东南开了一个多钟头,当车子转出大路,临近一片修剪过的树木时,导游告诉我们,这脚下已是美国的土地了。诺曼底美军公墓是美国在欧洲最大的公墓,美国从国内运来植被,种上了家乡的树木花草,1979年法国将这块土地永久赠给美国政府,让牺牲的战士长眠在自己的土地上。每年纪念日,都有远渡重洋的老兵、家人和遗属到这里凭吊。有的带来Omaha海滩湿润的黄沙,默默地沾贴在墓碑的铭文上,如同家人在亲吻。

 70公顷的坡顶墓地,滨临海边,俯瞰着大西洋,埋葬了9387个美国军人,他们大多数是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阵亡的,每个墓穴安放着一个遗体,还有座哀悼失踪的1557人纪念碑。洁白的十字架和六角星墓碑齐整整地向着西方,仿佛一个沉默的军阵遥望着大洋彼岸的故乡。

美军公墓横卧在法国诺曼底奥马哈海滩高地上,从194466D-day起,在两个多月的诺曼底战役中,盟军集中了36个师,288万人,与德军138万人在这地区厮杀。到724日,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825日,巴黎解放,战役结束,盟军消灭重创了德军40个师,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人员40万。

1944年夏,苏军在东线反攻,诺曼底登陆后,盟军在欧洲大陆西线开辟了第二战场,德国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了。美国走出孤立主义举国参战,不再只是经济巨人政治侏儒,自此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

奥马哈海滩(Omaha Beach)长6.4公里,多处峭壁,易守难攻,是诺曼底登陆中战斗最为惨烈的地方。由于情报失误,天气恶劣,组织混乱,盟军在奥马哈滩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机枪的轰鸣声中,人群如潮般拍岸倒下,瞬间阵亡两千多人,伤者无数。整整两小时,没有一兵一卒在西段冲上海滩,在东段也只占了9米宽的海滩,登陆几近失败,靠着海军拼死抵近炮轰,第二梯队提前登陆,才扭转局面。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开头惨烈的场面就取材于此。

战争中牺牲不分男女贵贱,每一个墓穴都埋葬了一个梦想,藏着一个自己的故事。Elizabeth Richardson,一个年轻的红十字会护士葬身于此,花样年华如玫瑰般地凋谢;Theodore Roosevelt,老罗斯福总统的儿子,56岁的将军,在D-day与他的儿子分别在Utah beachOmaha beach抢滩登陆,在随后进军中心脏骤停,也长眠于此;一个平凡士兵的新婚妻子,在渺无音讯中苦等了60年,一直到了这里,发现魂牵梦绕良人的墓碑和结婚戒指,才确信,他不会回家了。


陵园中有座“士兵之魂”( TheSpirit of American Youth Rising from the Waves)的塑像,一个安详赤裸的青年,双臂舒张仰望青天,双脚并曲如从波涛中升起,基座的铭文写着“我眼睛已经看到上帝降临的光芒”( Mine eyes have seen the glory of the coming of the Lord)。

战后,法国政府也为这里阵亡的德军建立了合葬的公墓,埋葬了21139名德军士兵遗体,没有荣誉,没有墓铭,乱葬坑上黑色粗糙火山岩的十字架象征着耻辱,附近是种有1200棵枫树的和平花园,墓地中央凸起园丘上,有一对黑色火山岩雕成的父母形象,默默地看着脚下死在异乡的孩子。

战后,交战双方共修建了27座战争公墓,埋葬了11万人。

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死亡690万,德军532万,日军212万,美军41万,中国军队174万、战俘死亡人数不详。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的各国军民约7000万,其中最多的是苏联2660万,中国1800万。战争死亡占人口比例,从17%往下超过10%的依次是:波兰、立陶宛、苏联、德国、拉脱维亚。

尊严要靠胜利和实力来保障。



【注】文中的数据来自维基百科,故事来自在墓园工作过的导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36044.html

上一篇:布鲁日印象
下一篇:西班牙维戈印象
收藏 IP: 50.156.25.*| 热度|

26 尤明庆 杨正瓴 侯沉 张海霞 柳竹浠 赵美娣 陈湘明 王善勇 李伟钢 陈新 史晓雷 张天蓉 李轻舟 张能立 鲍博 田云川 戴德昌 白图格吉扎布 zhouguanghui shenlu biofans shgrs tuner yunmu connexin26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