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发论文的与拿项目的:两者的区别 精选

已有 20446 次阅读 2019-8-23 08:5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每年国基项目评审揭榜时,总会在科学网上引起极高的关注度:国基项目,科研绩效考核之关键,普通人生存之命脉,不可不重视也。

   在诸多涉及国基项目的博文中,一个热点的问题是论文发表与项目资助的关系。经常被吐槽的是:发了那么多SCI论文,总是名落孙山,令人气愤;与之相反,一些发文很少、论文档次很低的人屡次获得资助。那么,单就国基项目而言,论文发表与项目获取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

   坦白地说,笔者从教27年,虽然是学术界的一名老兵,但科研做得的很一般,也遭遇过多次申报国基项目不中的经历。作为10多年的评委,评审过不少包括优青、杰青在内的国基项目,多多少少也可以说积累了一些评审经验。在此,简单地分析一下二者的关系。

一、论文发表只是项目获得资助的条件之一

    只要写过本子的人都知道,一份国基申报书包括很多项目,如国内外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基础。论文发表记录良好,只能表明申请者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也就说,论文发表只是申报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计算一下申报书各项内容的权重,论文发表顶多占到权重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果申报书其他几项关键部分表述不好,申报项目被枪毙的概率极大。反之,论文发表记录一般,也就是数量少、档次不高的申报者,只要能提练出学科前沿、热点,给出合理解决方案,屡次获得基金资助,也在情理之中。

二、二者的目标不同

    国基项目带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它要解决的是国内而非国际的基础理论或者某个行业的应用基础问题。而发表的论文,在绩效考核体制下,很大一部分带有国际热点跟踪性。客观地说,两者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能够发表很多高IF论文,并不代表能够提炼出申报领域的前沿和关键问题。朋友所在的三流院校,最近几年为了大幅度提升学校的排名档次,不惜重金引进了大批具有良好SCI发表记录,综合大学毕业,具有海外背景的人才。客观地说,这些人才在高大上SCI论文发表方面,可以碾压工作多年的土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凭着良好的发表记录,在拿到青基项目后,这些人才基本与面上项目绝缘了,而他们的职称也基本停留在副教授层次上。朋友所在学院一位土鳖如此评价这些人才:依靠外语优势,国外合作者的平台,掌握了发论文的套路而言已,无非跟踪国际热点而已,做得东西既无法实现基础理论突破,又根本解决不了国内的行业现实问题。这句话虽然有点偏颇,但也发人深思。

三、论文多少、类型与项目的关系

     在绩效考核下,多发、快发高大上SCI论文无疑是生存之道,在很多院校,每年仅仅凭借良好的SCI论文获得数十万科研奖励的大有人在。然而,把诸多高大上的论文放到基金申报书中,却并非好事。如果这些论文比较聚焦,基本围绕一点层层展开,那么评委自然会产生联想:既然成果这么多么,还有必要申报资助吗?如果论文的内容不聚焦,有点类似于麻将桌上的十三不搭,这样的论文放在申报书中仅能起到减分的副作用。因为,在评委眼中,申请者成了一个没有明确研究方向、只会跟踪热点的论文写手。遗憾的是,在一年一度的考核压力下,论文虽多、但却缺乏明确研究方向的学者越来越多。

四、跨专业、跨行业背景的申报者问题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许多中科院系统、综合大学的毕业生来到农林水等行业院校工作。科研基础好、SCI论文发表多是他们的优势。然而,与在行业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土鳖相比,他们对于行业的理解就肤浅得多。在获得青基项目的第一桶金资助之后,这些青椒大部分会选择申报所在行业的的国基面上项目。如果在评审中遇到在行业打拼数十年的科研老兵,他们申报书中暴露出的对研究问题细节的低级错误,往往成为本子被枪毙的硬伤。更为糟糕的是,如果一个申报者在本科、硕士、博士专业都不一样,工作经历、教学经历、研究方向都不相同,更容易引起评审者的联想。联想的后果就是仔细研究申报书内容,查询有无低级错误。遗憾的是,对于这样的申报者,由于专业背景、研究经历的限制,申报书中出现低级错误的概率很大,申报屡次不中也就不难理解。

五、优青与杰青的论文要求问题

    既然是优青、杰青,自然是优中选优。评委要求申报者在申报领域的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要求自然合情合理。国基项目不同于论文发表,属于问题导向型的,除了少数纯理论研究外,行业应用价值、软件著作权、专利、成果推广应用情况也是必不可少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194876.html

上一篇:从铁饭碗热捧看生存环境:90后研究生的自白
下一篇:能否把不告密写入大学生守则?
收藏 IP: 49.94.36.*| 热度|

42 郑永军 杨金波 王崇臣 张忆文 代恒伟 彭真明 吴斌 王春艳 周忠浩 国际科学编辑 张凌 徐志刚 杨正瓴 马泳波 李毅伟 韩玉芬 王从彦 曹建军 叶建军 严鹏 郝兆东 贾红宝 贾玉玺 杨顺华 李学友 黄永义 郭新磊 熊建华 信忠保 张浩 武夷山 刘浔江 李士成 胡涛 尧中华 郑强 李得建 姚伟 宋威 岳建军 杨顺楷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