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gpz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ongpzh

博文

高校青椒的职业危机感

已有 3211 次阅读 2021-8-27 16: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有点迷茫。或者说这种迷茫由来已久。

总是在想,现在的这份工作假如没有了,我还能干什么?

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开不了出租,跑不了外卖,我到底还能干什么?


倒不是不喜欢现在的职业,从十几年前放弃临床转投基础开始,我就下定决心深耕基础医学,虽然中间屡屡遭挫,但依然乐此不疲。探索未知,给自己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满足感。可现在这种满足感和快乐却越来越少了。以前构建个质粒表达出来绿油油的蛋白,我就可以兴奋好几天,现在文章发表了也就那样。


究其原因,不外乎几方面。

一、确实到了职业倦怠期了。从04年开始读研搞分子生物学,到现在,17年了,早已从满怀热情的青年变成了屡受打击的油腻中年,成果寥寥,牢骚满腹。


二、事业做得不爽。虽说工作这几年来,在领导的支持下,工作还算有所成就,国青、面上都顺利得中,可现实中的各种掣肘却让人很累,各种杂事,不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全部精力能有1/3放到科研上就不错了。


三、看不到前途。个人水平有限,学校、平台也有限,所做的研究基本上就是老套路,想拓展、想创新、想学点新技术,但是又没钱又没资源的。

      省里的项目没中过,前几天有“四个一批”项目申报,还算钱多,有10万呢,结果发现条件限制:有省级以上项目在研的不能申报。你中不了国自然的才能报。可笑这还是一个鼓励创新的项目,是中不了国自然的比中了国自然的创新能力强?没有出过国,不能报留办的课题,不能报省级的课题,只能去拼国自然。累了。

      职业生涯似乎一眼就能望到头,讲师--副高--正高--退休。而且升职称也不看你对学校的贡献了,而是看你的文章,只要你的文章分够高,哪怕是没挂本校单位、而是别的学校,照样子升,而你哪怕挂的都是本校不够高,那也是不行的。还有一比,只要你生的是儿子,就能当正房,不管是不是这家主人亲生的

      今年帮师弟改本子中了面上,师弟总结了一下经验教训:做传统的研究很难中了,得蹭热点。我仔细想想,确实也是。没有涉及到一些前沿的热点,在一些人眼里我们搞生物学的似乎就没创新了。其实吧,人类2万多个基因,研究清楚的没几个,P53还年年几千篇文章的发呢,不管热点不热点,每一点进步都是创新。可评审人的评语“创新不够”“新意不够”却总是催着我们去追逐热点,迷失了科研的本质。


四、缺乏成就感。以前有临床的医学生想要来靠基础的硕士或者博士,总是被我劝退。我跟他们说,中国缺好医生,但是不缺滥竽充数的科学家。我自己自然也在这滥竽充数之列。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做医生你可能经常有成就感,病人抢救回来了,病人出院了,病人给你捎来了一袋小米;你时不时地回感受到你的工作是有回报的。做科研就不一样,你可能是天天需要面对失败,时不时地面对失败,今天是细胞又污染了,明天是养的老鼠莫名其妙的挂了,好不容易发了个文章,人家说你出产太少,多发几篇,又说你档次太低,最可怕的是你自己回顾自己的成果,花了那么多钱,做出来的全是些无用的东西。

     也想做点有用的东西,之前说过,想为课题组引进一位做抗体筛选的人才,这样能尽可能地把纯基础的研究向临床上靠靠,结果被大家给否了。原因很简单,没文章啦,不是做纯基础的啦,不知道大家的脑回路是咋样的。

      所以就这么躺平了,当然是焦虑地躺平了。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发展。

      其实仔细想想,也该看开点。哪个行业都是金字塔形的,能站在塔尖的都是极少数。努力了就行了,自己又不是什么天才,毕竟,一座房子里大梁、顶梁柱就那么几根,更多的还是砖头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99746-1301686.html

上一篇:山西为啥落后?
下一篇:高飞的研究生和被放鸽子的导师
收藏 IP: 111.53.196.*| 热度|

11 李宏翰 张利华 梁洪泽 曾跃勤 黄仁勇 尤明庆 范振英 吴嗣泽 杨正瓴 张晓良 周阿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