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学期给大一新生上专业导论课,课程临近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一个未来职业规划的作业。探险者、小说家、程序员、公务员、专家教授,19岁的大一新生对人生未来的美好憧憬,令人感动。“我才19岁,虽然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清晰的规划,但我想尽可能从事更多的职业,到世界不同的地方去工作,经历更多的人生体验”,一个女生如是说。“我想将来当一名高级政府官员,用自己的智慧去造福一方百姓”,一个立志从政的男生这样描述自己的的未来。19岁的花季,每个女生无论美丽或丑陋,都怀有一棵公主的浪漫情怀;而每个男生,无论聪明或愚钝,对未来则怀有一个王子的壮志。
然而,三四年、六七年、甚至十多年的校园生活过去,这些当初朝气蓬勃的翩翩少年,变成什么样子呢?最近我在指导研二学生撰写小论文、评审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看到的则是相反的一面:论文英文摘要词汇、语法错误,内容胡拼乱凑、逻辑混乱,研究方法照葫芦画瓢、毫无新意,文笔表达枯燥乏味、如同嚼蜡。笔者朋友在一所211院校当博导,一位研三的学生这样对朋友说,大学生的状况在高三时达到最佳状态,到了大学,水平一路下滑,到了大四,所学知识在考试后全部交给老师,毕业时大脑格式化,一片空白;到了研三,除了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哪点知识,什么都不会了。也就是说,经过大学培养,学子变成学渣渣了。
学子是如何变成学渣的?仔细分析,原因无非是这样几条:
1、学校的因素
原材料进了工厂,大部分成了废品,说一千道一万,工厂难脱干系。专业设置与市场不接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师教学不用力、实践环节走过场、淘汰机制没建立,原因很多,这里不一一而论。笔者认为,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科研绩效的负面作用,应该是其中3个最重要的因素。很多专业学了没有用,很多课程学了没有用,剩下的少数有用的课程又遇到了一群早已被绩效搞得神魂颠倒、无心传道授业的教师,最终的结果是啥也没有学到,高中学到的那点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2、学生的因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本身的因素不可忽视。90后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属于早已摆脱贫困的小康、大康水平。从小娇生惯养,如同温室里的花朵,自然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下,很容易Hold 不住而随波逐流。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有理想没目标,有目标没毅力,有毅力而不能持续,最终的结果就是空怀壮志,到头来一事无成。
3、社会因素
在信息化社会,在及时通讯工具成为学生标配的背景下,校园的文化氛围早已不是中世纪与世隔绝的城堡,而变成与周边环境高度融为一体了。社会的价值取向、风吹草动,都会对世界观正在形成的莘莘学子形成深远的影响。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假大空的行政化惯性思维,高房价、低保障背景下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浮躁社会风气,使绝大部分学子很难独善其身。在浮躁的社会中,学生经常在读书学习、兼职实习、学生会及社团活动、考碗考证、恋爱游戏享受人生的诸多抉择中难以取舍,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没有目标的忙来忙去,绝大多数都会落下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解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