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过犹不及:不堪重负的硕士生小论文 精选

已有 10036 次阅读 2021-9-24 15:0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读研期间当然以培养科研素质为主要任务,写作学术论文是一个最有效的培养研究生科研素质的途径。对于这一点,无论对于研究生导师还是研究生本人来说,没有人会否定小论文发表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还是论文写作、投稿、修改,都是一件消耗巨大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存在很多偶然不可控因素的事情。对于研究生毕业小论文发表的规定,没有当然不行;一味强调高大上,也会过犹不及。 

     在教育主管部门破五唯精神指导下,最近看到又有几所头部一流高校取消了对研究生发表小论文的硬性要求。然而,在对研究生毕业做出小论发表刚性要求的庞大的高校群体面前,这些学校的数量少到几乎可以忽略。

      如果在研究生大幅度扩招之前,对研究生毕业设置发表小论文的刚性条件还情有可原的话,在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大幅度扩招、研究生所学与毕业岗位所用相脱节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坚持并强化小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就显得十分不合时宜了。

      硕士研究生大幅度扩招的2000年以前,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硕士毕业后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研究工作,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主动性强。由于招收人数少,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学科基础较为扎实、学习自律性与积极性强,容易做出可以在高档次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由于研究生在读人数少,学术期刊的数量、版面与有限的需求可以保持相对平衡,研究生在北大核心、CSCD发表论文的机会相对较大。

      时过境迁,在硕士研究生连年大幅扩招的今天,为例不降低排名,一些高校仍然坚持甚至强化硕士答辩前在北大核心、CSCD发表学术论文的刚性要求。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科研基础弱、核心学术期刊版面粥少僧多、发表周期不断延长、版面费连年暴涨前提下,高档次小论文发表,对于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本人来说,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

      理论上,许多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把学术论文发表、数学建模比赛获奖、发明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学科奖赛获奖,按照不同档次、级别折算成科研绩效点,规定达到一定的绩效点方能获取答辩资格,看似研究生毕业似乎已经破了五唯。然而,仔细分析,其实不然。在上述众多的选项中,在财政资金不能用于发明专利申请约束条件下,除了学术论文外,其他选项机会少、绩效分数低,发表学术论文是绝大多数研究生赚取科研绩效分的唯一途径。

      笔者一位朋友所在的一所中部一流学科院校,为了迅速提升学校的排名,几乎是每年一个台阶,对包括硕士生在内的研究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毕业答辩门槛要求。刚开始是不做要求,然后是至少一篇北大核心/CSCD核心,接着是北大核心、CSCD双检索,去年又提升到至少2篇CSCD检索论文。并且这种要求,囊括了学硕、专硕、非全,实现了全覆盖。没做出发表小论文要求之前,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能够按期毕业;做出一篇核心期刊要求的第二年,出现少数研究生因未能发表小论文而延毕现象;做出发表北大核心、CSCD双检索论文要求的当年,一些导师对基础较弱的新入学研究生做出了有可能延毕的警告;做出至少2篇CSCD检索论文刚性要求的当年,许多导师干脆停招、缩招硕士研究生了,一些跨专业报考的专硕、绝大部分非全研究生已经没有导师愿意接盘了。有的导师干脆说:要求这么高,就给那点补贴,遇到奇葩的学生只好导师替学生写论文了;即使论文能够顺利发表,国内好一点期刊动辄五六千甚至上万元的版面费,也出不起呀!

     在脱离实际的过高的毕业门槛压力下,许多导师从刚入学开始,就逼着科研菜鸟的研究生写综述、加工本科毕业论文,以达到迅速发表目的。学生无暇去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更是不允许参加实习、兼职,早早产生了对科研的厌恶。至于论文短平快发表过程中的种种学术不端更是难以避免。笔者不止一次对着学术期刊发送过来的审稿论文发呆:这些似曾相识、不断变换研究区与论文题目的数字游戏,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又有什么意义呢?至于因过高要求小论文发表引发的师生矛盾、研究生抑郁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面子重要还是里子重要,答案不言而明。过犹不及的小论文发表要求,真的可以休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305536.html

上一篇:疫情影响下的大学校园
下一篇:从民众的商品抢购潮到学术界的五唯:没有英雄的时代
收藏 IP: 121.248.136.*| 热度|

33 陈吉德 尤明庆 信忠保 史晓雷 杨金龙 郁志勇 苏鑫杨 张勇 王安良 路鑫民 吴晓敏 杨正瓴 梁洪泽 孙志鸿 叶春浓 郑永军 黄永义 周忠浩 李建国 焦飞 王兴 孙东昌 王磊 彭真明 黄河宁 李陶 刘继为 王从彦 姬扬 璩存勇 胡新露 赵志宏 蔡志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