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在双一流高校名单揭晓、第四轮学科评估公示背景下,许多高校摩拳擦掌,纷纷订立了宏伟的发展规划。入围的高校、学科鼓足干劲,力保既有霸主地位不被动摇;暂时落后的高校、学科不甘人后,发誓迎头赶上。于是乎,制定指标,分解任务,制定奖惩措施,个个忙的不亦乐乎。然而,在一片忙碌、繁荣的背后,忽略了几个大的问题:
1、违背了科研的基本规律
科研以创新为使命,创新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科学研究本身可以规划,但不能计划。每年发多少论文、获得多少奖项,拿到多少课题,可以在国家、省部级层面上进行粗线条的宏观规划,但不能层层分级,落实到每个学院、每个教师头上。原因很简单,这种流水作业的工厂化计划管理方式违背了科研的基本规律。
2、与科学的发展观相悖
事物的发展总会有高潮、低潮之分,是一个起伏波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具体到科学研究上面,学术论文、获奖项目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国家科研经费资助力度、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难易程度、仪器设备的档次,不可能像GDP一样的呈现直线上升趋势。比照现有绩效点数,每年按照多少百分点增加的趋势层层分解任务、落实指标,显然违背了科学的发展观。
3、缺乏人文主义关怀
笔者的许多朋友在高校工作,对所在学校这种违背了科学发展规律、脱离了科研人员现有水平、层层加码、动辄降级降职的做法都颇有微词。为了达到双一流的宏伟目标,许多高校都规定,一年之内完不成科研指标的教师,经济收入会收到极大影响,有可能被领导请去喝茶;聘期内完不成的,将会降级降等,调离现有教学科研岗位。一些教师悲观地私下议论,科学研究需要经费、办公实验用房、先进仪器设备、良好科研团队。普通的一线教师,大多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即使24小时不吃不喝,全部身心用来科研,也完不成这么高的科研绩效。按照民国教育家梅贻琦的观点,大学是培养大师的地方。在如此原始粗糙的泰罗制管理、缺乏人文主义关怀的象牙塔内,除了培养极端精致主义的学生,如何培养大师?
笔者也认识一些高校的管理层,他们也认为目前高校这种急功近利的管理模式不够科学、不够人文、难以持续。但也同时表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此,学校层面扭转这种急躁冒进的双一流大跃进趋势已经不可能。上面咳嗽、下面感冒,唯有希望引起高层重视,真正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高校的发展规划,以造福数千万高校莘莘学子、数百万象牙塔园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