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h02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dh022

博文

点评培养博士如种蘑菇?全球反思博士教育

已有 3600 次阅读 2012-2-5 11:5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 精英, 毕业生, 普通人, 成员国

插图:杨震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博士应该是精英中的精英。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有理由感到自豪——至少他们已有资格成为学界精英,如若进军商界、政界,也大有可能成为领袖人物。不过,实际上,如今的博士已远不如以往那么“精英”了,因为博士实在太多了。近十几年来,在全球博士数量迅猛增加。据统计,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仅科学博士的数量就每年增长近40%。
 
目前,还没什么迹象表明这一增速会慢下来。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在扩张高等教育体系,但在世界很多地方,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却常常面临无法学以致用甚至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在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国家,人们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往往很大,经过数年艰苦的学习才能成为一名研究者,但是学成之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日渐稀少的学术工作机会。在高级人才市场上,博士供给早已大于需求。
 
如今博士生之全球泛滥,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普遍存在“过度培养博士”的问题。虽说“博士满街跑”还有些夸张,但至少在经济发达地区,博士之间的就业竞争已非常激烈,理想工作一职难求。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拿着博士学位却就业无门的高端人才,是否会发出枉费数年寒窗苦读的感叹?
 
全球反思博士教育
 
二战后,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各国高等教育普遍大众化,全球本科生人数持续上涨,进而使得博士生人数也水涨船高。于是乎,在类似于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模式下,博士被大批量生产出来,其质量问题自然也随之浮出水面,引起一些人的担忧。
 
世界重量级科学杂志《自然》(Nature)去年曾发表社论和相关系列文章,指出当前全球博士人数愈来愈多,就“像种蘑菇一样培养博士”,但培养体系却不与社会实际需求衔接,以至博士毕业后出现就业问题。该文发表以后,在世界各地引发持续讨论,多数论者认为必须采取措施改革博士教育。
 
这篇以《校正博士教育》为名的社论指出,大多数国家认为高等教育和科学是保持经济发展和昌盛的关键,并因此扩大博士教育。的确,在经济发展迅速时,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博士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不能忽视的是,现在全球的博士教育不断膨胀,甚至出现“像种蘑菇一样培养博士”的现象。
 
这篇引人瞩目的社论指出,过度增长的博士数量带来很多问题。首先,过度扩招会使欠缺科研能力的人进入这一系统,降低了博士学位的价值;其次,很多博士培养计划仍然维持固有的学徒式教育,让最聪明的脑袋花费很多年埋头研究冷门问题,以致博士们走上社会后却出现“就业难”。
 
博士也就业难
 
博士同样就业难,这是冷冰冰的事实,至少在太平洋东西两岸的美国和日本,现在确实如此。
 
于中国社会一样,日本社会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能够在学界获得博士,被认为是最光宗耀祖的事之一。然而,由于博士过度扩招,职业选择面却较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下,日本博士的出路堪忧。
 
日本1991年修订教育制度时,为追赶美国的博士数量,要求日本大学进行博士学位扩招。这一政策使博士产量年年递增。然而,这些博士毕业后,要进入大学当老师却非常困难。由于“少子化”浪潮的来袭,本科生源人数的下降,日本各大学根本无须招募更多的教员。而相较于年龄较大的博士,日本的企业也更偏爱年轻及刚毕业的本科生,因为后者更容易培训。
 
一家专门为博士找工作的猎头公司指出:“日本博士就职市场很小,其实只需一半的博士就够了。若要避免出现更多贫困博士的局面,当局就必须重新限定博士名额。”
 
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在拥有理科博士学位的人当中,能够获得终身学术职位的数量正在逐年下降,而企业公司也无法填补其空缺。在生命科学领域,此类问题尤为突出。生命科学博士生数量的增长最为迅速,但是制药业和生物业的规模却在急剧缩小。
 
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美国博士生毕业后找的工作并不需要高等学历,这完全就是资源的浪费。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公共政策教授哈尔·萨尔兹曼说,低迷的就业市场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放弃学业上的继续深造。对此,美国有些大学正在进行博士教育的改革,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学术界以外的工作。
 
点评:1、物以稀为贵
2、博士是一个职业选择,以研究为主,但现代社会已经弱化了博士非博士的研究差别。
3、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时,原方式培养的博士就有方向性问题了。
4、博士来源于学校,教授尚不适应社会,岂能要求博士适应。
5、合理方式为基于结果的过程设计,并处于稀缺位置。因此,改革是必然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0781-534457.html

上一篇:点评教育部称50万大学生退学信息不准确
收藏 IP: 121.193.136.*| 热度|

5 王华民 林耕 杨立泉 郑永军 傅蕴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