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为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1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2013年1月13-15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在京组织专家对2012年度高校申报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专家初审。这次初审通过的中心总共35个,其中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有8个,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的有6个,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有11个,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有10个,涉及的牵头高校32所,分布在15个省(直辖市)。地域分布情况如下表:
中心所在省份 |
中心名称 |
牵头高校 |
牵头高校类别 |
中心类别 |
数量 |
北京 |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
北京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科学前沿类 |
9 |
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 |
中国人民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 ||
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 |
中国农业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科学前沿类 | ||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北京科技大学 |
211工程(部属)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
北京交通大学 |
211工程(部属)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
中国政法大学 |
211工程(部属) |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 ||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211工程(部属) |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 ||
脑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
首都医科大学 |
211工程(部属) |
面向区域发展类 | ||
江苏 |
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 |
南京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科学前沿类 |
5 |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南京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 ||
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 |
江南大学 |
211工程(部属)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
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
苏州大学 |
211工程(省属) |
面向区域发展类 | ||
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
南京工业大学 |
非211工程(省属) |
面向区域发展类 | ||
陕西 |
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 |
西北大学 |
211工程(省属) |
面向科学前沿类 |
4 |
未来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西北工业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
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区域发展类 | ||
天津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 |
南开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
2 |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
天津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科学前沿类 | ||
上海 |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
同济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2 |
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 |
上海交通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
浙江 |
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浙江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2 |
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
浙江工业大学 |
非211工程(省属) |
面向区域发展类 | ||
湖南 |
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
中南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2 |
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
湖南农业大学 |
非211工程(省属) |
面向区域发展类 | ||
湖北 |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
武汉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 |
2 |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
武汉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科学前沿类 | ||
广东 |
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
华南理工大学 |
985工程 |
面向区域发展类 |
1 |
辽宁 |
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
东北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区域发展类 |
1 |
黑龙江 |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行业产业类 |
1 |
四川 |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
四川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科学前沿类 |
1 |
云南 |
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
云南农业大学 |
非211工程(省属) |
面向区域发展类 |
1 |
安徽 |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985工程 (部属) |
面向科学前沿类 |
1 |
河南 |
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 |
河南农业大学 |
非211工程(省属) |
面向区域发展类 |
1 |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
一,这次通过的中心相当部分集中在北京,江苏,陕西等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省市,仅仅这三个省市集中了这次35个中心的18个,占到了一半以上。特别地,以北京高校为牵头单位的中心达到9个,占了这次中心总数的25.7%。
二,首批35个协同创新中心分布在15个省(直辖市),分布在西部省份的有6个,占总数的17.1%,陕西,四川,云南各占4个,1个,1个。
三,35个协同创新的牵头单位高校中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占了相当的比例,达到30个,占首批协同创新中心总数的86%,非211院校牵头高校仅仅5所,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部属院校为牵头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心达到28个(30个211工程中的西北大学,苏州大学为省属院校)。看来大权利还是在教育部啊!
四,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全是211工程,985工程高校。非211工程院校为牵头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心只分布在面向区域发展领域。
五,牵头高校中拥有2个协同创新的高校有: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
几点展望:
一,今后批次的协同创新中心,能适量的向中西部省份倾斜,带动中西部省份的教育发展。
二,今后批次的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应适当的倾向非部属院校,带动非部属院校学科发展。
三,各高校应该发挥本校的最强势学科申报协同创新中心,不应该图协同创新数量,应该图质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1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