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研究生复试环节感触杂记 精选

已有 10776 次阅读 2018-3-31 09:1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上个星期,许多高校进行了研究生复试环节。自己的很多朋友在高校任职,许多已经担任了博导、硕导,几天复试下来,朋友圈里,流传着几则研究生复试环节的小故事,这里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1、男生比例迅速上升。一位朋友所在的学科,是个与野外打交道机会较多的冷门学科。奇怪的是,往年研究生复试,女生占了大半边天。最极端的例子,连续几年,将近20个复试考生中,女生比例高达90%以上。最近2年,男生的比例迅速上升。从去年开始,男生的比例上升到70左右。男生比例的上升,也许与学生报考动机趋于理性有关,也许与就业压力持续上升有关。

    2、心理测试被普遍采用。最近几年,研究生由于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婚姻、师生矛盾而出现心理疾病的比例呈现增大趋势。每年大众传媒上,研究生采取跳楼、跳河、上吊自杀的极端例子也时有报道。针对研究生心理疾病高发趋势,许多高校在复试环节增加了心里测试。心理测试普遍采用网上机考的方式,通过一些虚拟情境下的问题及其回答,测试学生的心理反应能力。然而,对于研究生复试环节的心理测试效度,很少见到研究报道。

    3、考生面试环节的表现至关重要 在科研绩效的重压下,在研究生毕业门槛不断抬升、心理疾病呈增长趋势背景下,考生在面试环节的表现,包括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说话语气、特长爱好、甚至相貌都受到导师高度重视。通常而言,穿着打扮大方得体、神态自信、相貌端正的考生印象分较高。打扮过于时髦或邋遢,神情过于自信或自卑,学习或爱好毫无特色的考生,不受待见。极端的例子,一个调剂过来的女生,为了增大自己被录取的概率,重点介绍了自己在各种体育比赛方面的特长。没想到,复试小组的教师有一个就是体育特长生出身,当场揭穿了考生虚假包装的特长,该生被残酷淘汰。另一位男生,由于家庭极为贫困,穿着打扮略显寒酸,面试的自述环节由于过于紧张而显得结结巴巴,在双选环节由于无人感兴趣而落榜。

   4、爱恨交加的调剂生  由于各种原因,在双选环节,一些导师无人报考。处于平衡招生指标的原因,一些报考人数较多的导师往往很不情愿地匀出个别考生给无人报考的导师。无论对导师还是研究生,对于调剂这个词,都有点爱恨交加的复杂心理。对于考生来说,往往是高不成、低才就,颇有点婚姻市场被迫下嫁的味道。对于导师,因为自己并非考生第一志愿选择,有点找了个二婚、非常掉价的感觉。师生是个缘分,强扭的瓜不甜,很多朋友都说,调剂的研究生,学业表现都不太好,与导师的关系也是疙疙瘩瘩。鉴于这种情形,自尊心强的导师,宁可不招,也不愿意录取对自己不感冒的考生。

   5、定位模糊的非在职的非全日  没有工作、读的又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这种奇葩的现象是从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入学考试并轨的2017年开始。究其原因,大多与很多学校保护考生第一志愿的政策有关。很多学校内部规定,凡是第一志愿,只要进入复试环节,尽可能录取。复试环节被淘汰的,也预留了足额的专硕指标。地处珠三角、长三角繁华都市高校,一些学科虽然计划招生指标完不成,调剂生源却异常饱满,对于调剂生,态度就不那么友好了。一个调剂指标N个考生竞争,比第一志愿高出数十分的考生,调剂的时候甚至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转而求其次的专硕,对不起,因为保护第一志愿考生预留而没有机会。留给那些想到繁华都市读书的没有工作的应届生或二战、三战的学生,只有收费不低、没有任何助学金补助的非全日制了。

   6、跨地域、跨专业考生增多  最近几年有个明显的现象,就是西北、西南、东北等不发达地区考生报考长三角、珠三角院校比例考生迅速增多,其中来自东北地区的考生增长趋势最为明显。气候恶劣、经济状况不景气、就业机会少,是这些跨地区考研的学生的主要考研动机。本科冷门、研究生报考热门专业的考生比例也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尤其以经济管理、金融等商科最为红火。值得注意的是,在冷门专业考生报考热门专业考生激增同时,招生过度、就业趋冷的热门专业中,也出现了报考传统冷门专业研究生的趋势。以笔者所在的林业调查规划专业为例,最近就出现了园林规划、通讯工程甚至法学专业的考生。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106608.html

上一篇:绩效考核下的研究生招生策略
下一篇:谈谈二年制专业硕士的培养
收藏 IP: 121.237.51.*| 热度|

14 黄仁勇 史晓雷 黄永义 王永奉 王金良 姬扬 郭战胜 王从彦 韩玉芬 赫荣乔 蔡小宁 张晓斌 程强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